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预防方法及导致原因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那么糖尿病有什么预防方法呢?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下糖尿病的相关预防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1、注意饮食
饮食调节对于糖尿病人最为重要。工作繁忙,应酬多的糖尿病人最容易出问题,因此,糖尿病人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尽量减少应酬性宴会。吃饭七八分饱即可,食物结构要合理,均衡饮食,荤素搭配,少油少盐,尽量少吃甜食和煎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多吃玉米、小米、燕麦片、全麦粉等粗粮。两餐之间来杯酸奶或者吃点水果当作“加餐”,即少食多餐对身体有益。
2、按时服药
降糖药一定要带在身边,并准时按量应用。对于应用胰岛素的病人,不能因其他疾病出现时随意减少或中止胰岛素的治疗,应尽快找医生处理,调整胰岛素用量。最好能购置一台血糖测量仪,经常自测血糖可使降糖药应用得更准确、合理。
3、注意休息
过度劳累或长期精神紧张,可引起血糖增高,因此,必须保障足够的睡眠,中午要有午休。年轻人通宵不睡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有规律的、合理的作息安排,才能使身体的内分泌系统运转在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4、适当运动
运动可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之一。糖尿病人再忙也要坚持每天锻炼20分钟,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散步、慢跑、打拳、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项目为宜。经常性、有规律的运动可让身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糖的利用增加,从而改善血糖和血脂含量,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每天要带孩子在户外走一走,动一动,尽可能把双休日还给孩子,运动是预防糖尿病最简单的方法。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即使是病情比较严重的糖尿病人,只要做30分钟的医疗体操运动,其血糖浓度也会大幅度下降,使病情稳定。
5、重视感染
即便是感冒、小疖肿、小外伤(特别是足部)也不放过,一定要认真治疗直到痊愈。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感染比一般人不宜治愈,还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
导致糖尿病的原因
1、阴虚多
糖尿病其病机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再加上燥热伤阴,阴损气耗,气阴两虚导致消渴。现代人因为生活节奏加快,过度消耗体内阴液,产生燥热而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2、睡眠晚
睡眠不足与血糖控制失调关系紧密,尤其是2型糖尿病病人,睡眠不足会加重病情。睡眠时间长短和睡眠质量是直接影响糖尿病的原因。时常睡不着觉或睡眠质量差的病人,血糖明显不稳定。
3、郁闷多
不良情绪也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人体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以中老年人更为明显。糖尿病病人应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不患得患失,适当控制情绪,减少焦虑及激动。
4、吃的多
长期不规律不合理的食物导致身体肥胖,使胰腺长年累月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久之便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血糖随之升高。对于这个糖尿病的原因,应尽可能坚持饮食多样化,多吃一些粗粮,保持营养平衡,科学计算总热量,高纤维素、低盐、禁酒及禁甜食。
5、活动少
时常活动的人要比不时常活动的人长寿,患糖尿病的危险也小得多。适当的活动可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中葡萄糖被肌肉组织的利用增加,血糖降低,从而减少引发糖尿病的原因。即使中、重度的糖尿病病人,只要适当活动,也有利于病情改善。
6、身体胖
肥胖也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肥胖程度越严重,糖尿病的发病概率越高。长期坚持适量活动减肥,可增加脂肪分解,增加胰岛素数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预防糖尿病。
7、怀孕
在怀孕期间,女性有一段时间会出现血糖偏高的现象,如果没有很好的调节并加以控制,这就极有可能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
1、散步适合糖尿病人运动
散步简单易行,只需一双合适的运动鞋,随时随地都可散步。如果之前一直没有参加锻炼,那么可以从每天散步10—15分钟开始,之后逐渐增加到每天散步30—45分钟。或者戴一个计步器,争取实现每天步行1万步的目标。
2、做家务适合糖尿病人运动
有些人不爱运动,其实做家务也是很好的锻炼,有助于消耗热量和降低血糖。养花种菜、打扫房间、洗车、遛狗、与孩子一起玩耍等都很好。
3、太极拳适合糖尿病人运动
练习太极拳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平衡能力和提高身体灵活性。糖友练太极还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近日,《替代和补充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糖友每周参加两次太极拳训练班,每次练习1小时,每周再在家练习三次,每次20分钟,可以使血糖水平明显降低,提高糖友生活质量。
4、练习平衡适合糖尿病人运动
平衡能力会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步降低,糖友脚部感觉通常会更加迟钝,因此平衡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更容易走路失态。平衡能力训练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专家建议,选择桌椅附近,单脚着地,做做“金鸡独立”。能够单脚着地站立后,再练习“闭眼金鸡独立”,双脚可轮流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