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性教育论文,有关性健康教育论文

2017-03-06

性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高年级学生性教育是我国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性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性教育论文篇一

小学美术综合性教育初探

摘 要:综合性美术教育的优势在于能教会学生如何有系统的学习如何将学习中看似独立的各知识点之间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美术教育以及艺术英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身心健康及智力能力的发展等各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 综合性 课堂教学 活动原则 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的全面综合性教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趋向,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需要。综合性美术教育的优势在于能教会学生如何有系统的学习,如何将学习中看似独立的各知识点之间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美术教育以及艺术美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身心健康及智力能力的发展等各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

一、美术教育的综合性根植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和最终目标要求

美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手工、民间美术、欣赏等众多的内容。并与其他学科有着极为广泛的有机联系。如果不注重整体综合性教学。就很可能使美术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发生变化,从而使美术教学成为具体的知识技巧。画得“像”为标准,越像越好,使学生学习时平淡无味,千篇一律。从根本上破坏美术的内在的统一性和系统性。要达到“要注重各类课程内在联系的统一性”。这就要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寻求美术的整体性和各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自始自终把美育教育、德育教学及能力培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美术教学内容不仅仅是“画面”一个知识点,只有把这些点联系起来,才能产生艺术的美感、激发心灵的美德。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综合性教学既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更符合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美、得到美感、潜移默化地促进美德。这就大大的促进了美术教育的质量,达到美学教育最终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实行美术教学的综合性教育应是美术教师必须走的改革探索之路。

二、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综合性教育

(一)把综合性美术教育理念落实到备课中去

小学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重要学科,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比较全面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渊博的多学科知识。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综合性美术教育的思想认识,摒弃传统的单一的美术教育方法。把综合性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美术教育的改革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当作一条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很难想象没有一种新的理念指导,能将综合性美术教育自觉地在其教学实践中得到体验。

(二)把综合性美术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全过程

在具体讲授中,时常向学生揭示本课知识前后左右之间,以及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知识,技能经常为其它学科所运用,而其它学科又为美术学科提供很多帮助的实例,促进学生学习。美化居室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自己学过的绘画、立体构成、图案、色彩、手工知识和作品有机运用到自己的房间布置中去等等,这样,通过“滚雪球”式地前后联系,就能由每一堂的整体进而发展成“大整体”。 三、综合性美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鉴于以上的理论观点,在美术教学中贯穿综合性教育观念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本学期的一次美术公开课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音乐和美术整合在一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把听到的音乐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感受。通过学生欣赏大师和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和绘画作品的统一性,开阔眼界,再通过作业来提高学生用线和色的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最终理解表现音乐作品的基本元素“音符”和绘画作品的基本元素“线”、“色”是相通的规律,锤炼学生的艺术通感。

上述问题解决后,我又让同学们去发现音乐家又是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过许多优美动听的曲子,那么多美妙的音乐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嘴快的同学还没等我说完就脱口而出“1、2、3、4、5、6、7”七个音符。把这些音符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再通过音的长短、强弱、高低等变化,就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接着我又神秘地说道:“下面老师请大家做个游戏。老师在钢琴上弹奏几组音,你能用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吗?注意听完对比后再画好吗?”这时同学们个个全神贯注竖起耳朵认真地倾听。当我在钢琴上将高低音的变奏弹完,学生们迅速地把自己感受到的声音感觉用各种不同线条、符号画在稿纸上,有些比较外向的学生画完后干脆自己跑到讲台上把作品放在投影上让大家欣赏提建议。同时也渴望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为了把这个知识点引到深处,又同时能深人浅出,让同学们去发现知道简单的音节可以用比较单纯的线条符号来表现。当听完一段完整的音乐后,也许光用线条符号来表现还远远不够,如果配上合适的颜色可以表现出更丰富的感受。于是再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想想这首曲子是热烈奔放的还是抒情柔美的。你准备用什么样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呢?听着音乐大家各自尽情用各种符号、线条、色彩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完成后他们轻轻地与自己邻近的同学讨论着。这一教学环节充分让学生自发地去感受音乐语言和美术语言表现方法上的转换。老师不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

课堂教学中也应存着“民主与集中”。优秀的作品总是有着它闪光的地方。此时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听两段音乐,同时展示两张现代大师的作品。让同学感受到音乐并不是随便用线条色彩来表现的,他也具有一定的准确度。这时我就精讲,分析笛子独奏一一声音悠扬。婉转连绵的旋律给人波动的感觉。所以大师用彩色的曲线来表现,仿佛在风中飘动。吉他独奏一一声音不再连绵不断,而是一个个不连续的声音,并有轻、重、长、短高低的变化。音质如同许多大小不同的晶体在碰撞。所以大师整幅画的处理是由许多大小不同、色彩不同的色块来表现声音的强弱。长短曲折不同的线条来表现旋律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整节课时,学生都处于一种亢奋、激动、热烈的氛围中;好奇、顿悟、惊喜始终洋溢在学生脸上。学生、听课老师热烈长久的掌声使我相信——学生在这节综合性美术教育课上所得到的将会给他们终身发展烙上深深的印记!

小学生性教育论文篇二

关于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与性别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性行为的价值观经历着巨大的转变,出于对艾滋病日益增多的忧虑,历史上以某种晦涩方式流传的性知识开始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领域,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努力正在付诸实践,但是有关性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的争论一直莫衷一是。作者认为,只有秉承性教育的基本宗旨进行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和反刻板印象的性别教育,才能让更多的教育对象认识身体了解性,从而摆脱由于性无知而造成的一切原本可以避免的个人和社会的悲剧。

【论文关键词】性教育;健康教育;性别教育

在国内外大多数文化中,性一直是宗教价值观、社会禁忌和法律制度所要管束的首要目标,超过了其他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这是因为性及其各种表征,如性别角色和性角色遍布在我们身体的各个层面,因此,研究身体研究性就成为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身体、了解性,然而怎样及如何传播性研究的成果,美国和中国的性教育有着不同的路径选择。但是,性教育应该始终秉承的宗旨是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和反刻板印象的性别教育,这是由于性的复杂性所致,因为它包含“生理性别、社会性别身份、性别角色、性取向、性欲念、欢娱、亲密关系和生育等等因素。”

l性教育有利于消除身体控制中的性无知

一个社会对其成员的性控制无论采取什么手段,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禁止性知识的传播。罗素说:“最初,人们只蒙骗女性,因为人们希望她们的无知能有助于男性的支配地位。然而,妇女竟然逐渐接纳这种观念,认为无知对于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由于妇女的影响,人们开始认为儿童和青年,无论男女,都应对于性的问题尽可能的无知,但是,这种人为地使男人、女人和孩子对有关性的事实一无所知的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因为一个(涉及两性关系的)制度若要依靠这种无知去维持是根本行不通的。

就以男女两性身体构造的知识为例。我们今天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人体可依生殖器官的不同划分成男女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理性别,并非是自古皆然的认识,而是直到18世纪末才逐渐成形的医学论述。原因就在于,从古希腊时代到18世纪晚期,西方性医学论述的主要框架是单性模型(或称单体模型),即男女并非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生理类别,而是同一种性别的不同变种,即把男体结构视为解剖形态学上的标准型,其它生理结构则是偏离这个标准型渐次变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的医学论述中其实只有一个身体,就是男人的身体,而女人的身体被视为是男性身体的向内翻转,“把女性的阴道往外翻,然后再内翻……并且将男性的阴茎对折,你将会发现两者的结构各方面都一模一样”。

《旧约圣经》在“人世之始”中形象地解释了这种单性模型产生的原因:“上帝使人沉睡,并趁人熟睡时,取出了人的一根肋骨,并裹以肌肉,造成了一个女人,领她到男人跟前,然后,男人说道:‘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她将被称为女人,因为她取自男人之身”’。

然而,这种单性模型的哲学来源可回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基本要素是冷、热、干、湿4种质性,或称为4种原动力,这4种质性本身并不单独以物质形式存在,但是它们的互相组合构成了物质世界的4种基本元素:火(热且干)、空气(湿且热)、水(冷且湿)、土(冷且干);古希腊医学家恩培多克勒据此提出了人体构成的四根说:血液是火根,呼吸是空气根,液体部分是水根,固体部分是土根;希波克拉底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液说:血液出于心脏(相当于火根),黄胆汗出于肝脏(相当于空气根),黑胆汗出于胃部(相当于土根),粘液出于脑部(相当于水根);古罗马医生盖伦对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加以运用,认为人体是由4种体液组成:血(湿且热)、黏液(冷且湿)、黄汁(干且热)、黑汁(冷且于),这4种质性彼此之间有高低优劣的次序,即热/干的物质优于冷/湿的物质,前者构成了男体,后者构成了女体,因此,女体与男体的差别就在于女体缺乏足够的热量将反转入内的生殖器向外挺出。

再以对月经的认识为例。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单性模型都认为身体分泌的液体,如精液、经血、乳汁等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月经并不是女体才有的生理特征,男人也有类似的经验,只是他们的“经血”可能是从鼻子或其它部位流出来,对于妇女来说,月经是其地位低下的象征。亚里士多德在《梦幻》中写道,行经的妇女会用血腥的云玷污任意一面镜子;公元1世纪的普林尼在长达37卷的《博物志》中说:“接触经期中的妇女会使酒变酸,庄稼枯萎致死,剃须刀变钝,铁生锈,蜜蜂被杀死,并且会有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恶臭……”到了现代社会,那种认为“经期女子触摸食物就会污染食物”的看法还盛行在知识界当中,比如,1878年,《英国医学会刊》花了6个月的时间去讨论“火腿在月经来潮妇女的触摸下会不会腐败?”的问题。

最后再以对同性恋的看法为例。研究阿提卡红色人像花瓶的人都知道,在古希腊社会中,同性恋是很普遍的现象;到了圣经时代,同性恋行为才被视为是对上帝规定的自然秩序的歪曲,是贪欲和信奉异教邪说的结果,在《创世记》中,上帝毁灭所多玛城就是因为该城以同性恋泛滥而著称;统治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则认为“同性恋引起饥荒、地震和瘟疫”,因此,为防止国家和城市的毁灭,必须严格禁止同性恋现象,惩罚手段之一是公开示众后处以宫刑。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性犯罪一性变态一承认同性婚姻的漫长过程;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主流社会对同性恋者存在严重的社会歧视,如1990年前后,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警方大规模抓捕同性恋者,而且“法外施刑”的现象也较普遍,媒体则把同性恋行为艾滋病化,在舆论上对其进行“艾滋病恐惧”地讨伐……虽然医学界和性学界在推动社会正确认识同性恋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对同性恋者的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败坏的坏人”——“政治上接受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罪人”——“应该享有人道主义关怀的病人”的转变,但是,要让社会接纳同性恋者不是病人而是正常人的观点,恐怕尚需时日。

2青少年性教育是综合性的健康教育

正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性之所以被赋予如此重大的意义,是因为它成了了解个人生活和全体人民的生活、健康和福利的人口处”,所以,在《性教育指导手册》一书中,性教育的目的被概括为11个方面,如“使个人具有号陛有关的生理上、心理上、感情上成熟过程的应有知识;驱除个人在性发展和性调节有关事项和种种担心;对个人与男女两性间的关系具有洞察力,帮助他(她)了解自己对其他人的义务和责任等”。我们分别以美国与中国的性教育为例,来看看其性教育是如何及怎样实现这一目的的。

2.1美国性教育

20世纪初,美国的部分学校就已开设了性教育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性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内,例如,1965年,美国成立“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1968年,在宾州大学建立“医学中的性教育研究中心”,但是,直到上一世纪80年代艾滋病流行时,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起性教育,性教育课程和计划出现在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学院和职业学校里,但是,围绕着在学校进行何种性教育及如何进行性教育的争论一直方兴未艾,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纵观美国一个世纪的性教育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在主题、目的、内容、教育方式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20世纪初叶,性教育的主题是反对性,性教育的目的为不鼓励性行为,教育内容为性的危险性、性的解剖、生理和优生学等,讲课方式通常为小组形式,只面向男生,目的是禁止性交;第二,20世纪中叶,性教育的主题为性道德,强调家庭生活中健康的性,讲课内容为家庭生活、生殖、性病、正常的性,以讲讨论方式为主,对男女生分班进行性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减少少女妈妈的数量;第三,20世纪下半叶,美国修订了学校性教育大纲,内容包括6个方面:①人类发育:包括了生殖系统解剖和生理、生殖、青春期发育、性认同和性倾向;②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友谊、爱、约会、结婚和一生的承诺、做父母;③个人技能:包括价值观、做决定、交流、自信、协商、寻求帮助;④性行为:包括人生中的性、手淫、性行为、禁欲、人类性反应、性幻想、性功能障碍;⑤性卫生:包括避孕、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性虐待、生殖卫生;⑥社会和文化:包括性和社会、性角色、性和法律、性和宗教、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差异、性和艺术、性和大众传播媒介,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性道德意识并培养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等。

现在,那种只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开始扩展到全社会的所有人群,形成不分年龄的全民性教育。所谓全民性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在四个教学大纲中:第一,早期性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也包括其他成年人,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第二,学校性教育,从幼稚园高班到12年级,以学校教育为主,受教育的对象为在校儿童和青少年;第三,大学性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可修学分的性学课程,让在校大学生接受性教育;第四,成年性教育,以社会教育为主,对社会大众进行性教育专题讲座。

2.2中国性教育

我国的性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吴阶平编译了《性医学》;1987年,上海市性教育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性学会成立;1988年,国家教委、计生委发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0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l3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人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普通高校、中专、技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1992年,卫生部卫生监督司和国家教委学校体育卫生司印发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中,将青春期教育内容融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内容之中;1993年,国家教委又发布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基本要求》文件,至此,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应开设性健康教育做出了明文规定,为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了政和法律依据。

当然,我国各级学校开展的性教育效果并不尽意,因为其主要内容是禁欲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只给学生生理器官的名称、位置和解剖功能,以怀孕和染性病的危险来劝阻青少年不要参与性活动,以此抑青少年的性冲动……尽管如此,家长还是担心学校开设的性教育课有变相的性诱导嫌疑。

这里就涉及到性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什么的问题2008年4月11—13日,浙江大学开设的为期3天的以拒绝婚前性行为为核心内容的婚前守贞培训课,就在网络上引起激烈争论,相关的网站发表了50多篇文章,200多封邮件,在《华人性健康报》编委的博客上总点击率超过了百万,争议的焦点就是:婚前守贞就能够完全杜绝意外避孕和预防性病、艾滋病吗?

美国心理学协会(APA)表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计划不应该只是性的节制教育,应该包括一整套综合的性教育计划,如保险套的使用、避免艾滋病毒的方法以及了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等,因为禁欲式性教育虽然延缓了青少年性活动的开始时问,但是,只有完整综合的性教育才能帮助保护青少年免于怀孕,并帮助他们免于经由性行为传播的疾病。

由于性涉及到伦理道德、家庭社会、婚姻爱情、性心理等诸多领域,所以,我们认为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控和承担责任,因此,目前国际通行的性教育模式是重视性道德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其中涵盖爱情、家庭、婚姻、个人权利和健康知识等内容。1997年以来,美国伊芙·恩斯勒创作的《阴道独白》之所以被译成5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的内地和港台地区上演上千场次,就是因为《阴道独白》的上演提供了一个开综合性性教育的平台;只有让女性从了解自己的体开始,才能让她们更好地维护自己,保护自己,从而男性一起实现男女平等,社会和谐的目标。 3青少年性教育是避免刻板印象的性别教育

在1934年出版的一本名为《生命之迷》的性教育手册中这样写道:“进入青春期前,可以说性本能呈中性,男女儿童两小无猜,没有意识到那沉睡于体内的主宰性力量。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男孩子有了比较专横的态度……和从前相比,他们欲望强烈,行动勇敢,思维敏捷;女孩则变得比过去胆怯和害羞起来”,今天的性教育者应该对这些不健康甚至有害的陈词滥调保持敏感性,因为它们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地认识性问题和性别问题,性萌动的青春期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格再造的大好时机,因此,把避免刻板印象的性别教育纳入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提升他们(她们)的性别平等意识并形成尊重他人的理念。

我们知道,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有两种性角色: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是技术熟练、进取心、主动、竞争力、抽象认知;而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是自然感情、亲和力、被动,等等;也就是说,性别角色是对性别界定的一般表述,换言之,作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就意味着扮演与其性别相一致的角色。正是这种性别的刻板印象,使得女性的性行为受到了严格的文化约束,例如,在女性的经期、怀孕期、哺乳期中,性交禁忌是普遍存在的;相对而言,男性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的双重标准仍具效力,例如,在大多数一夫一妻制文化中,男人的通奸行为得到了较女性更大地宽容;男性婚前与许多性伴侣发生关系是可以接受的;男性在性的数量和花样等方面拥有较大的支配权等。

男女性刻板印象很容易地被解释为内化的性角色,但是,它们不过是文化习得或社会化的产物,正如福柯和巴特勒等人一再强调的,“独立于论述之外的,未被论述污染过的,先于论述的身体根本不存在”…。社会和文化为什么要建构性别呢?主要是三个目的:

第一,就是为了便于对性意识进行社会规范及控制;第二,能够将五花八门、互不关联的各种性功能统合起来,并且将它们之间原本的不一致性掩盖起来;第三,在论述中性别便以结论的姿态出现,被视为是一种内在本质,而正是透过这种内在本质才能制造出与性感觉、性愉悦、性欲求互相呼应的举止习惯,而这些举止习惯也只能在这种内在本质的框架下才能被理解,一切社会化作用倾向于对女人实行限制,这些限制全部与被视为神圣的身体有关,应被纳人身体的配置之中……。她们学会穿不同的衣服,这些衣服适合连续不断的不同情形,从小姑娘到生育年龄的处女,从妻子到母亲,她们通过无意识的模仿或明确的服从,“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束腰带或头发,走路时让身体的这个或那个部分摆动或保持静止,显示面部表情和把持目光的良好风范”,于是,女性服从角色的塑造过程,“似乎可以在鞠躬、低头、弯腰、低垂这些事实和弯曲姿态中找到一种自然的表现,相关的顺从被视为与女性相称,基础教育倾向于反复灌输整个身体或身体这个或那个部分的举止方式,如微笑、垂下眼睛、容许别人打断说话,展示了人们如何教妇女占据空间、走路和采取适当的身体姿态。”

当然,学术界认为性别刻板印象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理论和阉割情结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压抑(羞耻、厌恶、同情)在女性身上发展得较早,而且较为顺利,一般来说,女孩的性抑制倾向比男孩要大,这种倾向是由于女孩的被动的性角色所致。由此,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了男性与女性的不同的社会角色,女人的被动性和她的性表现方式使她表现为受虐的倾向,而男人则表现为施虐倾向。

文化人类学家以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民族志写作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性别与气质》一书中,米德把她所研究的三个部落男女气质与弗洛伊德关于男女角色的有关论述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阿拉佩什部落,男人被培养成合作型的性格,他必须满足其他人的需要,没有攻击性,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认为性不是性别的主要差异;在昌布里部落则是另外一回事,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具有攻击性,不讲究感情的和谐,在性方面很有个性,实际上,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没有母性情感,而这种感情在阿拉佩什部落那里却是普遍的;在蒙都哥莫部落,性的优势地位恰好倒过来了,女性在性生活中处于支配的地位……。米德指出,一般的女性气质在一个部落里为男女共有,在另一个部落则男女全无,因此,她的结论是,在强大的文化面前,人类的本性是微不足道的,男女两性在性角色方面的差异是文化的结果。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女性研究对父权文化及男性角色的审视,男性研究开始反思父权文化并展开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批判。1982年,在一篇有关澳大利亚高中生的田野调查报告中,学者们首次提出了支配性男性气概概念,报告认为,影响男性气概的因素可分为许多层次,包括性别的、阶级的、种族的,等等,它们共同参与了男性气概的建构,也就是说,“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都是社会建构的,因历史的不同而不同,与家庭、信仰、国家、当局或工作场所有关”,并非所有男人均从父权体制的不平等关系中受益,男性也是性别统治的囚徒和暗中的受害者,因为男性角色“也是经过一种社会化的长期作用构成的,是一对相对于异性的主动区分的长期作用构成的”。

正是由于男性研究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性别的常识性知识绝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或者完成的事实,因此,性教育工作者就有义务把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纳入青少年性教育体系中,让青少年不断地调整性别认同和性别观,形成有利于男女平等的性别环境,营造出男女和谐的性别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健康与幸福。

小学生性教育论文篇三

浅议鼓励性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利用鼓励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 鼓励教学法

鼓励性的语言,是活跃课堂教学的兴奋剂,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鼓励性语言,即借助教学评价给予学生比较适时而恰当的激励,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达到教学效果。

一、鼓励提问,培养兴趣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时,脑子就灵活,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就越强。反之,则效果差,若长期精神压抑,就会使脑子迟钝,思路堵塞,影响知识的吸收。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习惯于喜欢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学生也只是一味被动地接收知识,记录知识,很少主动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更不用说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都源于担心会“顶撞老师”或答案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而不少所谓的“乖孩子”却正是由于个性被压抑,思想被限制所至,这绝非我们理想中的教育目的。在实验中,我力求改变这种现象,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比如在教某些课文时刻展开讨论,并于课外时间组织了辩论会,并求学生写出评论文章互相交流。通过引导思考,讨论,辩论,作文,学生大大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少学生自觉地去研读课文,争先恐后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语文课堂再也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充满激情的,兴趣盎燃的课堂。

二、行为活动鼓励提高学生积极性

实际上引入的是一种戏剧演出的模式。我们知道,在戏剧舞台上每个演员都要根据自己的角色进行亲身体验,这个亲身体验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为了演好某一个角色,在课下必须下大功夫研究分析这个角色。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自觉主动学习的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当然,行为活动鼓励还包括在课下建立各种各样的语文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选取要有一定的标准,能进入语文学习小组对学生就是一种荣誉。只要学生达到了标准,都要及时把学生吸收到语文学习小组中来,使学生都能切身体验到自己成功后的喜悦。

三、鼓励性语言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素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学习、生活、实践、创新的语文实用能力。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是很有必要的。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发现有些同学,由于知识不全面、经验不足、思维方法不够正确,加上学生的嘲笑,以 致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怕说错了,受老师的批评,造成一种心理负担,失去了煅炼口语交际的机会。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首先,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感受,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闪光点”,适当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去挖掘其内在的潜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兴趣,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学生对学科有了兴趣,充满了信心,学起来就顺心多了,就可以与老师在愉快、友好的气氛中合作、交流、探究,去完成自己要学习的内容。

四、鼓励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行为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爱因斯坦也曾经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已经发挥并且正在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职阶段是学生开始全面提升自己知识的黄金时期。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学习兴趣获得的重要途径。鼓励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个塑造人物形象的起步阶段,因此,作为老师就要给学生以成功完成语文阶段学习的信心。在此阶段特别是第一学期,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式教育,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使学生产生信心和力量,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增添自信。

五、批改作业时多用鼓励性评语

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窗口,而教师批改作业时的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认可和评价。教师在作业本上针对学生作业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写下简短的评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强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不但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据说一位著名的作家在小学时成绩平平,对作文更是不感兴趣,一次作文课结束后,偶然受到老师的赞扬。老师在这篇作文的后面,用红笔批了个“好”字,岂知,正是这个“好”字,调动了他对作文的全部兴趣。他开始热爱写作文,连写了几篇作文,又几次得到老师的肯定。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最后终于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作家。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教师是天底下最富有人情味儿的职业。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师生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与持续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师赞美的,而这种赞美常常是通过老师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和诚挚的情感来传递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真正的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真正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富有人情味儿的教学氛围中,才愿意真正地和老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某些学生把不喜欢语文学习的原因归咎于不喜欢语文老师。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比例不小,究其原因用鼓励性语言可以激活语文课堂,营造良好的的教学氛围,教学活动必然充满活力,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去学习,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六、小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恰当、合理地运用鼓励教学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颜林忠, 陈丽芳. 教学“留白”不空白[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0,(12)

[2]郭晓红. 如何让课堂教学以生为本[J]. 教育, 2011,(01)

[3]柴凤妃. 让“潜力学生”走向成功四部曲[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0,(04)

[4]陈华琴. 有效课堂呼唤“倾听”[J]. 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1,(01)

有关小学生性教育论文推荐:

1.关于小学教育类论文

2.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

3.浅谈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4.浅谈小学生的赏识教育论文

5.安全教育的论文参考

6.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