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普知识黑板报

2017-03-19

小学科普知识是青少年科技意识、科技素养培养的关键,是丰富和改进我国非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科学兴趣培养、生活中科学技术应用知识了解等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积极开展小学科普知识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小学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下面小编分享三年级科普知识黑板报:

三年级科普知识黑板报:化学史上的中国人

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在世界化学史上我们的炎黄子孙也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给5000年的文明史添光争彩。为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现将在化学史上有重大发现的我国学者作一摘要介绍。

三年级科普知识黑板报一、墨翟

墨翟(公元前479—381),先秦时期墨派思想的创始人,著有《墨经》。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 昔斤 则不动,说在端。……昔斤 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端,是无间也。”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最提出不能抹煞墨子的功劳。

关于科普类的黑板报图片

三年级科普知识黑板报二、刘安

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他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说铜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在宋朝时采用这一方法炼铜已有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达5×105kg,占当时铜产量的15%—25%。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是湿法冶金的先驱。

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写到:“老槐生火,久血为磷。”这句话实质说的是磷的自燃现象。刘安在西汉时能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他对磷有所了解。而德国的布朗特是在1660年从尿中发现磷的,他的发现比刘安晚1000年。那么磷的最早发现者应该是刘安。

三年级科普知识黑板报三、魏伯阳

我国东汉时期炼丹家。生卒年代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撰有《周易参同契》,此书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炼丹术专著。其中化学知识丰富。记载着“丹鼎”这 一化学反应装置,记述了汞易挥发的特性以及汞和硫化合为丹砂(硫化汞)、汞和铅汞齐(汞铅合金)等化学知识。

三年级科普知识黑板报:科普文章

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科普工作者卡尔•萨根1988年在康奈尔大学曾发表演讲《科学家为什么应该普及科学》。对于中国来说,尤其要讨论的是,中国为什么需要科普工作者。

科学和科普工作者某种程度上在中国的公众面前有一个很奇怪的形象。一方面,科学被视为象牙塔,科学家则被描绘成没有生活常识,每天拿一些奇怪而深奥的数字、公式唬人的教授、学者:另一方面,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科技进程要么望而却步,认为自己没有理解它们的能力,要么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与自己毫无关联。这正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科普工作者的原因。

西方作为科学精神的起源,很早便有了科普著作。到近代,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贝尔写出《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后,科学普及工作便蓬勃开展,这一百年来,很多优秀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普及,例如俄裔美籍科学家乔治•伽莫夫,美国科学家阿西莫夫、卡尔•萨根,英国科学家霍金、彭罗斯、约翰•格里宾等等。而这些科普工作很快便收到了成效。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正是因为幼年时阅读贝尔的科学著作《数学大师》才立志于数学研究:约翰•格里宾因为乔治•伽莫夫和其笔下的“汤普金斯先生”才想到要探索宇宙的起源,而他自己日后也成为一名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科学的接力棒就是这样代代相传。

但是,科学普及的意义远不止培养一代代的科学家。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不需要那些繁杂的公式,但他们需要一种科学思想。他们需要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有了这样的科学精神,懂得了这样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公众会更有意义地、更充实地生活,并且知道为什么而活,他们将略略领会人类是如何如一步步地改造世界,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而不是呆在地球温暖的家里,更重要的,他们会摆脱愚昧,更科学有效的处理日常事务,当然,他们也决不会让他们的孩子辍学打工,也决不会听信谣传(例如,抢盐)。他们虽不会成为科学家,但他们应当认识科学的力量。科学精神并不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因此中国更加需要科普工作者,尤其是以有成就的科学家的身份有说服力地进行这项工作。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