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教学实录

2016-12-09

你知道在课文《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里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吗?现在请欣赏小编带来的《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的教学实录。

《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教学实录

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文采与哲理并重的散文。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一方面能深入感受本文形象深刻别致的语言。另一方面,形成对时间的正确认识,能更好的利用时间。珍惜青春,善待生命。给生命打上最深的烙印,追求一种更有价值的人生。因此,我给学生很多自主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发现真理。

一、导入

几千年前,孔子站在滔滔河水旁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也曾感叹:“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连古圣先贤都对时间感到无奈。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它呢?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散文,可能会给我们答案。

二、初读感知,触摸时间

师:同学们早自习预习过,能谈谈读后的感受吗?

姚晨第一个举手:我觉得本文既透彻又深奥而且神奇,说出了我平时也体会过,但就是表达不出来的话。(同学们都深有感受的点点头)

王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很敏锐,将平时身边很常见的现象与时间联系了起来。

厉盼:文章很有哲理

王玉:用了很多比喻句来形容时间

老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很到位。的确,本文是一片思想性与文学性并重的散文。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有两个:品味语言,感受真理。

三、 再读体会,解读时间

师: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时间是什么,我们如何对待时间,时间如何对待我们。请同学们找出具体的分段位置。

陈敏: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它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

第二部分从“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到到“曲背弯腰,胁肩谄笑”;

第三部分从“这些,当然你都看见了”到最后。

师:很好。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到原话回答。

学生齐答:时间无处不在,大到无边无际,小到无影无踪。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

师:我们又是如何对待时间的呢?大家能否找出几个关键词?

黄宏:不珍惜、任性、自私、懒惰、空虚、无聊。

师:很好。看来人们对时间的态度让作者感到深深的失望,所以他才会感叹: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了。

师:既然人们如此不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又是如何对待人们的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到三个关键词回答。

张燕1:通过37段“它象征着短暂的残酷力量,而这正是时间的另一属性”,我找到了“残酷”一词。

万玲2:41段“是一根伸缩变化的悠长的皮筋”,我找到“伸缩”一词。

课代表桂引舟3:49段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我找到了时间的“不公正性”

师:很好,这又让我们从新认识到了时间的三个特性。

《捉不住的鼬鼠》教学建议

一、预习要求。

初读文章,查找朱自清的《匆匆》、高尔基的《时钟》。

二、把握文章脉络(形),感知思想内涵(神)。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无须面面俱到地处理。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对能力培养有价值的地方进行研讨,如形象化地表述抽象道理的句子。

1.由文章题目“时间片论”可见论说的观点并不集中,那么通读全文,文章中关于时间的论断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第一层:开篇到“它不愿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时间是什么?

第二层:“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到“但我们经常向别人曲背弯腰、胁肩谄笑”。──我们对时间的态度是怎样的?

第三层:“这些,当然你都看见了”到文末。──时间怎样对我们?

这种分层未必是唯一的。给文章分层,可以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能力,对一篇文章具有全局观。

2.有关时间的哲理都是抽象的,为什么这篇文章并没有枯燥晦涩之感?

化虚为实(借助修辞),抽象道理形象化,产生此效果,如“时间如水我如鱼”,形象地表现了“我”与时间的不可分、“我”被时间包围的特点。

从几个层次中各选几句来赏析,就可以把握这篇文章的行文特点。

3.难点辨析:

“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真实存在却难把握)

“是由黄转绿暗暗托出春天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时间使得季节轮替,时间中生命消亡和诞生)

“不知畏者不足畏。”(不知道害怕时间的人是不值得害怕的)

“在时间的尽头……那不可洞察的创造万物之手──是什么?”(不一定说出具体答案,但要明确,这句话中的“那不可洞察的创造万物之手”不等于“时间”,因为这句话说了“在时间的尽头”)

4.文章为什么要以“捉不住的鼬鼠”为标题?而这又说明了时间哪方面的特点?

如以“时间片论”为标题,抽象无味;以“捉不住的鼬鼠”为标题,形象含蓄。文章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一方面形象生动,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不致让人摸不着头脑。放回原文便可知:时间无形,变幻多端,无处不可穿越,无处不可逃遁,给人的打击迅速而有力。

5.读“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了”这句话前后的句子,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称是如何转换的,这样有什么效果?

它,第三人称,客观表述。你,第二人称,拉近距离,有利于抒情。

6.这篇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结合原文试分析其妙处。

设问、比喻、排比、拟人……

三、拓展、研究、讨论。

结合课前的准备,比较、讨论不同作者对时间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各侧重在时间的哪些方面;谈谈自己对时间有什么样的认识,或对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有什么评价。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