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呼唤积极心理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积极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一:积极心理学理论阐述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包括三大内容:积极的情感、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治愈抑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教育研究的实践当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力量;幸福感;积极心理治疗理论
1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MartinE.P.Seligman挑战行为主义,在狗的电击实验基础上提出习得无助理论。之后,受5岁女儿的启发,从习得无助转向习得乐观的研究,发现不仅无助可以习得,乐观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乐观研究推动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理论和实践发展。1996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学会的一大任务,认为在关注个体心理疾病和痛苦的同时,心理学更应强调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直接目的是找到人性积极方面的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致力于提高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层面:首先,在主观层面上,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和其产生发展的机制,目的是促进人的积极体验,提高幸福感。其次,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爱、勇气、创新、理想等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其中重点探究个体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最后,在群体层面上,既研究国家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研究家庭、学校等积极的小系统。例如,探究怎样建立民主制度,如何形成平等和谐的社区环境,又怎样为个体创建自由成长的良好社会资源和健康的家庭环境。在研究方法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采用传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实证主义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实验法、因素分析法等。但在方法的具体应用上,积极心理学的态度更宽容、更灵活,只要对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有用,不管是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还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它都接受,如采用演绎推理研究人的“积极”的进化及发展,用文化解释学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2三种重要的积极品质
2.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SWB)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根据自设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和身处社会状况评价的综合性指标之一,它包括人们常说的幸福、安宁和生活满意度等。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三个特点,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种基本成分,以及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孙虎林,2012)。目前,国外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描述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究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及其理论;第三阶段探索主要的研究方法。而我们国内21世纪以来也掀起一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尹华站等人(2012)通过对国内十年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研究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其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和贴近实践运用,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主观幸福感、编制测验、分析影响因素和应用实践等四个方面,研究重心逐渐由介绍转向影响因素分析和实践应用。
2.2性格优点
性格优点(CharacterStrengths)是指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性格优点的测量一般采用量表,早先研究者有开发性格优点量表(VIA-IS)和青少年的性格优点量表(VIA-Youth)。由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无法使用这些自陈量表,后来研究者又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主试让父母先自由描述孩子的人格特点,再通过分析父母的描述内容来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Seligman和Peterson(2004,2005)在跨文化研究中,把24种性格优点归类为六种核心美德: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此后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发现在不同文化中性格优点存在普遍性,并且与优良表现、主观幸福感以及创伤后成长具有显著正相关。此外,个体性格优点的发展和表现也可能受遗传、年龄、性别以及个体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张宁,张雨青,2010)。但是目前关于性格优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影响因素和关系的探讨,而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仍处在萌芽阶段,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遗传所赋予个体的积极特质,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样本的代表性,例如把测验、观察和访谈等方法结合使用。
2.3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的文献中。2004年Luthans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为框架,在分析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点和区别后,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概念,使人们开始关注心理资本及其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总的来说,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它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这些成分都类似于状态的积极心理力量(仲理峰,2007)。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个体所拥有的可以客观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阎巍,2009),只是相对个人而言,心理资本表现得更为内隐。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心理资本,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发现,心理资本对领导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等具有积极影响,对离职意向和旷工等具有消极影响。心理资本给组织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对于员工自己,应该通过参加拓展训练等活动,不断认识和提升自我,激发自我潜能,做自信、乐观、坚韧、勇于创新的人;对于领导者,应该从心理学角度拓宽管理视野,掌握帮助员工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引导员工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激发团队活力,提升工作绩效;对于企业,需要拥有出色的企业精神、团队文化,培养拥有优秀心理资本的领导和员工。
3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它因批判传统心理学强调消极病态心理而产生,其研究方法又积极接纳传统心理学中的实证方法。它体现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首先,心理学的功能在积极心理学中较传统心理学更为完善。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性积极面和价值的研究,将研究范围从对病态人群的治疗拓展至对大多数健康的普通人心理的积极建设,从关注个人层面的良好发展拓宽至群体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构建;在研究方法上,也更加宽容,整合了所有促进积极力量研究的方法。其次,积极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积极应用。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进行临床心理干预称为“积极心理学疗法(Positivepsychotherapy,PPT)”。PPT能够有效改善抑郁障碍,提升幸福感,尤其是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效果更佳;相比普通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个体PPT对重度抑郁患者的症状消除有更多疗效,而团体PPT对轻中度抑郁患者有显著的效果。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被运用于户外教育和辅导心理学中,对挖掘学生潜能和提升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最好的管理理念,是组织最强有力的竞争力。然而,积极心理学在其短暂的发展历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够完整;
(2)表现出一定的话语权,即否认消极的价值和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抽样主要集中在成人,缺少有说服力的纵向研究;
(4)和早期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脱节;
(5)目前在中国本土化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4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完善,更是一门新思潮的科学。尽管近几年对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研究越来越热,但完善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以及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孙虎林.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情绪智力的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137—138.
[4]尹华站,苏琴,黄希庭.国内十年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5):100—105.
[5]张宁,张雨青.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6]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7]阎巍.心理资本的界定与特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9):90—91.
[8]Peterson,C.,Park,N.,&Seligman,M.E.P..Assess-mentofcharacterstrengths.InG.P.Koocher,J.C.Norcross,&S.S.Hill,III(Eds),Psychologists’deskreference[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
[9]Peterson,C.,&Seligman,M.E.P..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M].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2004.
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学教育创新途径
摘要:将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更好成长成才的需要。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多视角探索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借鉴和吸收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在国外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发展,我国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很多人关注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将核心理念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教育途径提供新视角。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1],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心理学,更注重人的正向情绪的挖掘与传达,旨在培养个体正面、积极、乐观的情绪,养成个体助人和自助的独立人格。研究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1)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快乐、爱,注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2)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等,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3)积极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2]。
2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2.1研究对象一致
两者在研究对象上具有一致性,即“人”,均是面对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接受不同家庭教育、拥有不同人格特质、具有千差万别的个体,这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2.2教育原则一致
两者的教育原则具有一致性,即“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心理学旨在通过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潜能,注重美德培养,帮助人们获得美好的生活。这是两者在教育原则上的契合点,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3教育目标一致
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幸福人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担负着一种重大的社会重任,即从教育人、提升人、塑造人出发,进而从根本上使人超越现有的状况,在最终的价值旨归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积极心理学注重挖掘个人潜在的积极因素,激发个人潜能,以达到个人的幸福、快乐,这是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为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3.1鼓励教育少,批评教育多
当前,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教育者往往站在审视者的角度开展工作,批评教育成了主要手段,鼓励教育、赏识教育少之又少。通常采用批评、说服、劝导、惩戒等方法来规范大学生言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高校学生问题与“问题学生”越来越多[4]。现实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潜能的挖掘和积极因素的开发不足,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思维,加之对积极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营造缺乏持续性,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3.2体验教育少,理论灌输多
理论灌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表现为将一些普遍的、抽象的理论观点外在地灌输给学生,而没有调动学生自发进行相关知识融合与升华的积极性。加之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生活在信息多元化社会中的“95后”,他们崇尚个性,向往自由发展空间,渴望被认同和尊重,富有主见,传统的理论灌输往往忽视了情感体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和抵触心理。有研究表明,目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心理问题就是“逆反心理”[5]。实际工作中,要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方式,将理论灌输与个人实践体验相结合、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内化,实现“入脑”“入心”和“入行”。
3.3思想和行为问题关注多,心理和美德培养关注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行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思想和行为方面是关注的重点,尤其是“问题学生”,而心理和品德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导致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道德素质下滑,诚信意识欠缺,荣辱观不清等。
3.4学校教育功能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在大学教育阶段,对于学校来说,辅导员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目前我国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一个辅导员面对的学生人数往往超过200,这一现状导致辅导员很难做到深入了解每位学生,对学生行为和思想方面的关注更多一些,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积极潜能的挖掘。对于家长来说,多数父母认为将孩子送进大学,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注重物质提供和保障,缺乏情感交流与沟通;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因距离远而鞭长莫及,无能为力,家庭教育出现空白。很多脱离了父母管束的大学生犹如脱缰的野马,一时很难找准定位,在大学中迷失自我,导致学业荒废,因此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或缺性。
4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探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创新工作理念,注重方式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举措上要善于创新、敢于突破。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
4.1立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情绪的挖掘,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激发与引导,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积极性
(1)以学科竞赛为龙头,鼓励和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建、以赛促学,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专业学习成就感。人的幸福感来自于专注的付出,来自于忘我的投入。各类学科竞赛是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有力抓手,围绕专业学习开展各类竞赛及学术研讨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忘我投入的乐趣,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以学生社团为阵地,鼓励学生拓展兴趣和爱好,发挥个人特长,在自我教育与管理中顺利实现成长成才。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展示和锻炼自己的主要阵地。鼓励大学生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开展有益于健康成长的活动。在活动中强化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会分享,体验快乐,培养良好个人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和提高。
(3)鼓励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参与集体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建立归属感。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为“95后”,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既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实现独立自主,又不得不依赖于家长的经济支持,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担当和责任感;还有一部分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在外,感情交流处于空白,导致这部分学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流沟通存在很大缺陷;加之移动互联盛行,很多学生患上了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沉溺于网络,自我封闭,独来独往,游离于集体之外。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互帮互助,建立归属感,确立自身主体地位。
4.2立足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
(1)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将个人之梦融入“中国梦”,实现个人的成长与成才。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国梦”融入了全国人民的个人之梦,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将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推动者和见证者,将个人之梦融入“中国梦”,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人生自信,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圆梦之路。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指引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挑战。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我国的一面精神旗帜,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要学会融会贯通,将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有机结合,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努力做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对集体和家庭有益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3)拓展社会实践途径,化知识为技能,在实践中探索圆梦之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参加社会实践是帮助其尽早适应社会、实现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要深入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积极构建党和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实践育人机制;以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活动为依托,用积极人格理论变革传统教育模式,学会挖掘、肯定学生个人积极品质,增强学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责任感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校园育人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敢想、敢闯、敢干,让美好的创意、想法能够落地生根,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探索圆梦之路,感受社会,认知社会,全面发展。
4.3立足于积极环境的创建,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环境保障
(1)坚持立德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整合学校资源,将“德育为先”理念渗透于所有课程、所有环节,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理念,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切实行动,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通过谈心、交友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缓解学业压力,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情感认同。
(2)以“家风教育”为契机,通过召开新生家长会、建立家长联系卡、定期打电话等途径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反馈机制,帮助家长与学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创建积极家庭文化氛围,赋予学生更多积极支持;在重大节假日发起“打一个亲情电话”的活动,促进家庭教育作用在大学阶段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以感恩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活动,激发学生感恩心理,在爱与被爱中健康成长。当然,最重要的是形成学校与家庭积极的联动环境,充分彰显合力作用。
(3)以“感动中国”“中国最美声音”等活动为契机,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传递社会正能量。网络化生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常态,主动占领新媒体平台,抢占先机,多途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育新媒体平台的话语领袖,实现思想的引领。尤其加强新媒体的利用,搭建新媒体平台,如班级QQ群、微信、微博、校园网、百度贴吧等,宣传学生身边事、身边人,树榜样、抓典型。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净化网络环境,传播社会正能量,从而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程广丽.从思维还原到现实还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转向[J].探索,2014(2):126-130.
[4]刘凤影,袁立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27-129.
[5]高鑫,王昊.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37-39.
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范文精选
2.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
3.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
4.心理学论文范文
5.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