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影评3篇

2016-12-02

杜拉拉升职记影评1

昨晚观看了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说实话,这是我一再说服自己对老徐的又一次关注,每次我都特别特别希望能看到她演技和导演水平的进步,但,我还是失望了,而且这次是彻底失望。这部电影让我不得不作出一个决定,从此不再看老徐的片子,无论是她作为演员还是导演。

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感觉就像是一场有故事情节的时装发型化妆秀。爱情故事中没有惊喜;职场故事只是蜻蜓点水;人物对话平淡无奇;老徐的表演矫揉造作,令人鸡皮四起;男主角丑得惊人;唯一的安慰是片中的三个女配角莫文蔚、李艾、吴佩慈的表演非常到位,人物性格塑造鲜明,令人信服,尤其是莫文蔚,她虽然长相一般(迦兰见过其本人),但却是为舞台而生的那类演员,镜头感强。

先说说老徐。从老徐一开始红我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她。虽然说各花入各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我还真的搞不懂她到底为什么受欢迎。说她有才也是差强人意,她备受瞩目的导演和书法作品水平皆非常非常一般。人也实在不漂亮,没有什么女人味。作为女人,我看舒淇的娇嗲,听舒淇的娇嗲都非常舒服受用,但说实话,看老徐发嗲,我真的立即起鸡皮。作为一个专业表演系毕业的科班演员,她的表演怎么可以娇柔造作到如此地步?对老徐表演的终极评论是:她只有五种表情。一是露齿开怀大笑;二是婉约抿嘴羞涩浅笑;三是木然全无表情;四是生气嘟嘴作受气小女生状;五是边说边哭。我说老徐不会表演,实在是因为她不知道表演的真谛,她的表演只有表面,而没有灵魂。她演的所有角色,没有一个能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去咀嚼和体味人物的内在,与角色的灵魂对话。也就是说,她只会表情,而不会表演。不要说把她和老戏骨诸如蒋雯丽来比较,那简直不是一个段位上的比较;就在同台戏中,她的表演也绝对地输于另三位女演员。没有灵魂的角色,她换再多的服装,梳再多种发型,依然不能感人。不感人的表演,便是失败的表演。我用十多年的时间期待老徐的进步,但我终于发现,我不需再期待了,她不是为舞台而生的,艺术灵气永远无法强求。她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对茨威格的亵渎,如今的《杜拉拉升职记》虽然对原著伤害得没有那么严重,但依然是败笔之作。究竟她知不知道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表演?同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真想请问她能不能琢磨一下人家琼芳登那种令人折服的表演?

再说主题。《杜拉拉升职记》原本就是以升职为主题的,但电影版变成了职场爱情双主题,显然是想用浪漫爱情故事来讨好观众。事实上,职场主题却更为人所关注,因为此类主题的片子远远少于爱情主题,更需要获得广泛的人文关注,其实要能做好也应该有更大的挖掘空间。电影版的《杜拉拉升职记》远比我看过的由大嘴姚晨主演的同名话剧要逊色很多,其关键就是主题跑调且不鲜明。一个片子同时有两个可以比肩的主题,一定就成了没有主题了。而且,关于职场的描写也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挖,完全是肥皂剧的套路,浮躁而流于表面。对于杜拉拉职场所经历的挫折、痛苦完全没有揭示,只看到服装发型化妆在不停地变化,却没看到内心在波动,在挣扎,在驰骋。

再说说片中一些问题。杜拉拉第一天到DB上班,片子是想描述她的学生气息,她先穿运动鞋,到了公司外才换行政一点的鞋子。但是心细的观众一定会发现,在杜拉拉换鞋之前的一个人物侧面全身镜头中,她已经穿上了行政鞋!还有感受特别深的是服装发型换得太勤,虽然衣服不错,发型也很适合老徐的脸型,化妆也的确把她整年轻了。但,人物内心的塑造呢?却没有用心去关注,整个人物显得特别的苍白无力。那部跑车也是一个噱头道具,除了想与奢华生活接轨吸引观众的眼球之外,对于人物的塑造完全没有必要的依托功能。女主角说笑话的那几段重重复复,表演造作。还有就是那几个性爱镜头,唉,看得人无话可说。身材不火辣,奉献尺度小,镜头美感不足,更体味不到爱情的美好,只有肢体冲动。唉!唉! 唉!还真是穿袜子洗脚,袜子不爽,脚也不爽,看的人更不爽。

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只能说是一个电影爱好者的业余玩票。除了华丽和浮躁,什么也没有留下。

杜拉拉升职记影评2

披着杜拉拉的外衣,老徐自导自演了一部我在世界500强的情欲史,当小资与白领这样的词已经演变成骂人的粗口,升职不如生殖来得猛烈,这里没有职场励志,只有喝着一杯又一杯的立顿,冒充加班来挑逗黄立行到底行不行。

在国产片耍无赖般的骗取票房的今天,别说去电影院了,这样的片儿买盘浪费钱,下载浪费电,我阴险的用网络播放器看完,用骂街来表示我对此电影的关注是支持国产电影最仁至义尽的做法。

在将美好青春耗尽在文艺之后,老徐发现梦想不能照进现实,于是她投降了媚俗,此片毫无疑问的会成为老徐最卖座的商业电影,没有之一。大批白骨精都会相互相拥的去看看这部号称职场宝典改编的电影究竟怎么样,看看自己或者自己憎恨的某个同事能不能对号入座。

结果必然是失望的,老徐装嫩的穿越在杜拉拉与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文惠之间,生拉硬凑的表演着一部三流的台湾青春偶像剧,除了一夜情之外,看不到任何杜拉拉能升职的条件。

Lala与David在喷泉戏耍的一场戏,毫无情感铺垫,谁都是谈过恋爱的,煽情煽不好就是煽自己嘴巴,而第二次泰国相遇这样的安排简直就是侮辱观众的智商了,如果说有钱人终成眷属,那么也请费些周折,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人群之中就这么你看到我,我看到你?咱不带这么敷衍的好么,要浪漫先浪费,之前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这点胶片还不舍得?

黄立行不像销售经理更像是消瘦经理,也难怪,被美色掏空了身体,作为ABC来说,这孙子满嘴外国话,但我必须说一点,作为一个中国地区的销售经理来说,他又实在是言词不清口才笨拙了,这太不贴合实际了,基本上能做到销售经理级别的人物,嘴里能跑火车,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白的说成黑的,能说的两口子分家,寡妇再嫁,没个准主意的,他三两句话能把你支到新疆去,回来,您还得给他带葡萄干,这就是中国特色,而黄立行,不行。

莫文蔚的气场很适合那个角色,至少很模版化,让人容易辨识。其他人在打着酱油的同时,衬托着一个又一个的植入式广告。

杜拉拉升职记影评3

有人倾羡北京,中国顶级城市里四通八达的地铁,二十四小时的便利店,霓虹灯般的三里屯,传奇般的商业大亨、政客、文艺青年。于是念大学,找工作,纷纷跻身于这里,却也纷纷撞得头破血流。

有人倾羡外企,世界五百强的光环耀眼,朝九晚五工作日,高得惊人的加班费,传说中比食堂好上百倍的工作餐。于是姑娘们脚踏高跟鞋,黑丝袜,高盘发,男士们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说着半中半洋的外企话,最后忘记爬过的桑树,丢过的手帕,忘记捉秘藏时躲过的乱坟堆,忘记曾经熟练使用过的家乡话,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一颗螺丝钉就可以自以为伟大。

有人倾羡杜拉拉,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特殊背景,受过良好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有自己闪光的事业与辉煌的爱情。于是一本书苦读十几遍,处处笔记摘抄,一部电影看来看去骂声不绝要看的奋斗史怎么变成了外企办公室恋情外传,只恨自己不是徐静蕾不然演绎杜拉拉比老徐不知道会好多少倍。

生命原本应该是丰饶的沃土,事业应是人一生中开出的最好的一朵花。杜拉拉原本应该是好好工作天天向上的好榜样,徐静蕾再怎么也强过有胸无脑可以算才女一枚。可这个被物化的世界,在人与人,工作与工作的对比中,职场枯燥成每日的勾心斗角,业务提成,朝不保夕的惶惶恐恐。演艺圈中永远有比你年轻的,比你美丽漂亮有身材的仙女们成群结队下凡来。于是,这样一部广告云集的电影,灰姑娘变身白雪公主还顺利遇上了白马王子的剧情,谁信?

一部电影高票房高骂声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比如这个时代的浮躁浮华浮夸。当杜拉拉这个名字像当年雷锋一样家喻户晓时,“向杜拉拉学习”已经成为职场的人尽皆知的口号。

电影开头,炒掉不正经老板鱿鱼失业了的杜拉拉要在这个看起来无比繁荣,对自己而言却是华美衣裳,镜中花水中月的大城市里重新奋斗,从五百强公司的小助理到秘书到HR,对于杜拉拉来说是水到渠成,付出就有收获,对于焦头烂额的小职员们,杜拉拉的轨迹是一种物理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得排除一切外力,处于一种理想状态,没有风吹,没有摩擦,没有空气,什么都没有。这不是一部让小麻雀白领一夜变成金凤凰主管的职场电影。它远不能告诉你你想知道的全部。它没有义务和职责,在你二十几岁的时候重振你的人生。它给你看一眼浮世绘,你自己的那张还要自己去描绘。杜拉拉们的积极向上,永远斗志昂扬,永远在那里,职场人生的美好的生活,永远在那里。

没有211大学的名头,没有500强的管理培训生基础,没有明确的职场生涯规划,没有过人的履历,这一切都不可怕。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争取,只要你像杜拉拉一样聪明能干善于分析和学习,那么,像可以复制的SOP一样,杜拉拉的成功模式也一样可以复制,你也可以成为职场高手,外企丽人。

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要在这片令人窒息的土地上过日子,需要不懈努力和很多很多的运气,有时甚至要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原本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就是褴褛衣衫。电影版的《杜拉拉升职记》本身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把焦点放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所看到的,就是华美壮丽绚烂澎湃,杜拉拉身上不断变幻的世界名牌。对于光线照不到的角落,即便里面有灰尘,甚至有死耗子,谁会注意呢?老徐能对外展示的,别人看到的杜拉拉,还是繁华,而繁华下的沉重,感受不到,拍出来也没有意义。不如去问问身边月薪三千的小白领,她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她可能住在650元一月没有窗户的隔断间,可能每天挤地铁公交上下班,可能每周要吃三天方便面才能在换季时买件不打折的品牌衣。

嫉妒电影里里穿比基尼的泰国旅游,嫉妒电影里的杜拉拉和王老五的恋情,嫉妒那些植入式广告商的巨额投资,而无数个自己却在漫长无聊苍白的职场中,不知不觉地就被剩女宅男。所以现在纷纷躲在最好最坏时代社会压力的名称下,以这样的方式过完青春苟延残喘的尾巴。如果运气陡然降临,想挡都挡不住的升职,最新款的香车,新来的美女同事,温泉五星级酒店,新马泰旅游……这些是什么?就像影片中的德芙巧克力、立顿红茶、联想笔记本……它们都是代表和象征着你存在的符号。

我们在玻璃球和作业本里度过了孤独的童年,港台流行乐是扭开电台最爱听的歌曲,麦当劳和肯德基是最好的犒赏。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是一种生活品质保证,更重要的是,它也许代表一种时髦。当上班长、学习委员、小组长,小红花装点自己,还有大队长小队长中队长的共青团袖标。父辈母辈的铁饭碗并没有让我们对于工作有明确的概念。他们的工作一成不变,他们的工作已经僵化成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从来没有一块自己耕耘和浇灌的职场、事业。

我们和杜拉拉们所面临的世界与老一辈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必须权衡生活与工作,致力于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找到一个自己的立锥之处,在职场的红茶与生活的清汤之间,在公司的律令与生活的爱情之间,杜拉拉是做得很好,徐静蕾也是。

在世界上,职场与生活,除了我们思维领域或科学技术达不到的我们解决不了,其他问题没什么不可商量的。一定有一把钥匙,或是一个通道可以把两边的门打开。只是,有时候双方都把钥匙当宝贝藏起来。事实上,你藏自己的钥匙不让人进,你也出不去。杜拉拉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站在局外,掂量一下两边的底限,找把钥匙,给两边建个通道,然后各取所需。这是她成功的原因。职场与生活的平衡。在You Deserve it与whatever之间,你做出的选择至关重要。

片中随时可见的植入式广告商之一的联想公司有一个著名的slogan,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那么人类失去杜拉拉,职场将会怎样?

但是我发现这是一个无需忧心的问题,杜拉拉们总会如雨后春笋般一茬又一茬得长出来。

比如我那刚高考完的小表妹,已经坐在床上捧着联想笔记本,边上放着立顿红茶,幻想她的外企生活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