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道德论文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体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体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体育道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体育道德论文篇一
《阳光体育中的道德教育》
摘要: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体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体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在今天看来,体育仍以其丰富的活动性、社会性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并起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德育;良好的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22-001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师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通常只重视学生身体方面的发展,往往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胆怯、害怕和不愿练习等等不良心理表现。
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要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注重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以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练“身”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把握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一、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传统的体育教育一般只强调增强学生的体质因素,忽视了心理因素的培养。现在的学生有自尊心,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体验丰富,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希望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健全自己的人格。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通过相互接触,对规则的诠释的过程中,彰显着人格的魅力。思想决定行动,体育课上通过学生的行动可以洞察学生的品行。另外,一个人的心理品质也决定行为的结果,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通过某一任务完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自豪感。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捕捉德育的渗透点,把体育精神发扬光大,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乐观开朗的面对生活的性格。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与幸福,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进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达到体育教学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实施阳光体育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学问再大,也难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高等学校更应确立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新体育观念,提高体育教育思想认识水平,调整教学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因此,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知识和技能教育,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的特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1.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教的是正确姿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和培育,同时对已经形成的体育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多观察,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满足他们对体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指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体育课应注意加强对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在需要时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2.锻炼自我,健全竞争心理。在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之后,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心理。教师在教学引导学生竞争中,用正面教育学生遵守竞争规则,正大光明,实实在在地全力以赴地去提高自己,用实力去战胜对方,采取积极的竞争心理。
3.战胜自我,培养竞争能力。在培养自己的竞争能力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种种挑战和困难,这就要培养学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识。同学们的掌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潜力,也就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久而久之,在一次次战胜自我中,也就超越了自我,就一定会养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勇于进取的性格。
(二)教学中的德育思想贯彻
1.用崇高的精神去塑造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言谈举止、榜样作用,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2.用课堂常规严格要求学生。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3.用独特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总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渗透于各科教学。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又有它的特别的优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它彰显了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和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等等。它是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要求,是克服现实体育竞技中出现的不文明、不道德现象的新要求,符合奥运精神和宗旨。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Q151083)
关于体育道德论文篇二
《关于新时期对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作者:肖建国;左辉;王海军;周博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伦理道德;主题;自律
摘要:我国竞技体育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致使一些体育官员、教练员、运动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应随之建立起一套新型的体育伦理制度,完善体育主题的道德行为。
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的精神,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而近年来打假球、吹黑哨等丑闻的出现则充分说明了加强体育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加强体育伦理道德的建设,还体育比赛一片净土。
1竞技体育中虚假现象的伦理分析
1.1实用主义思想的侵蚀
目前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已高度职业化和商业化,体育活动自始至终都渗透着金钱的魔力和实用主义思想。现实利益成为参与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其唯一的体育道德标准,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获胜的运动员,可以一举成名,并带来滚滚财源;同时其教练员、俱乐部老板及经纪人的前途和经济利益,也与运动员的成绩直接相关。正是在这种小团体利益的驱动下,为了确保实现其目标,必然会产生一些有悖于体育道德的行为。
1.2重视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是我国体育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集体的力量是通过每个个体的努力来实现。在体育领域里人们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完善、实现其价值,但因此也会滋生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忽视和否认集体的力量,导致集体主义群体和谐蜕变,甚至丧失。
1.3多元价值取向和利益的驱使
传统体育道德中那种讲求奉献、重在参与的价值取向在引导人们行为时缺乏力度,进而使得多种价值取向并存,导致人们在体育行为的选择中缺乏强有力的道德依据。一方面社会对成功者的评价皆以成败论英雄,忽视了体育真正的价值是在于过程而非结果,造成对体育的价值评定失衡,影响运动员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体育明星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与号召力是其他公众人物难以比拟的。部分运动员、教练员正是受此影响,期望通过比赛而一举成为明星人物,享有其特权和地位,因而不惜在比赛中采用弄虚作假的不道德行为。
1.4片面看待竞争意识,失去尊重他人的道德理念
体育比赛鼓励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竞争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是竞技体育的宗旨。但是,“和平、友谊”是体育追求的更高境界,如果片面看待竞争意识,就会使“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失去意义,把对手看作敌人,使得传统体育讲求的“礼、让”等伦理道德规范在功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球场斗殴、辱骂甚至殴打裁判、利用比赛进行报复和伤害对方等非正常现象屡见不鲜。
1.5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不高
有些运动员和教练员一旦取得成绩以后就以此为砝码,要待遇、讲条件,把集体和领导的关心当作理所当然,而对训练则应付了事,失去了继续拼搏的体育精神;有些运动员境界不高,缺乏体育道德,比赛中不讲精神文明、消极怠工、故意放水等;有些裁判员把个人情绪带进比赛,在出现错判、误判后不但不能正确对待,甚至搞起平衡手法,造成错上加错。
2以德治体是体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2.1体育运动的特点是要求良好的道德保障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也在不断提高。体育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月体育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不断跃上新台阶。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其自身的特点都要求有良好的道德保障。
2.1.1体育活动的群体性
体育活动中有许多群体运动,如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这些运动的特点是参与人数多,整体性强,要求每人各其职、积极配合。要完成一个动作,打好一场比赛,都必须努力完成自己的职责,失职便意味着要加重队友的负担,也就谈不上配合,就会影响集体的成绩,并最终使自己遭到淘汰。
于集体项目的体育运动强调群体性、合作性,参与这些体育运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是集体,而决非是个人,个人的存在只是如何使集体更强大,更有战斗力,可以摒弃过分自负者的个人英雄主义,从而加强道德修养的培养。
2.1.2体育竞赛的公平性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体育运动常以竞争的形式出现,因此有人称它是现实社会竞争的转型。但竞技体育比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更为公平、公正,在体育竞争中人们更能体会到竞争的公平和快乐。人类热衷于体育竞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严格、公平的竞争规则。然而随着现代体育逐渐走向市场化、职业化,竞技体育中的某些方面已背离了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的“和平、友谊、进步”的理想,取胜变得比参与更重要,于是很多不正当手段就应运而生,黑哨假球等体育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地扰乱了体育竞技秩序公然地违背了公平比赛的道德原则。竞技体育的公平性,要求必须有相应的体育道德来维护。
2.1.3体育运动主体的年轻化
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是不分年龄、性别,但由于竞技体育要求不断挑战极限,使参加者多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但心理尚不成熟,控制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差,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体育市场中的不道德问题。年轻人是体育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但是现今体育道德中的腐败现象严重影响年轻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强化体育道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2体育事业健康发展需要正确的道德指导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复杂多变。如何做到既考虑社会利益、他人利益,又兼顾个人利益,以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不仅是体制管理问题,更是体育道德的考验。另外,在体育运动的具体行为中,也同样存在遵循与道德规范的问题,如裁判员吹黑哨是否符合道德,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是否正当等等。在竞争激烈、充满变数的竞技体育中,运动员、裁判员只有清醒地认识自身的道德责任,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才能真正地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个人的自觉锻炼、修养而逐步形成的。由此看出,要加强竞技体育中的道德建设,就必须从加强教育、道德自律和改善社会环境3个方面着手。
3.1建立道德教育系统工程
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是举世公认的。体育本身就寓于教育中,而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一个核心而重要的内容。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所用的“教育”概念是一个同培养道德性格有关的概念,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提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乃是由道德在体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1992年4月17日,顾拜旦在《致全国青少年运动员书》中说:“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着危险的道德衰败。为防止这种道德衰败,顾拜旦大力倡导道德教育应成为体育运动的核心。从个体的角度讲,要实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要使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受尊重的人,要使其人格尊重得到彰显,就必须是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即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是做人和处世的根基。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建立完备的知识传授体系,更要把道德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中还是在体育竞赛中,既要掌握竞技知识和技巧,提高运动水平和技能,使其“学会做事”,更要对他们进行完整的道德教育,使其“学会做人”。这就需要建立道德教育系统工程,这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正确的道德观的形成也不是很快就能达到的,我们必须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将这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和途径,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这时更应十分注意道德教育的系统性,由浅人深,有计划地长期进行,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道德教育很难达到提高运动主体道德境界的目的。
3.2加强道德自律
在体育运动实际中,为了促进体育竞技的健康发展,人们利用各种手段对体育竞赛进行调节,如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等。法律手段是维护竞争秩序必不可少的,如中国足球的打黑、打假,就在努力争取司法的介入。但我们应看到,无道德根基的法制手段是不牢靠的,因为法律是人制定的,人的道德水平不高,法律、行政手段就只能如浮萍一般,缺乏根基,不会长久。特别是当法制不健全时,一些道德素质较低的人就有可能钻法律空子。事实证明,道德素质低下,往往是体育竞争秩序混乱的根源。只有加强道德自律,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因为道德是超越法律、行政调节手段的一种特殊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约束人的行为角度看,法律、行政手段是一种强制性的“硬约束”,在市场化条件下,当求利所激发的个人私欲冲破道德堤坝时,“硬约束”尽管可以收到明显效果,但毕竟是短时的,只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它往往未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这在效果上可能形成一种“暂时性效应”,一旦体育竞技中出现“障碍”,原有的秩序就会有被冲破的危险,法律条文、行政干预也就成为一纸空文。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这些人丧失了应有的道德良知。所以,最关键的调节手段还是加强道德自律,因为道德是以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运动行为。它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方式,逐渐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竞争中的善与恶、美与丑,从而把正确的道德原则、规范变成内心信念,自觉抵制各种非道德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体育竞争行为的道德化,收到“持久性效应”。从调节范围看,道德的功能比法律、行政的功能广泛得多,在体育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有些领域还需要道德来调节,靠每个人自身道德的调节和约束。它完全克服了法制手段的滞后性和消极性,它深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直接影响人的内部精神世界。保证体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提高体育参与者作为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使其时刻以道德为准绳,约束自己的言行。
3.3优化体育社会环境
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活动和行为实践,社会实践环境对于运动主体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唯物史观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状况和可能的道德拓展空间是他们存在于其中的环境所决定的。环境对个体道德的决定具有偶然性,任何社会都有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而要使社会群体道德获得提升,则必须使环境条件得以改善,因而社会环境对道德的决定具有必然性。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社会环境,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倡导体育竞争的基本规范,使运动主体在从事体育竞争活动中遵循公平、公正、守法的道德原则,随着体育竞争活动的频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使得一贯遵循的道德准则会出现多元化的现象,造成原有的具有权威的价值体系发生危机,成为空洞的训条,这时,应加强体育道德立法和体育道德监督。体育道德立法就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将部分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给体育市场主体以相同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判,使其明确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道德监督就是要通过社会舆论营造出主导性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协调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倡导正义道德,传播先进思想,弘扬社会正气,加强对运动主体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使其知耻辱、有良心,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外界舆论和行为结果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并注意引导竞争主体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道德熏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汲取道德营养,在平时的职业行为中自觉受到道德教育,从而具有一颗高尚的道德之心。只有这样,顾拜旦所倡导的“和平、友谊、进步”和“更快、更高、更强”体育精神才能永远发扬光大。
4参考文献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奥林匹克宪章[M].詹雷译.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95.
[3]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熊斗寅.体育文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5]车洪波.市场经济的道德评价与建设[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8(2):6.12.
[6]杜培.当代中国道德失范及道德嬗变探源[J].甘肃理论学刊,1998(4):20—22.
[7]冯亚平.试论体育道德的形成与发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8(S1):109—1l1.
[8]王洪海,王豫.论体育中的道德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