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2017-02-20

学习物理感觉困难最大的原因在于对物理知识和物理场景不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只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却没有认识到形象思维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一:高中物理教学效率提升思路

摘要:高中物理在高中的必修课中是很重要的课程,也是基础,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伴随着国家对高中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问题格外重视,想尽办法要改善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可以灵活应用在生活实际中。如何实现这几个目标,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和课下都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策略;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在高中的必修课中是很重要的课程,也是基础,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目前的高中物理课堂,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例如“重知识,轻实践”。为了改进这个现状,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伴随着国家对高中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问题格外重视,想尽办法想要改善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可以灵活应用在生活实际中。如何实现这几个目标,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和课下都共同努力。

一、改变教学模式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采用自己讲解,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状态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形式,无法对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没有应用,自然对知识就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也不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层。既不利于深入学习,又不能为未来知识打好基础,所以这种教学对日后的学习没有好处。因此,教师的目的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给学生以点拨的作用。在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正是在扮演“导演”的角色,起点拨和引导作用。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指挥棒,主导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考,通过他们自己的动脑思索,解决问题,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素养。开展探究性的活动,打破了固定的学科界线,冲破了课堂、教材的限制,可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通过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水平,按照自己所习得的科学的程序、方法,手脑并用,进行研究。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意识、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对学生的兴趣的激发和个性的发展也起着有益的作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相长。例如,在讲解高中物理中的“匀变速运动”和“圆周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首先,教师要告诉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但限于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局限,目前学生要运用动力学与运动学观点只能定量解决匀变速运动和特殊的变加速度曲线运动(圆周运动),而对于其他变加速度运动只能做定性分析,无法定量化求解。其次,是通过分析物理过程中的做功与能量转化关系及动量变化情况,运用积累规律和守恒规律求解物理过程。在求解时,需要我们合理地选择对象及初末状态,分析初末状态的能量、动量及过程的做功情况,适用能量及动量规律描述物理模型。运用这一观点不需要过多地关注对象运动过程的细节,因此它不但可以描述匀变速运动,还可以描述变加速度运动,而且通常可使求解的过程大大简化。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对他们负有指导的职责,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通过教师的指点,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这种探究过程,学生可以自主学会一些方法,不管是解题思想还是解题方法,都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高中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适当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掌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物理实验,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实验比单纯的理论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这样,多加利用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动手亲自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会不断地利用新学到的物理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目前在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少有的几个学生实验中,主要是“照方抓药式”的验证实验,学生带着结论去做实验,无须真正去观察和思维就能“成功”,这对右脑的开发和真正学好物理是无太大价值的,从而使物理教学失去了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系统中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比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实验中,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只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不控制接触面面积的大小,而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的关系时,却又要将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加以控制。显然这样去利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是站在“终点”指导学生,片面简化过程.使“控制变量”虚实难辨,不利于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运用。因此,教师要在实施教学前,深入挖掘教材知识和实验的结合点,将两者结合成最好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对知识进行运用和升华,还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将实践和思考真正地运用到一起,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对于他们的后续学习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堂上的听课就更加认真和全神贯注,对于知识的领会更加深刻,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自然快速提升。总而言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认真钻研教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努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物理能力,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慧玉.基于一道高考题的章末复习课教学研究———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9).

[2]郑芳玲.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9).

[3]熊文俊.物理课堂中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核心问题教学深化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5(9).

[4]姚跃涌.基于全国卷的高中物理课程与教学实施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5(9).

[5]孟凡亮.浅析高中物理的几点基本教学应用规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8).

[6]周拱照.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11).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二:新课程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PPT等课件辅助教学对科技依赖程度较少,所需硬件设备相对廉价,针对农村中学设备条件差等情况,利用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中学物理不同课型的研究,总结出利用课件辅助物理教学的不同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命。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的注意力必须要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积累知识,激发兴趣,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在物理常规教学基础上把各种形式的课件作为新教学媒体用于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师教学。课件演示可以动态呈现物理中不便于直接观察的变化过程,把瞬间结束的运动清晰缓慢地呈现出来,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充分感知的条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图景,为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提供方便。笔者所处的农村中学设备条件相对较差,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的模式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课:“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的模式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出物理规律,但很多实验学生的观察常常比较被动,而且相对滞后,有些物理现象瞬间消失,或者不清晰、可视性较差,学生的观察比较困难。“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的模式,带学生感知实验情景,再用课件重现物理过程的细节,最后再让观察实验,方便学生形成概念,充分认识规律。例如,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分析,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初步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这一现象,有了亲身的实验体验,学生意识到这一现象的“瞬态”特点,教师再用视频课件把本来无法清晰观察的瞬态过程放慢,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整个过程的物理量变化,增进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重新观察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演示(或分组)实验—模拟实验—再次演示(或分组)实验—抽象概括。物理实验是严谨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待实验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实是求是,“模拟展示细节,尊重实验事实”,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现象、规律,给学生创造反复观察和逐步提高的条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些实验比较危险,如高压送电,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高压送电模型,然后用课件展示其工作原理,让学生充分了解高压送电原理,最后回归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一些非常重要又不便观察的实验,如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使用,则能更加充分地体现用“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这一模式的优越性。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为基础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以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展示实验中难以被观察的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成为学习的主体。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助于弥补高中生生活经验相对欠缺的问题,方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了课件的展示和教师的解释与指导,能让他们对实验有更深的理解。对于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或需要教师详细指导重复训练仪器使用课上,一个教师则可以在课件的帮助下,完成几个甚至十几个教师才能完成的事。

二、概念教学:“展示—试误演练—拓展”的教学模式

物理概念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智力活动,是全人类长期形成的智慧结晶。概念能使人在复杂多样的物理现象中体会事物的内在本质,认知物理现象的思维起点。概念的形成,是人对大量错误认识分析辨别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也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误中加深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教学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观察思考、经验内化等一系列活动,自行获得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已有方法重新认识加工、思维整理、内化重构,从而深化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功的概念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结合实例,向学生展示与功相关的情景,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功相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试误演练中加深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不断拓展学生对功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内容的重新建构,彻底摆脱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把知识像物品一样从教师口中转送到学生的课堂笔记上,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是将与概念相关的“常误情境”集中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知识的内化及意义的重新自我建构。物理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这不是轻视知识,而是重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理课堂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让教师有机会将更多的信息,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呈现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更加全面的知识环境,让学生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亲身体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及意义的重新自我建构。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展示基本内容—试误演练—小结—试误演练—小结—总结拓展。

三、规律课:“理论分析—实验—讨论—运用”的教学模式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出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与概念相比,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对象进一步认识的产物,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物理规律可以加深人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引导人们思考发现事物的更多属性,形成新的物理概念。从物理学知识结构来看,概念、定律是物理学的两个基本元素;从了解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来说,使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理论分析—实验—讨论—应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一)理论分析:搞清规律的建立过程

高中物理规律有很多,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使用数学方法自行推导新的物理规律,建立起学生所遇到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接受和内化,减少机械记忆的成分。让学生亲自经历建立理论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知识的体系性与延续性,感知规律所揭示的各种性质的内在关联,认识到定律在认识物理现象中的作用。尤其是学生在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体会科学问题从低级到高级,从特殊到一般的处理过程时,可逐步建立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

(二)实验:探索物理规律

“实验—模拟—实验”的教学模式应用在物理规律的探索中,让学生重新体验定律发现的过程,学生自主做好实验,协作完成数据的测量、分析,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形成定律。这一教学模式不仅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规律建立的过程,避免把物理规律表达式当作数学公式乱套的现象。自己动手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加强对不易观察或不易捕捉的东西进行实践模拟,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奠定基础。模拟之后的实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科学规范地完成实验。

(三)讨论:深化物理规律的理解

俗话说,理不辨不明。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也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加深对规律本身的理解。当然,这不是说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还要从中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物理规律。首先,要从理论上理解规律。其次,要从物理意义上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再次,要指导学生建立物理规律间的联系,体会物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最后,要充分了解物理规律建立的来龙去脉,明细各物理量的含义,避免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乱套公式。

(四)运用:灵活、准确地运用规律

物理规律通常是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或推导而来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适用范围,物理规律会有很大的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知识在教学中反复提醒显然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问题或科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并独立应用,学生才能深切体会到规律本身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例如库仑定律学完之后,让学生解决带电的金属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并不急于向学生说明,等学生自己试着应用,学生在自己的应用中才会加深对适用范围和条件的理解。当然,在学生自己运用之后,教师还要从理性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理论分析—实验—讨论—运用。这样的模式规律性较强,可适用于学生自行推导的物理课程,比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自由落体、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效果非常不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4.

[3]万里红.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探究兴趣[J].考试周刊,2008(19):162.

[4]冒小洁.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2):36.

[5]赖建国.“三维”目标与物理教学[J].广东教育,2007(3):23.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研究论文

3.有关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4.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研究论文

5.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论文

6.高中学生物理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