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
冯友兰先生将中国哲学的定义总结为,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其功用不在于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在产生积极构建的同时也有许多糟粕存留。我们应该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根本进行解决,而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西方哲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因此要研究武术如何在奥运转型期适时发展,应该把中西方哲学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找出根源所在,寻求发展方向。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1中西方哲学比较分析
1.1哲学起源比较
从中西方哲学的源头看,差异在于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哲学出发点。
1.1.1环境起源的不同
中国哲学萌芽于先秦时期,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活动的惰性和较少交往使得中国哲学思维十分注重自身的感性体悟与经验。武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形成它特有的言传身教的传承形式和主体性思维方式,使武术在求得稳步发展的同时,存有保守封闭的倾向和对西方竞技体育的不自觉排斥; 而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它是一个海洋文化的国家,土地的贫 瘠使他们探索自然,开发矿产资源,进而发展手工业和进行商业贸易,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进而使西 方文化具有很强的吸纳、融合能力。这也正是中国哲学和武术发展所缺少的。
1.1.2哲学出发点的不同
中国儒家思想一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因而武术文化的发展势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讲求“仁”、“义”、“礼”,注重品德修养,主张重义轻利。道家则主张“反者道之动”,例行“三思而后行”,避免“过犹不及”,告诫人们应柔弱、谦虚、知足。虽然儒道两家在观点上有诸多不同,但他们异源同流,形成了重视主体修养的伦理观,并带有明显人文理性色彩的中国哲学体系, 使中国哲学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性和整体性。武术中讲究的“阴阳合一”及其动作的动静、进退、虚实等都是整体性的体现;而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罗马文明。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知识就不能享受无疵的快乐”,因此西方哲学以智善我,有强烈的追求科学的精神。但在开发、探索、征服的同时,西方哲学功利性质的物质占有、物欲扩张使西方哲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和物化性。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哲学影响下的武术发展缺乏追求科学、探索自然的精神,而西方竞技体育又表现出人文性质的不足,因此由中西方哲学起点的不同所折射的精神思想的差异也正体现出中西体育文化相互融通的客观必要性。
1.2价值观念比较
在价值观上,中国人推崇中庸、中和。《尚书·尧典》中写道: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也正体现了中国武术人谦虚谨慎的品行和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有一套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原理基础上的思维习惯,重论证,非此即彼,是偏向于绝对、极端的价值观。分析得出:中国哲学缺乏实证精神,而西方的价值观太过于注重实证,两者需进一步中和,这也是中西方哲学融通的客观要求,由此武术将会在融通中不断加快科学化、实证化进程。
1.3思维方式比较
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道德理性的主体性思维,它追求立身安命的人生智慧,教人如何处人做事的人伦道德。认为: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些都以“天人合一”为其共同的特点。在武术中也得以充分体现,如传统武术十分注意四季变化和人体机能的配合,“朝练寅、夕练酉”,以适应日月时辰。而西方哲学采取主客分离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偏重于向外探求自然,征服自然。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与自然完全对立起来;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与人世相对立的神世安排的。因此,在西方人看来人和宇宙是处于对立的状态,是“天人对立”的。在 这一点上,中国哲学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文精神,应给予发扬、继承。
1.4时空观比较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古老的典籍,全书的思想在于“与时偕行”和“顺天应时”。其阴阳五行学说体现了时间意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变化规律。宋代学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亦指出以时间主导空间变化的规则。因此可见中国人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主导。而西方人是以空间为主导的。如亚里土多德认为, 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星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地球运动, 构成了圆周运动。在公元2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模型,地球处于正中心的位置。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2中西方哲学对武术的影响
2.1中国哲学对武术发展的积极构建与糟粕存留
2.1.1中国哲学对武术发展的积极构建
中国哲学的“做人之道”和“守伦之常”教给武术人以天道为本,应正心、诚念、忠教,以高深的哲理不断圣化自己,追求人生高尚的品格,并形成“尊师重道”、“武德戒律”、“身心双修”等行为准则和谦让、含蓄、随和的“礼”化。中国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武术顺应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习练武功。“习拳面南”,以顺乎地理方位。还有许多拳种“效物之形,悟物之意”,如形意拳、螳螂拳、猴拳等,充分体现了 “天人合一”与“物我合一”。中国哲学涵融于武术文化之中,形成了传统武术的直觉、历史、有机整体、意象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深深地影响武术的传承与修习,使武术的传承强调意会性。《九要论》中云:“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有机整体思维体现为“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内外兼修、形神共养, 形体与精神协调平衡;对意象的追求与营造,在武术拳势功法中也可谓比比皆是。形意拳,取动物之特长,象形取意,取法为拳,正是受到哲学的意象思维的影响。
2.1.2中国哲学对武术发展的糟粕存留
首先,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但又过于“谦虚、谨慎”甚至保守、封闭,因此门户之见、宗派之争是时有发生。以拳术为例,有 记载的拳种就达160多种,而大多数是稀星零散,没有完整体系,很难进行传延和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缺乏实证科学。从思维方式看,中国古代思想重整体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因而在传承时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的依据。这与分析、识解、公理化为特点的近代自然科学格格不入。因此,中国武术发展需要西方哲学的指引。
再者,中国哲学使人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主要表现在承传方式上。承传方式属于武术文化形态的中间层,即制度习俗层。它属于人人关系,在文化的冲突中较易被改变,中国自古传授武技就是师徒传授,历史性思维的影响下,徒弟“尊师重道”,对师父所传技法坚信不疑,造成了中国武术裹足不前、因循守旧,对祖师、前人、先辈盲目崇拜,因此武术文化缺乏一种创新性、科学性与民主性,创新性与中国古之求同思想相违;科学性与封闭保守相抵;民主性则被封建专制思想所不容。这对武术的发展革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阻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审视中国哲学对武术的影响,重新认识西方哲学的作用。
2.2西方哲学对武术的影响和融通
武术文化的发展需借助西方哲学,从思想的更高层次进行重新构建。将西方哲学的对一切事物进行反思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法制观念融入中国武术之中,并从“物技文化层”、“制度习俗层”、“内涵文化层”三个层面进行深刻分析,加深中西方哲学的融通,改善武术的现状,加速武术的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进程,构建新的中国哲学。这种既重视自然理性,又重视人文道德的整合创新的“中国新哲学”,融合了中西方哲学的精华,它将指引人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和认识中国武术文化的 发展,寻找武术文化与时代的契合点;同时它也会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认识武术文化的潜在作用;它对人们增强健身意识, 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塑造人格,培养公平竞争意识等都起到一定作用;使人们在运动实践中受到文化的启示和熏陶,从而推动社 会积极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可实现顾拜旦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并使这个理想社会化、大众化,即“在于将人的身体、精神及灵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并将人类为了完善自身所需的全部力量聚集在自己的旗帜之下”。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3中国武术转型发展探析
针对在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武术存在的弊端,在“中国新哲学”的理念支撑下,寻求中国武术转型发展的方向。本文将从武术文化形态的三个层面进行探析。
3.1武术“内涵文化层”的发展
哲学思想首先对武术文化的深层进行影响,所以武术文化要发展,自然首先以文化内涵塑造为起点。加强全民的武术文化素养,应结合其它学科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使武术的文化底蕴更加充实。在学校武术中,特别是在体育院校的武术课程中开设 哲学、美学、史学、兵学、中医学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武术文化知识更加社会化、普及化。因为,面向大众、与大众体育结合是奥林匹克运动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3.2武术“制度习俗层”的发展
充分发挥中国武术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崇尚道德的优势, 感化人们。在高度重视身体能力开发的同时,不要忽视人类本身 的能力所限,不要忽视道德对人类身心的引领作用。重视传统武术套路中的实用技术、技法资源的开发。加强武术传承方式的开放性、科学性,减少门户之见,各门派、拳种之间应加大交流的力度。因为武术套路始终是竞技武术的根本源泉和文化的内动力,所以我们要在发展竞技武术的同时,使武术套路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并做好继承和保护工作。如开展规模较大的民间传统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便于交流普及和规范提高,同时还能使民间的传统武术与专业性的赛制适度结合,使竞技与传统互相促进与发展。解决中国武术的裁判规则和项目设置问题。吸收西方哲学重例证的思维方式,使其体现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深化体育竞赛改革,设立可经营的运动项目管理部门,开发武术健身娱乐市场,创立武术自己的品牌。
3.3武术“物技文化层”的发展
突出武术技击性的本质,注重套路中的实用技术和技法资源的开发;引导武术走向产业化,推动相关产业如武术运动服装、活动器材、训练与指导的发展;同时加大武术文化的三个层面分类。主要内容:物技文化层:武术技术、武术器材、练功用具、服装器材等(表层);制度习俗层:武术组织方式、传承方式、礼仪规范、武德内容 (中层)及各种培训、管理、人员审批、评比制度等;内涵文化层:与古代哲学、伦理学、兵学、中医学、史学、宗教、美学 (深层)相结合而形成的武术文化的民族性格、心理、情感等对武术的宣传力度,通过广告、电视、电影、 图书、报刊等媒体,加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开设武术网站,设立咨询机构与知识信息传播部门,使更多人了解关注武术。同时,加强武术理论研究,进行科研攻关,将武术技术的发展上升到理论的深度。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4结语
中西方哲学的起源、价值观、思维方式、时空观的不同,是其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是西方哲学与中国武术文化矛盾的源泉, 同时又是他们相互吸收、融通的基础。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构建新的中国哲学,使中国哲学既重视自然理性,又重视人文道德的整合创新。并以此为思想契机,使武术从文化内涵和武德的教育、实用技术技法资源的开发、规则和项目的设置、市场化和加强武术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适时发展,推动武术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