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校新校区 校园文化 建设
论文摘要:高校经过十多年的规模扩张,已经从规模扩张期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期,高校文化建设问题,特别是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日益凸显。通过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从中找到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许多高校从一个校区变成了“一校两区”(新、老校区)或“一校多区”(一个老校区、几个新校区)的办学格局。由此,许多高校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诸多瓶颈,一方面是面临着规模扩张后“硬件”建设的不足,如学生宿舍、饭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严重缺乏,机器设备的老化,师资力量的不足等。另一方面是“软件”建设跟不上规模扩张,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等跟不上的问题。客观说,新校区建设满足了高校扩招的需要,扩展了办学空间,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新老校区何为中心建设,新老校区如何衔接、新校区如何建设与管理等问题,特别是新校区文化建设成为突出问题。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许多高校原来建在城市中心地带,在高校扩展中,新校区只能选择在城郊边沿地区,两地相距较远,文化差异较大,这就凸显了新校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如何把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为既继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文化,又有新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成为高校提升教育质量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1]她所体现的是大学的一种独特的气质,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新校区作为老校区的延伸与发展,不仅在地域上扩展空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既有所传承也有所创新。总体来看,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学校的各个领域中,体现一个大学的个性、面貌。
二、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景观亮丽,欠缺亮点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群落、景观设施、团体徽标、地理环境及学术团体或师生个人的科研发明、学术成果等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外显的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2] 相对老校区而言,新校区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是物质景观亮丽,欠缺文化亮点。一是新校区建筑美观、仪器设备先进、路标清晰、校园活动范围大,环境优美,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但由于新校区建立时间短,缺乏蕴含学校精神的有历史含意的古建筑、古道路等人文景观,缺乏高校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典故,学生置身其中,难以区别是“校园”还是“公园”,难以从中感受高校应有的文化特质。当然,新校区偶尔也种植几棵“古树”,但也是从外地移植过来的,与学校的历史发展、历史变迁没有任何关系。二是高校新校区一般都是边建设边使用,建设时间紧迫,仅注重建筑物的外形美观,忽略本校的历史精神的传承,缺乏高校文化底蕴的连贯性,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欠缺亮点。
(二)精神文化:沉淀不够,认识肤浅
校园精神文化是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3] 新校区体现出新的精神面貌,显示自己的个性,但对于优良的传统文化,沉淀不够。新校区缺乏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训、校风和学风以及所有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精神文化,出现文化的“荒漠地带”。在新校区,许多高校普遍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娱乐活动,误以为举办讲座、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社团活动、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等就能实现新校区文化建设。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形式多样化、内容贫乏化。
(三)制度文化:严重滞后,毫无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程度。[4] 制度文化不仅包括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包括校园文化主体对规章制度的认识、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高校新校区一般沿用老校区的规章制度,对于新校区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无法适应,严重滞后,前景不容乐观,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