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方法

2017-03-24

大豆在中后期的种植技术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最终的大豆的生长,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大豆中后期田间管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豆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针对当前大豆苗情长势和未来天气趋势,农业部大豆专家组提出“防病虫、促早熟、增粒重”为重点的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及时排水防涝:东北地区夏季雨水较多,对易发生内涝的低洼地区或地块,雨后要及时排水。采用机械排水和挖沟排水等措施,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排水后及时扶正、培直植株,洗去表面淤泥,使植株尽早恢复正常的光合作用。

中耕除草促生长:针对今年第四积温带以北地区因播期推迟,大豆苗情长势偏弱,植株生长偏小的田块,要在大豆没有封垄以前尽快开展中耕、散墒、除草、追肥,促进大豆生长。同时培土防倒伏。在大豆生育中后期,人工拔除蓼吊子、苍耳、水稗草、节骨草、兰花菜、刺菜、灰菜等田间大草,增加通风透光,促进大豆生长。

叶面喷肥促早熟:在大豆开花初期与结荚期喷施叶面肥可增加荚数和粒重。特别是在今年生育进程普遍偏晚的情况下,增施叶面肥可以加快生育进程,促进大豆正常成熟,防止早霜危害。叶面喷施尿素加磷酸二氢钾,每亩用量为尿素350~700克加磷酸二氢钾150~300克,并按照土壤缺素的情况可以同时增加微肥。一般用量钼酸铵为25克、硼砂为100克,混合兑水喷洒,喷洒时间以下午4点后为宜,花荚期可以喷洒2~3次。

及时收获减损失:对正常成熟的品种当大豆叶片全部脱落,茎干草枯,籽粒归圆呈本品种色泽,含水量低于18%时,进行机械或人工收获。收获的标准要求割茬不留底荚,不丢枝,力争将田间损失、收割综合损失、破碎率、泥花脸率降到最低。对晚熟的品种要采用分段收割的方法,通过晾晒后脱粒,促进后熟。

大豆生育后期根外追肥

据国外资料报道,大豆结荚、鼓粒期进行根部喷肥,籽粒增产50%以上。据熊岳农业专科学校试验,大豆结荚、鼓粒期喷施营养液,籽粒增产达32.06%~54.01%。

大豆生育后期根外喷肥增产效果显著,与大豆吸肥特点及土壤供肥规律有关。大豆根系吸肥随植株生长发育向土壤深层推移,即大豆生育前期主要吸收土壤上层的养分,生育后期(生殖生长)主要吸收耕层以下土壤中的养分。据测试,大豆根系对10厘米深养分吸收占总量的百分率为:苗期93.3%、分枝期62.9%、开花期36.1%、结荚期26.2%,到鼓粒期根系几乎不能利用10厘米深土层中的养分,而开花、鼓粒、成熟期需氮、磷、钾量约占总量的80%左右。这说明大豆需肥高峰期是在生殖生长阶段,即在生育后期。这些养分由根系从耕层以下土壤中吸取,而耕层以下土壤中养分转化释放能力远低于耕层,这就导致大豆需肥高峰期对养分的需求与土壤供肥能力之间存在不协调性。大豆根系(尤其侧根)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到生育中后期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足而早衰,成为限制大豆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大豆结荚鼓粒期根外喷施营养液,能缓和大豆需肥高峰与土壤供肥能力之间矛盾,加速同化产物的累积、转化和运输,同时促进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和根系活力,提高根对养分的摄取能力。

营养液的配制方法是:称取尿素0.5公斤,过磷酸钙105克,硫酸钾107.5克,硼酸12.5克,溶于25公斤水中,经过滤即为营养液。叶面喷施宜在午后4时以后或傍晚进行,使叶片均匀沾上营养液而不流动为度,连喷3次,每次间隔3~4天。

大豆菌核病怎么防治

1、病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成株期症状成株期染病主要侵染大豆(4458, -23.00, -0.51%)茎部,田间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豆荚染病呈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可使荚内种子腐烂、干皱、无光泽,严重时导致荚内不能结粒。

2、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品种,排除种子中混杂的病菌核。

(2)合理轮作倒茬。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可显著减少田间菌核的积累,避免重茬、迎茬。

(3)加强田间管理。收获后应及时深翻,及时清除和烧毁残茎以减少菌源。大豆封垅前注意及时中耕培土。注意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4)化学防治。菌核病病菌子囊盘发生期与大豆开花期的重叠盛期是菌核病的防治最佳期。喷施50%速克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