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的拳架区别
拳架一般指拳术套路中的姿势形态,有时也单指套路本身。那么你知道杨式太极拳的各种拳架之间的区别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杨式太极拳拳架性质
1.杨式太极拳架虽然经过长期演变,分支繁多,但其基本结构始终没有变。这从各分支传下来的拳谱、拳架名称和顺序可以看出,只是大同小异。其差别主要在于简繁、的变化和练法的不同。因此,,从基本结构看,可以说太极拳只有一种拳架。基本结构是区别于其它流派的根本标志。这一点大家可以翻看陈式、杨式、吴式、李式的拳谱,不辨自明。
2.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极拳有着显著差别。杨氏早年的拳架、拳风都与陈式太极拳不同。杨禄禅先师虽然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但是杨家历来家承传说和传统上尊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岳传至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等人。
3.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性上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
我认为杨式太极拳的各类拳架,或者说任何一种传统拳架,都可根据训练的目的和身体素质采取高、中、低的姿势演练,都是体用结合,具有技击、健身、表演三重功能。从太极拳修炼的进程讲,拳架练习仍然属于练功,称为“盘架子”。实用还要通过推手和散手继续练习。所以说,拳架为“体”,推手散手为“用”。各种“用架”主要表现为动作与用法,更强调应用之“意”。比如说,把发劲贯穿于拳架中,或快或慢,刚柔相济,甚至要求在几分钟内打完一遍。有些传人只练慢架,但把发劲或技法拿出来单练,并且通过抖杆等方法提高体能和技能。有的强调站桩以提高功力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杨式太极拳的各个分支,只有修炼程序方法之别而殊途同归。有些人把慢架称为“养生架”,这不完全符合传统慢架的实际内涵。
小架、中架与大架相比,内容、练法要丰富、复杂得多:同是揽雀尾掤手,小、中架有肩圈、胸圈、腰圈三道圈,大架改造为一道胸圈;同为三趟云手,小、中架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分,大架改造为一开一合;同为两趟倒撵猴,小、中架有猫扑、採挒肘靠之变手,大架改造为一翻一开走定势;同为玉女穿梭,小、中架含有偷桃、辘轳、簸箕、传梭等拳势变化,大架改造为只取定式走四隅角;同为转身白蛇吐信,大架减去了小、中架雀鹊穿枝变手;同为左右分脚变转身蹬脚,大架抽掉了小、中架中的挂树……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举。概而言之,大架是杨澄甫对父健侯、兄少侯拳架加以改造之修定架。
小架是杨氏拳快架、用架、技击架,中架是杨氏拳的慢架、练架、功力架,大架是在杨氏拳原有用架、练架基础上,出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汰劣(如震足、发力等)存优、普及推广、改革更新等方面考虑,而形成的杨氏拳新架。
这就是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质。
杨氏太极拳拳架的练习方法
欲将杨氏拳架学好,必须从基本功开始,世人多以为太极拳无基本功练法,其实,这是对太极拳的误解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前辈练习太极拳,无不先练“太极桩功”,“无极桩”,“马步桩”,“川步桩”,蹬腿,踩腿等基本功法,先使腰腿稳实有力,达到前进,后退,闪避,升降,随心所欲,此后方可练习太极拳架。
杨班侯拳诀中写道“练就千斤力,只费四两功,”是说在与敌交战中,本身必须具备千斤的力量,但是只用四两之力即可破敌,如果敌方以巨力袭来,我先用圈环法滑去来力,使他失去重心,此时吾只以四两劲即可拨动千斤力。倘若四两之力破敌不能成功,尚有千斤之力在后接应。这充分说明,没有基本功法是不行的,只有练出浑厚的,由刚有柔的内劲才能应敌,所以开始应先练基本功法,以增长本身的内力,当练至腰腿一致,内外合一,进退闪避,左右旋转皆可随心所欲时,再开始练习拳架。
中架,类似目前流行的杨澄浦的拳架,永年人称之为杨氏老架,班侯架(非杨澄浦的定型架,姿势高低与动作幅度适中,弓步坐腿,膝盖不过足尖,速度较慢,每遍约16分钟练完,初学者必须从中架开始,在手眼法步皆能合度的基础上,做到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由松入柔,运柔入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加之推手练习,可收相当功效,此架,体用兼备,老幼皆宜,尤以健身效果显著。
快架,是在中架具有相当功夫时,为增长武功而深入练习的拳架,其名称和顺序与中架相似。特点是速度快,姿势低,步子比中架大,全套拳架要在三分钟内练完,故称快架子。
我们要从博大精深的角度来认识太极拳,要从“和而不同”和“存异求同”的角度来认识太极拳的不同类型和特点。也可以从个人理解和爱好的角度择师选学太极拳,以期使太极拳这一国宝得到全面地继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