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2017-04-09

加强教案的建设、使新版七年级生物教材更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小编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设计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食谱。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喜悦。

重 点: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难 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食谱

教学用具

搜集关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问题、中日青少年身高比较结果、牛奶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什么是营养配餐等资料。

教学过程:

1.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分小组讨论资料后的相关问题。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总结。

3.学生分别在组内和班内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4. 各小组同学制定适合青春期学生的营养食谱。

5.各小组的发言人在全班宣布本小组的营养食谱。

教学过程:

教师:现在许多学校中午为同学们配送营养午餐,但是一些同学少吃或不吃学校配送的午餐,而吃方便面或是汉堡包,更有部分同学到校外的肯德基、麦当劳去吃洋快餐。这种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对同学们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几个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思考题。

资料:

1. 汉堡包造就了美国严重超重超肥的一代,美国政府试图将国民脂肪摄入量从40%降至30%,却非常困难。而目前,洋快餐正在向我国青少年大举进攻。部分青少年偏食洋快餐,那只是摄入了高脂肪、高糖、高热量,而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极少。一旦形成饮食习惯,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体素质。

2. 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仅微量营养素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的损失,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据介绍,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将1790年至1980年间经济的增长,归功于营养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而消除碘、维生素A和铁的缺乏,能提高人群平均智商10至15分。

3. 我国自1985年到1995年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进行了10年动态调查,结果显示7—18岁青少年中,男生体重超重和肥胖者比例从2.75%升至8.65%,女生从3.38%升至7.18%;与体质密切相关的肺功能、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水平下降。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少年肥胖者激增的趋势更加明显。那么,肥胖是营养过剩?不是。肥胖不仅不等于营养过剩,而且是营养缺乏的主要表现。

4. 对正在旺盛生长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身高是生长发育中最显而易见、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在通常情况下,身高顺利增长,说明孩子的营养良好,也没有受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干扰。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个民族在遗传营养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男女7—18岁青少年身高和日本青少年全国平均身高的比较结果清晰显示,中国青少年整体上身高较日本处于劣势。大体上,7—9岁比日本矮1—3厘米,10—12岁矮3—4 .5 厘米。青春中期后男、女出现分化,男生的劣势更明显,13—15岁矮3.5

—4.5厘米,16—18岁矮2—3厘米;女生13—15岁矮1—1.5厘米;15—18岁差距为0.5—0.6厘米。

5. 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钙的摄入量仅能达到需要量的一半,我国儿童因缺钙引起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及老年人的骨

质疏松症可达40%左右。奶中维生素B2含量丰富,喝一杯可达到每天需要量的23.3%;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E、B1和C,且奶是碱性食品,可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奶的营养价值及生物利用率高,因此,男女老幼都适宜喝牛奶。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人均牛奶摄取量非常高。因消化牛奶的速度比肉、鱼、蛋快,欧美人把牛奶当水喝。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积极改善食物结构,号召天天喝牛奶。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身高比大战前平均增长了10厘米,国际上评价道“一杯牛奶改变了一个民族”。

6. 营养配餐在国外十分普遍,但在国内却尚未引起人们重视。什么是营养配餐呢?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

食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既达到均衡膳食。简单讲,就是要求膳食结构多种多样,谷、肉、果、菜无所不备。

思考讨论题:

1.中国和日本青少年身高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青少年普遍营养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和日本目前在饮食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你认为当今青少年学生的饮食结构特点是什么?

5.青少年必需的营养以及合理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小组意见。

教师:

1、请你对目前学生的不良饮食结构和习惯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请你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相关资料告诉大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食品安全。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请你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营养和饮食的知识,作为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制定一个适合你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食谱,全班交流。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摘要:

初中生物课是初中生新接触的一门实验探究型的课程,是一门理科课程,在内容安排与知识结构都和文科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抽象性理论知识多,形象性描绘知识少,致使以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便是生物课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合理梯度与有效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梯度;情境

课堂提问应当讲求艺术化和有效性,艺术化和有效性的课堂提问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两种办法,现略谈如下,谨供大家参考。

1设计问题要讲求梯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过程。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该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而难,讲求梯度。当然,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用简单的“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能作答,这是不足取的。反之,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问题一提出,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无一人能够作答,最后,老师无可奈何地将答案全盘托出,这也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值得推崇:

1.1设计问题之前,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

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下,根据教学目标循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原则,设计出难易适度的问题。这样,我们就会让学生象科学家发现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那样,或观察,或概括,或验证,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例如,讲授“根对水分的吸收”,由于细胞吸水的原理抽象,不易理解,我从让学生把握“水之源、木之本”入手,引导学生获取事物的现象,占有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抽象出理性的东西。方法为:提前布置好家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如:在家里,可以直接把盐撒在切好的萝卜片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有水分出来;把晒干的土豆片放在清水里,可以看到它的膨胀。待到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从此解决知识初步记忆问题。

1.2切实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还是在“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课,在课上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两个实验装置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学生答:所放材料不同,一个放盐水,一个放清水。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盛放盐水的装置出现什么现象,盛放清水的装置又有什么现象(及时提示:从液面高度上来分析)?学生答:放盐水的液面上升,放清水的液面下降。最后提出第三个问题: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少的水又到哪里去了呢?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了细胞吸水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一个抽象难解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样的问题设计,能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感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2问题设计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脑精思

情境教学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激励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出发点,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着眼于这种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教育问题设计,应当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脑精思。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应该注意趣味、直观、点睛等几个方面。

2.1设计导语之问,创设趣味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极强,抓住此特点,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一个好问题,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中的问题设计得好,这在课的开始便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未知欲,为一节课的成功开了一个好头。例如讲授“生物蒸腾作用”,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新课:“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然而,在植物体内,却与此相背,水却是向高处走的,这是为什么?”学生们听后,兴趣盎然,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虽有人提出了答案,但是很快又被否定了。就在大家不得其解时,我引出“生物蒸腾作用”这一课题,并且告诉大家:答案就在“生物蒸腾作用”的新知里面。可以说,设计的问题象一把钳子钳住了学生的思绪,他们的思绪自然地随着老师去寻找答案。

2.2设计难点之问,创设直观情境: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不妨多设几个问题,化难为易,尽可能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青蛙的血液循环”,是教学难点。我绘制了青蛙血液循环图,并就此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和左、右两心房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血管(及时提示:动脉还是静脉)?它们的另一端各连什么器官?其中流动着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和两心房相连血管血液流向如何?心房与心室间的血液流向如何?和心室相连血管血流流向又是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通过配板图(或PPT)使其直观化。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识记,领悟了青蛙的血液循环过程,从面突破了教学难点。

2.3设计结尾之问,创设点睛情境:

生物课的结尾,在一堂课中至关重要。应该如戏的结尾一样,要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给人以心灵的震颤。我们在生物课堂结尾时,要紧扣授课目标,要着眼巩固知识,一句话,要画龙点睛,让学生把握住新课的精华。例如在授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新疆的西瓜又大又甜?这个问题直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学生找到了答案,也就握住了新课最主要的知识点,其综合分析能力与逻辑能力在理性的思考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同时也进一步强化学生爱护身边一草一木的生态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者:李春阳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郑海.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艺术[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0.

[2]李卫贞.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学苑教育,2011(16).

[3]王荣.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14).

[4]周宇芳.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4(8).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