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与权术

2017-03-20

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古人亦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历史上,大多以“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德与权术。

武德与权术

武德是一种伦理观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因而,这“武德”固然寓予和激发了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如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之人,举不胜举,戚继光、岳飞、袁崇焕、谭嗣同,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事迹,可歌可泣。

然而,也许历史上的中国被称为空泛道德国度的原因,玩弄权术而有标榜“武德”者,亦不在少数。

在《三十六计》中,大谈变数中有谋术,谋术中有变数,阴阳交替作用,机会就在其中,但却一再标榜“军人应以武德为本”;姜尚的《六韬》中既描绘了明君贤臣的形象,韬光养晦,威而不猛,胸怀天下,同甘共苦,清静无为,争取人心,重用贤才,赏罚怀柔,分化瓦解,完师柔武等,却又有为政治斗争的计谋,有兔死狗烹、杀戮豪杰、抑制人才的思想。

一方面“威而不猛,胸怀天下,同甘共苦,清静无为”的武德思想被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这个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社会,那些想要有所“作为”的武将们却要学会制人之权术。诚如鬼谷子曰:“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君不见那些“乱世出英雄”们,往往是一面高喊“武德昌明,天下安宁,武德大行,天下太平” 同时又处心积虑地巧施权术。几乎每个朝代,每段时期,都有见他们粉墨登场,事实上他们已经丧失了“武德”。

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孝悌正义”乃是实现各种平等之社会理想,以维持社会之秩序。即人可以为了正义,而宁死不屈,表现惊天动地泣鬼的道德伦理精神。至于“除暴安良,扶危济贫”,或曰“行侠仗义”,都是从上古“义”的本意中生发出来的新的文化内涵。如果说“孝悌正义”是古代上层社会的理想道德观,那么“除暴安良,扶危济贫”,则是下层社会所谓“江湖义气”。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将帅唯独缺乏正义战争思想。他们只知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缺少舍生为大众、誓死保卫百姓利益的精神。民间侠客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江湖义气”,其精神空间更是有限。

我们说,中国文化与其说是道德文化,不如说是权术权谋文化。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历史上中国的将帅们自然也就大都成了诡道之人。

同样,中国是个权力本位的国度,谁掌握了权柄,便拥有了荣华富贵;谁抓得了最高权力,便立即会成为“天子“,成为神,能主宰一切人的命运;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看来“武德”只停留在纸上,几千年来,为了争当“英雄”,个个大施“权术”斗得你死我活,才是他们的人生的真谛。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