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下对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的理解

2016-12-2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也随之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在“十三五规划”下,你对我国经济有什么样的理解呢?下面是小编网络整理的十三五规划下对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的理解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十三五规划解读:经济转型释放经济活力

“十三五”规划建议绘就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被视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部署,在欧洲引发了持续关注。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欧盟前任地区委员会秘书长、欧洲学院中国问题专家格哈德·斯塔尔教授。他首先将“十三五”规划同欧盟的2020战略做比较,称中国其实与欧盟在根本上有着相同的发展目标,未来五年的关键在于政策的落实。他说:“我认为这些中期规划的核心问题在于,政府首先需要选择正确的发展目标,正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所涵盖。这与欧盟的2020战略发展目标非常相似,例如稳定的经济增长、包容性社会、消除贫困,以及发展环保型经济模式,这些内容全都出现在了‘十三五’规划中。但关键在于政策的落实,在于这些发展目标是否能够在持续、稳定和透明的机制下实现。”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也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猜测。斯塔尔教授认为,“十三五”将中国经济发展重点放在了经济转型,而非一味追求数字,为转型提供了更多空间,如实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实际现状。他表示:“关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这一辩题的重点并不在于GDP的增长率是否下滑,而在于中国在从生产出口型经济增长模式向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消费型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否顺利,是否会产生结构性障碍或者失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方向是非常正确的。”

在谈到经济调整可能会带来的挑战时,斯塔尔坦言,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产能过剩企业的倒闭,中国将会以怎样的速度关闭旧经济模式上建立的过剩产能,又会以怎样的速度找到服务业以及消费品的新增长点,将会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真正挑战。不过,斯塔尔同时表示,相信“十三五”对经济转型的把握可以帮助中国释放更多的经济活力,从而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他说:“‘十三五’规划提倡企业家精神,主张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大环境,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准备好通过适应转变来对抗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十三五’规划将会帮助中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将“创新”这一概念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据统计,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创新”作为最高频的词汇共出现了27次。如何理解“创新”、如何利用“创新”应对“新常态”下的多重挑战,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斯塔尔教授说:“我认为创新不只是研发高新技术,创新是指一个社会有能力创造出适应新产品与新科技的全新的发展模式。接下来的关键步骤是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无论是在中国、欧洲,还是在任何国家,将这样的政策落到实处不仅需要提高全民教育水平,还需要转变消费者的思维定势。”

十三五规划解读:十三五规划将对经济增长率作重大调整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这个“新常态”?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人们一般将“新常态”单纯理解为中国经济将从8%甚至10%以上的高速增长调整到7%左右的中高速度增长。

事实不然。隐藏在这一指标背后的变化更加丰富。例如,财政增收减速与支出持续刚性增长的矛盾逐渐加剧,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来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平衡国际贸易来实现市场扩张与繁荣,通过更加积极、公平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来促使民生持续改善等等。这些都属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厉以宁表示,新常态就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常态。过去的超高速增长,实际上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带来资源加快消耗、生态环境破坏、效率低下和产能过剩等问题,错过了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的机会。他透露,“十三五”规划要改变超高速增长率,实现中高速增长率的常态,改变硬性的增长指标,改为弹性指标,用预测值代替目标值。

“新常态是配套改革的综合成果”,厉以宁指出,在众多改革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有四方面:首先是市场主体的改革,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其中,国有企业有两个层次的改革,高层次的资本资产机制改革以及经营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第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主要解决初次分配的合理性问题,包括农民土地的确权和土地流转,劳工市场要有完善的议价机制,确定合理的工资水平。第三,改革农产品出售和议价机制,借鉴合作社的方式,加强农民的议价能力。第四,改革教育体制,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拓宽社会垂直流动的渠道。

十三五规划解读:经济创新不仅是手段,更是发展第一动力

未来五年我国金融改革将进入“快车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十三五规划》如是表述。这既反映了自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和世界经济的辩证关系,同时也折射出近期我国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对经济的影响。鉴于此,《十三五规划》提到:“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一表述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措辞有更深一步的变化。

首先,从“深化”到“加快”的转变,预示着未来五年我国金融改革将进入到一个“快车道”。过去几个月我国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突显了这一政策调整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现行的金融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金融发展。特别是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在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产品复杂化的今天广受诟病。

其次,伴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资产增长迅猛。例如,我国银行业金融资产截止2015年9月末,为192.7万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102.2%。金融行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价值发现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同时,过度的膨胀可能会导致实体经济的下滑和虚拟经济的扩张,进而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投资性和风险性。而后者的影响自本世纪以来越发明显。在此背景下,就可以理解《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真正用意。

经济 “创新”不仅是手段 更是发展第一动力

《十三五规划》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位居之首,并且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虽说《十二五规划》也多次提到“创新”,但是《十三五规划》对“创新”一词的表述要更加重要、更家迫切,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型阶段,而其中最重要的困惑就是寻找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极大激发我国广大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从而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此外,“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组建一批具备与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国家实验室,而这一举措也必将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经济增长不仅是速度 更注重质量和效率

《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巩固扩大应对金融危机成果”。这一表述凸显了在刚刚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复苏基础仍比较脆弱,所以当时政府希望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进而维持一个较快增长的GDP。但是“鱼翅与熊掌不可兼得”,“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的过剩产能没有及时化解、低效的产业结构没有明显改进,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加速恶化。

在此背景下,《十三五规划》作出重大调整,指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可以看出,政府将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增长速度本身。这就不难解释“十二五”期间,规划设定的年均GDP增长率为7%以上。而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对《十三五规划》作说明时,强调指出“我国经济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但是考虑到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并为我国接下来的经济改革预留一定余地,增长速度应慢下来,即6.5%以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