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治癌差距在哪

2017-03-20

多年来,癌症防治一直是困扰全球的难题。而对于癌症的治疗,中医和西医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他们各在哪方面有不同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中西治癌差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副主任陈万青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癌症的整体生存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原因主要是癌症构成不同。我国常见的癌症都是预后较差的,如肺癌、食道癌、胃癌和肝癌等;在北美发达国家,预后较好的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癌症较多发,这部分患者的5年生存率很多都超过90%。此外,多数癌症发现较晚,如肺癌等致死率高的癌症,临床确诊时大多已是晚期,治疗效果很难保证。如果用同期癌症病例进行对比,我国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差别并不大。比如,在我国开展防治工作较早的胃癌、食道癌,5年生存率为20%左右,与美国几乎持平。

第一方面:

普及筛查难,一旦发现多已晚期。“在三甲医院,我们的医生临床水平跟西方国家并无差距,甚至在经验及手术治疗上更有优势,但由于我国基层医疗的水平较差,很多癌症都难以在早期发现。”陈万青说,一些地区民众对癌症的防治意识不足,不了解癌症的早期表现,以至于初次就诊太晚。此外,一些西方国家的癌症筛查可以纳入医保,这无疑有助于早期发现癌症;而我国的癌症筛查多以项目形式推进,普及面小,受益人群很少。

第二方面:

药物多为仿制,审批需时日。很多发达国家的医学科研都走在前列。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癌症学会今年10月曾举办特别讲演,由专家面向癌症患者,讲解癌症的最基础知识和最先进的研究动向,旨在获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为临床、新药研究提供更多可能。但在我国,科研项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并非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这使得新研究、新技术的转化能力减弱,与实际脱节现象较为明显。比如,我国临床治疗癌症所使用的药物很多都是仿制药,而进口新药由于必须等到专利保护过期,且要进行临床试验才能通过审批,因此上市时间会有所推迟,导致国内癌症病人用药的巨大障碍。

第三方面:

后期康复重视不足。康复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陈万青说,任何癌症的治疗目的都不是单纯地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更重要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康复在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对康复的整体重视度不够,再加上医护人员本就数量不足,“该治的还治不过来,康复就更顾不上了。”

5年生存率,中西有别

判断癌症的防治情况有多种指标,如发病率、5年生存率、死亡率等。其中,5年生存率被认为是医学界通行的评估癌症疗效的指标。据介绍,5年生存率是指癌症患者在确诊后生存5年以上的比例。一般认为,癌症经过治疗5年后再复发或转移、扩散的比例很小,所以可被认为临床治愈。

9月14日,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首次公布了该国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调查显示,所有于2007年确诊并开始治疗的癌症患者中,5年生存率平均为64.3%。另有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大部分西欧国家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很高,普遍在70%以上。而我国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2014年发布在《国际癌症杂志》上,以2003年~2005年诊断患病人群为基础的数据显示,我国年龄标准化后的全部癌症5年生存率为30.9%,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不同癌症在不同国家的5年生存率也有差别。一般来说,乳腺癌、结直肠癌属于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类;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则生存率偏低。

2014年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1995~2009年全球癌症生存率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平稳上升,于2005~2009年间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中,有22个国家的生存率达到60%以上;17个国家的乳腺癌5年生存率超过85%。所有国家的肝癌和肺癌都是致死疾病,欧洲各国肝癌和肺癌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20%,北美为15%~19%。

而在我国,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2014年给出的数据为:疗效最好的女性乳腺癌5年生存率为73%,其次是结直肠癌(47.2%),均低于上述发达国家。反倒是肺癌、肝癌这些全球治愈率均较低的癌症,5年生存率中西方差别不大,我国肺癌和肝癌的生存率数据分别为16.1%及10.1%。

美国癌症协会近年发布的数据透露,美国人因癌症死亡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2007~2011年间,男性患癌死亡率每年下降1.8%,女性下降1.4%;癌症总死亡率从1991年到2011年累计下降达22%。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医学技术的进步。比如,在今年的第51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一种名为“免疫疗法”的新癌症治疗方式“亮相”,英国《每日邮报》援引专家观点称,这种疗法是自化疗以来,癌症治疗领域取得的最大进步。

当务之急,预防仍是首位

12月16日,美国《自然》杂志发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指出对癌症风险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外在因素,而非基因问题。该结论直接反驳了年初《科学》杂志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提出的“坏运气”致癌观点。

陈万青认为,两者的观点并不完全矛盾,患上癌症一定有基因发生了突变,而基因的变异又源于很多原因,生活方式选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基因决定说”,可以这样理解:本就带有易患癌基因的染色体相对更脆弱,在遇到致癌的外界因素时,也就更容易发生突变。事实上,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信息中,“生活方式癌”占癌症病人的比例高达80%,也就是说癌症被归属为生活方式性疾病。

正因如此,陈万青强调,我们当务之急还是要做好癌症的预防工作,特别是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让民众懂得如何尽可能避开致癌因素,了解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尽早就医,这应当是居于首位的、防治癌症最经济实惠的措施。据了解,英国现在对健康生活理念的宣传很下功夫,建议人们每日摄盐量不超过6克,这可以使英国的胃癌患病人数每年减少大约800例。美国人最重要的医疗理念之一也是预防和定期体检。比如,多数美国人喜欢去健身房锻炼,街上也常见到慢跑者,当地政府或大学则会有序地倡导组织步行活动等。

其次是提高筛查效果,加大筛查覆盖面。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为达到早诊早治的目标,日本厚生劳动省也正在准备将癌症筛查率从40%提升至50%。“但在我国实现全民筛查是不现实的,”陈万青说,一则是这样铺开,资金投入实在太大;二则筛查结果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现在大多数癌症筛查的方法都存在争议,体检中流行的肿瘤标志物,更主要是用于临床观察治疗效果,而非确诊癌症,目前没有任何一个癌症标志物可用于癌症筛查。最后,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任何技术的革新,任何高端设备的应用,都不能替代医护人员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做出的专业诊断。如果基层医护人员的水平不足,即便配备了最好的检测设备也很可能出现漏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