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的作文怎么写
对于导游来说,导游词脱口而出,但是作为学生怎么写导游词作文呢?下面是带来的导游词的作文,仅供参考。
大连森林动物园导游词作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冯雨婷,你们叫我小冯好了。
现在,我们到了大连森林动物园,第一个景点是猴园。我们现在来认识一下金丝猴,金丝猴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所以它很珍贵。为什么叫它金丝猴呢?是因为它的毛是金黄色的,丝是指毛。金丝猴吃水果。其次,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长臂猿,它的手臂很长,短的有20厘米到25厘米,长的可达25厘米到30厘米。
现在,我们到达了第二个景点——大象馆。我们这儿的大象体重是3吨到4吨,小象的体重是1吨到2吨。大象的鼻子最有特点,它的鼻子可以喷水、摘水果等。它的长鼻子还有一个故事呢。故事是这样的:以前的大象鼻子只有短靴那么长,有一只大象,它非常好奇。一天,它想起一个问题:鳄鱼吃什么呢?于是,它就去找鳄鱼,它终于找到了一只鳄鱼,当它要问鳄鱼吃什么东西时,鳄鱼把它的鼻子咬住,一下子把它的鼻子拖长了。小象回到大象群中,大象非常羡慕它的鼻子,也来找鳄鱼要长鼻子,因此,大象的鼻子是长的。
下面,我们来观赏一下热带雨林馆,它里面有水帘洞,穿山洞时,会遇到瀑布,请小心点儿。
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有时间再来。希望这次旅游能给大家留下美好回忆。
长城导游词作文二:
游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欢迎参加我们长城一日游,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张,各位可以叫我小张、张导。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了长城脚下。这段长城修建在八达岭上,站在长城上,我们脚下踏的是什么呀?对,是方砖。我们扶着的又是什么?对呀,是条石。大家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更别说是起重机了。就靠着无数双手、无数肩膀,一步步地抬到着山岭上,困难可想而知了。大家再看: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射口和瞭望口,供射击和瞭望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个方形的城台。打仗的时候,城台里住着土兵,是屯兵的保垒。要是发现有敌情,就在风火台上点燃儿狼粪,就会有滚滚狼烟升起。长城是人类历史研究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主要是为了防御敌人来建的。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辽、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时间。大家看我左手指的方向,这就是孟姜女哭到的一段长城,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让秦始皇抓来修长城,孟姜女听说修长城死了很多人,孟姜女很担心丈夫,就去长城找丈夫,可她的丈夫已经死在了修长城的地方。孟姜女痛哭流涕,把长城都震塌了一段。游客朋友们,好了,现在是自由活动的时间,我过五小时在长城脚下见,请大家注意安全呀!这一路上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和配合,祝大家玩得开心、旅途愉快!
曲阜导游词作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参加“黑龙江”旅游团,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到山东省的西南部去游览参观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
大家快来看,这里就是有名的孔林。你们看这地上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塑,有羊?马?牛?猪?兔……哇,十二生肖全在里面呀!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地上有这么多墓碑吗?这是因为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埋葬了孔子祖祖孙孙共76代,旁系子孙已至78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已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作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
接下来,我带大家去游孔庙。你们看,孔庙有九进院落,前三座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牌坊。第四进院落是一座三重檐的阁楼——奎文阁。阁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游客们,我们马上要进孔庙的第七进院落——大成殿了,它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是孔庙的核心。在殿前有一名为“杏坛”的亭,据历史记载,说是孔子生前讲学的地方。你们可以拍拍照。
好,游客们,我们现在要去孔府了,先点下人数。一、二、三、四……,好,到齐了,出发。我刚才好像听到某个游客问孔府是干什么的,其实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世代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就是北京故宫)的最大府第。孔府沿用我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供处理公务、会客之用,是对外活动的场所,称为官衙;后寝是家族生活的场所,称为内宅。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排列井然有序。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府内存有着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说了这么多关于孔子的庙府,也应该说一说孔子这个人了: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前有七百余名弟子。在二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我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各位游客,孔庙、孔府、孔林建筑群凝聚了历代建筑的精华,极具建筑艺术之美,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它们不仅是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同时还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遗产。在这里生长着一万七千余株古树名木,不仅见证了“三孔”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的宝贵素材。
游客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会,感谢你们支持我们“黑龙江”旅游团,希望你们下次再随我们的“黑龙江”旅游团玩,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