狂犬病为什么治不好

2017-03-22

狂犬病是一种高死亡率的疾病,孩童们都在小时候定期打狂犬疫苗,一旦患上几乎无法医治。可是这么多年来为什么狂犬病治不好呢?

狂犬病为什么治不好?

狂犬病病毒有嗜神经性,主要攻击大脑和神经组织,而且沿着人体神经的走向游走,攻击的目标就扩散到几乎所有的神经组织,包括小脑、脊椎、肾,导致中枢神经衰竭,所以几乎无法抢救,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卫生部日前公布2003年上半年全国重点传染病疫情。出乎人们意料,位居重点传染病死亡数和病死率榜首的,并不是上半年曾令人们同仇敌忾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而是一个古老的疾病:狂犬病。

据统计, 今年1月至6月,狂犬病在去年高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和病死率首位的势头依然不减,发病人数达到545人,比去年同期超出89人,其90%左右的病死率,使患上这种疾病的人绝大多数不治。 潜伏期长短同被咬部位和咬伤程度有关

专家说,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已感染狂犬病毒未发病的动物同样能使人发生狂犬病。 人的狂犬病绝大多数是由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发病。潜伏期短到10天,长至2年或更长,一般为31至60天,15%发生在3个月以后,视被咬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和咬伤程度,或感染病毒的剂量而异。 狂犬病往往有一个短的前驱期,约1至4天,表现为中度发热、不适、食欲消失、头痛、恶心等;然后进入神经系统的症状期,约2至20天,出现应激性增高,胸部压迫感、胸痛及气流恐怖症,即用风吹面部时会引起咽喉部肌肉痉挛,这是一种典型的症状,有助于诊断。伤口部位有疼痛或各种异样的感觉,有的病人伴有对光、噪音和感觉剌激的应激性增高,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增高和面部肌肉痉挛。交感神经系统病损后出现多汗、流涎、狂躁行为、焦虑、痉挛性痛性肌肉收缩,在吞咽时咽喉等部位的肌肉痉挛而怕饮水,故又称恐水症。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周围神经系统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目前医学上尚无有效手段在神经系统内进行病毒的中和,一旦病毒上行至中枢神经系统,人体就会出现症状,直至死亡。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