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不同地区学习历史的版本不同,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小编给你分享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欢迎阅读。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
一、十月革命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的意义: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签订《布雷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召开时间:1919年1月—6月 操纵国: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乔治和美国威尔逊
2、召开目的:缔结和约、如何分赃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4、《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
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②政治方面: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
③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④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委任统治”(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和称霸世界)。
5、中国问题: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6、和会处理问题的原则:根据战后实力的对比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召开目的: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
2、召开时间:1921—1922年 操纵国:美国
3、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
4、《九国公约》的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九国公约》的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中国重新变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隐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4课 “大危机”与“新政”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5、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时间:1933年
3、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4、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
5、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产业复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6、评价罗斯福新政:①取得了显着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④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7、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8、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6课 邪恶的轴心
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形成国家:德国; 政党:纳粹党
2、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表现之一: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
4、反犹狂潮:1)原因:①历史原因:欧洲久远的反犹传统;②个人原因: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端厌恶犹太人;③现实原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对纳粹的退让、姑息,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不断升级。(实质:给发动侵略战争寻找借口)2)表现之一:“水晶之夜”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形成国家:日本; 政党:军部
2、形成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表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
第7课 疯狂的战车
一、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况下,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内容)。《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法等国实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意义)。暴露其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以牺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目的是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影响)。
二、二战的爆发
1、时间:1939年9月1日2、标志: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白色方案)
3、影响: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三、二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爆发(巴巴罗萨计划)
1)爆发的时间:1941年6月22日
2)爆发的标志:德军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4)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2、太平洋战争爆发
1)时间:1941年12月7日凌晨
2)标志: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成功代号:虎!虎!虎!)
3)影响: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附:大东亚共荣圈——1940年近卫文麿提出,实质是建立一个日本殖民大帝国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二)
第8课 正义的胜利
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2、时间:1942年1月 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 地点:华盛顿
3、内容: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4、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大战役和事件
1、斯大林格勒会战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苏德战场和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 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3、柏林战役 1945年5月8日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德国战败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4、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签字。二战结束。
三、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 参加国:苏、美、英 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3、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②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4、影响:①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实际上也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就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
四、二战胜利
1、影响:①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性质),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②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③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④同时也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2、启示:①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②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恐怖主义;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第10课 “冷战”与“热战”
一、冷战: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政府出台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折点,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
2、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开始运用其强大的实力遏制苏联,向全球扩张称霸,经济上美国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则针对性地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与之对抗。随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出现,世界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形成。
3、冷战:
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3)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冷战政策的表现:①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4、北大西洋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1、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崩溃,出现“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第11课 梦幻超级大国
1、经济“巨无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原因:战时的资本积累,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点:1)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投资加大,跨国公司增多,资本输出不断扩大,经济地位加强。
2)经济发展速度迅猛。
3)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并成为美国支柱产业。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2、“世界警察”
目的:插手别国内政,力图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和维持国际秩序。
表现:1989出兵巴拿马;1992年派兵索马里
3、从爵士到摇滚
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黑人的爵士乐兴起,50年代,摇滚乐兴起。
4、好莱坞
20世纪,美国好莱坞获得“梦幻工厂”的称号,确定了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三)
第12课 苏东的艰难探索
1、 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
背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
时间:1953年
经济改革 1、农业方面: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
2、工业方面也实行了“手术”。
政治改革 1、他提出要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 的个人迷信。
2、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评价: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实质上的突破。
2、“东欧消费者的天堂”-----匈牙利
背景:东欧由于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时间:1968年 领导:卡达尔
措施:经济上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政治上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成效: 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长期稳定。
启示:1、要从体制上进行全面的改革
2、要深思熟虑,反复实践,科学论证,稳步前进;
3、高度重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4、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13课 挑战“两极”
1、欧洲的联合
目的:发展经济,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抗衡美国。
² 1951年,法德意荷比卢六国政府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² 1952年成立了国际性的煤钢垄断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
² 1957年,六国决定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² 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
² 1991年,底,12个成员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²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² 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英国除外)。
作用:一方面,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格局上出现了“美国、
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另一方面,促进了各成员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走向经济大国(日本)
发展情况:20世纪40年代末,恢复到战前水平, 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资
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 经济大国。
原因::A美国的扶持。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繁荣。
B日本政府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D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E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政策,
影响:1)70年代 以后,努力改善和中国的关系;
2)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改造联合国安理会的想法,要求成为常任理事国。
第14课 殖民废墟上的重建
1、翱翔的蓝孔雀
背景:二战后,印度独立运动高涨,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 起义,使英国的殖民
统治难以维持。
经过: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在 1947年,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
家,实行印巴分治。尼赫鲁出任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发展:农业上,粮食基本自给,还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原子能和 生物、计
算机软件开发等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
2、黑暗大陆显曙光
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如火如荼,30个国家获得了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
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向纵深发展。
最后: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崩溃。
3、艰难发展中的拉丁美洲
古巴: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亲美政府的独裁统治,
建立起革命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巴拿马: 1977年巴拿马人民迫使美国签定了关于运河的新条约,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
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和管辖权。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1、戈尔巴乔夫改革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2、东欧剧变
1)剧变的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②现实原因:各国改革的失败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③外部原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限制。
2)剧变的开始: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
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4)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3、苏联解体
1)时间: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戈尔巴乔夫将权力交给叶利钦,苏联正式解体。
2)催化剂:1991年八一九事件
3)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③外部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冷战政策以及和平演变策略。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崩溃。世界进入政治多极化时代。
第17课 干戈不息
一、中东战争(1948-1982年)
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曾经进行了五次战争。
原因:中东地区矛盾十分复杂,有宗教、民族、领土、列强插手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这一地区一直动荡不安。
二、科索沃战争(1999年3-6月)
1)科索沃战争的原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美国霸权主义的介入,转化为国际冲突。
2)影响: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物质损失,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侵犯了中国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②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3)北约轰炸的停止,显示了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作用,意味着世界进入政治多极化时代。
第18课 梦想成真的时代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源于美国的新科技革命,又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1945年底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航天航空技术(“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等为代表。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技发展、更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技渗透性加强。3)使用高科技的领域日益广泛。4)新的科技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3、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19课 共建“地球村”
1.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也是全球化的趋势):①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尤其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②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③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②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③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必然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①利(机遇):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以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②弊(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经济风险。(十六字景象: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2.世界贸易组织(WTO)
1)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
2)意义: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有利于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有利于企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
4)中国加入的时间:2001年11月
5)中国入关后,应对的措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3.现代世界寻求合作的原因:全人类面临的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必须由各大国共同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4.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AIDS)问题和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着的共同的危机与挑战。
猜你感兴趣的:
1.北师大版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归纳
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3.北师大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4.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5.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