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本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本,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本篇1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综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无不如此。汉桓帝、灵帝不崇信宦官,汉朝不为三国。大将军窦武拥兵自主,反而被曹节所害,以机事不密、谋略不足。无独有偶,何进也被常侍所害。这其中有很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其一在于皇帝亲信宦官,宦官在朝夺权,形成了很强的势力;其二窦武、何进以皇亲贵戚而被任用为大将军,实际上是才无德,属于无用之辈,难于承担挽救汉朝的衰败;其三消灭宦官势力,当除恶为首,然而何进却调用守关大将,从而铸成了汉王天下的彻底灭亡。故乱天下者不在董卓,而在于何进。
官逼民反,秦朝苛政,故有陈胜吴守起义。汉末政衰。民不聊生,故有张角黄巾起义。清朝实行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故有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相反,这些起义之所以能够迅速兴起,就在于起义者顺乎民心。然而,这些起义又最终惨遭失败的原因又何在呢?就在于农民起义缺乏知识分子的参与和领导。故:难得者,得民心也。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在于他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的长期磨练。寄身于曹营,喜怒形于色、就可能惨遭杀头。刘备起事,无张飞资财,难也。毕竟有资财者易举大事。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美谈,其要则是以义、信、诚为结。今人之结义,乃口惠而实不重。故有朝结义,暮反目的结果。
卢植战功显著,而且自身危险的时刻,使刘备去救皇莆将军,可见胸怀大度,有很强的大局意识。这样的将军不仅不赏,反而拒绝黄门左半的索贿被囚禁,故此,汉朝没有不灭亡的道理。刘备奋力救董卓,董卓却以刘备为自身而不为礼,乃董卓自取祸端也。故:人情势利自古犹今,谁识英雄是自身。
刘备自幼便大,曹操自幼便奸,乃毛宗岗枉评之说。说刘备自幼志向远大无可非议。说曹操自幼便奸,自然将曹操划入奸臣,这是罗贯中、毛宗岗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许劭在评价曹操时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充分肯定了曹操匡世济国的雄才大略,可是在汉朝灭亡之后的乱世之中。曹操就成了乱世之奸雄。这是许劭的封建名分思想所决定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曹操创立了三国之一的魏国,就成了奸雄:那么,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王朝,能说是李世民为奸雄。天下非一家之天下,朝代的兴盛衰亡不可逆转,岂能以夺取天下者尽斥为奸雄之理?
2、刘备对朱俊的建议非常正确,它坚持了围师必厥军事原则,象铁桶一样四面包围,又其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挡,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东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可即擒也,这样的军事战略就叫“围城必厥”。悬官晋爵是历代官场上危害最大的弊病之一。刘备可谓吃尽了这种弊端的苦头。在消灭黄巾队伍中屡立战功的刘备,不仅得不到应有封赏,反而就连中山府安息县尉也在朝廷降诏淘汰之内,公理何在?官爵乃国之重器。以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礼,更何况为个人私利而卖官封爵乎?借朝廷之令,行个人之私者,督邮也,在现代社会,督邮的影子还随处可见,督邮无故责难刘备者,无非是索要贿赂。
赵忠、张让等十常侍向破中将士索贿,不从者皆免官。皇甫嵩、朱俊等破中功臣因不肯与皆免职。身无寸功的十常侍却皆被封为列侯,还有谁肯为汉帝出力呢?因此,朝政愈环,人民嗟怨,故有张举,张纯之反。
刘陶,陈耽冒死谏帝,可见其诚可嘉。十常侍犯上作乱、大汉天下危危可岌,然后昏暗糊涂的汉灵帝还以“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也,”斥责刘陶,相见何等的昏暗。这样的昏君,没有不失天下的。
何进身亡败国的启示:何进在消灭铲除十常侍上优柔寡断终遭杀害,他自身死了不算,而且使国家政权消灭已尽。这给我们不少的启示。在处理大事时应当机立断,不可优柔寡断,谋而不断乃取祸之道;在铲除朝中乱党时,应当除元恶,欲尽诛之,必有宣露,密而有泄事必败;更何况召外兵乎。因此,曹操及早就断定,“乱天下者,必进也”。
3、在何进不听众人所谏之际,卢植为何皆弃官而去呢?乃知何进必败,董卓入朝必生祸患,故为免遭祸乱也。何进召外兵以除宦官,使宦官人人处于危境,因此自然将齐心力先杀何进。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这是董卓掌权后推行的高压残暴统治。董卓入朝就行之事,本想自立威望,实际上使自己的篡逆之心暴露无异。
李肃说使吕布降董卓可谓巧妙至极。名将必配骏马。“赤兔”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赠以良马,吕布必大喜,然而不说这“赤兔”的主人是谁;至酒酣,故意又提出令尊,同乡口中的令尊必是姓吕,待吕布自己说出“先父弃世多年”后,李肃乃大笑“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以羞吕布,迫使他说出“某在丁阳处,亦处于无奈”。这时,李肃夸赞吕布之才,以富贵名利诱之,等他自说出“恨不逢其主” 时,李肃才引出董卓,并取出金珠、玉带说出“赤兔”乃董卓,慕铭所赠当吕布问起何报之时,李肃不明说,巧而所指,等吕布自说。经使吕布就范,杀死了丁建阳,归顺于董卓。李肃说吕布降董卓可以说是一件十分精彩的“反间计”。由此可见,要使反间计得以成功,首先选准对象,掌握其薄弱环节。吕布是丁建阳的最得力的助手,而且见利忘义,勇而无谋,正好行使反间计;针对吕布这样的人,必然要贿之于重利,赤兔马,金珠、玉带、高官厚禄,这样才能够动之于心,产生异心;对待吕布、李先是以同乡之情而感之。逐渐采取羞污、盛誉、引诱、激将等方式,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终于使吕布倒戈。凡劝人背叛,劝人杀逆,是最难启齿之事,今偏不说出,偏要叫他自说,妙不可言。
丁建阳身首分离,死于义子吕布之手,可叹可惜!可叹!死到临头,还不知吕布之为人;可惜!忠诚有余,谋略不足,未能为国捐躯,反而死于小人之手。吕布杀丁建阳,又拜董卓为义父,可谓杀一义父,又拜一义父,杀得容易,拜的也容易。吕布杀义父丁建阳,不仁不义,虽有天下之勇,必为祸害。故说后来吕布杀董卓,不若说是董卓自杀。
4、李儒其人,才华有余,德性不足,助纣为虐。免不了身败名裂的下场。就李儒的才华而言,他帮助董卓充粮扩军,使其成为西凉的军阀,随后又接诏使董卓顺利入朝掌权,推荐李肃说吕布铲除丁刺史,劝谏董卓不杀表召,择用名流,以收人望等,都无不有利于董卓。然而,他还是免不了身败名裂的下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李儒的教训不能说是谓之深刻。
曹操借刀谋杀董卓,足见曹操的智谋权变。谋杀董卓,何需用宝刀,乃为后来献刀脱身留后路;以马差来迟为由,巧妙支开吕布去挑马,以便行刺;见行刺不成,而跪献宝刀,后恐识破阴谋,以试马为名而逃。曹操者欲谋人,必先全我身。做事必先找好退路。
5、陈宫辞县令而随曹操,乃曹操有忠心报国之志;陈宫在客店而辞曹操者,乃曹操枉杀伯奢九人之众不仁不义。其实,欲行大事,当不拘小节,应容曹操之过。曹操杀伯奢一家,足见曹操多疑。曹操顺乎无时,发檄之以讨伐乱董卓,可谓一呼百应。先得巨实卫弘资助,后得乐进等六位大将,召各路诸侯起兵响应,董卓大乱,诸侯不起,三国不分。
袁绍与曹操两人对侍刘备的不同态度,可见两人的不同之处;曹操看重的刘备在破巾中的功绩,袁绍却看重的家世;曹操眼力过人,不拘一格而使用关羽,而袁绍在战斗的紧要关头,看重的使用一弓手恐被华雄见笑;袁绍对关羽勇斩华雄有功而不赏,曹操却暗使人送酒送肉抚慰刘备三人;刘备三人在诸侯遭失败的情况下战略吕布,袁绍不仅不赏反而移檄孙坚进兵,等等。由此,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胜是早在预料之中的事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本篇2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
2、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3、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4、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5、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6、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7、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8、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0、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
11、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12、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13、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14、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15、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16、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17、宽以待人,柔能克刖,英雄莫敌。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本篇3
好句好段
1.河北巨鹿人张角以行医为名,秘密聚众创立了“黄巾教”,准备发动起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奔走联络,张角和他弟弟张宝、张梁等人,在山东、河北、湖北、河南等地,组织了几十万人,张角自称为“天公将军”,于公元184年举行了起义。
2.第二天,张飞叫人杀牛宰羊,办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同来到桃源,对天盟誓,结为生死兄弟。按照年龄,刘备为长兄,关羽是二弟,张飞排行老三。结拜完毕后,三人在桃园中开怀畅饮起来。
3.刘备一颗悬着的心,扑通的一声,落了下来。他暗自叹了口气:真是上天保佑啊!
4.吕布哈哈大笑,把弓丢在地上,拉起纪灵和刘备的手回到帐中,说:“和解一事就这么定了吧!”刘备满心高兴,连连点头同意。
5.吕布见劝说无效,勃然大怒,吩咐左右:“快把我的画乾拿来!”众人见吕布发怒了,都不敢再吭声。
6.吕布见曹操面露笑容,以为他欣赏自己,恳求道:“曹公,你如果能饶我不死,我吕布一定鞍前马后死死跟着你打天下,绝不会生二心!”
7.刘备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张飞和关羽,三人都觉得许昌不是久留之地,关于对刘备说:“现在袁绍在河北打败了公孙瓒,我们要求领兵前去讨伐袁绍,这样就可以离开,到别的地方寻求发展。”
8.谋士们一个个被诸葛亮驳得垂头丧气,无言以对,还有人不服气,但见他对答如流,头头是道,一个个面面相觑,惊叹不已,不敢在发难了。
9.张飞见曹操亲自前来,站在桥头,大喝一声:“张飞在此,又不怕死的过来!”
10. 张飞这一喊,声如巨雷,曹军听了,个个吓得两腿发抖。曹操曾听关于讲过:张飞在百万军中,取上将的脑袋如囊中取物。他连忙吩咐大家:千万小心。
11.刘备在张飞的掩护下,冲出了曹军的重围。可赵云和家人却被冲散了。糜芳担心赵云会投降曹操,刘备十分自信地说:“子龙是个讲义气的人,绝不会投降曹操的。”
12.赵云走不远,又被原袁手下的四员降将团团围住,他奋力迎战,全无惧色。这时又有曹军蜂拥而上,只见赵云左手枪,右手剑,杀得曹操血肉横飞,惊慌失措,不敢靠近。
13.赵云到了刘备跟前,跳下马来,拜伏在地,还没张口,就已经泪流满脸。刘备见赵云满身是血,也哭了起来。赵云喘气告诉刘备,糜夫人身负重伤,不肯上马,已投井自尽了,他只好推墙掩埋了她。说着解开护心镜,把正在睡觉的阿斗,双手捧给刘备。
14.谋士们一个个被诸葛亮驳得垂头丧气,无言可对,还有人不服气,但见他对答如流,头头是道,一个个面面相觑,惊讶不已,不敢再发言了。
15.孙权听了很高兴,他对诸葛亮说:“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我决定立即发兵,和刘备联手,消灭曹操。”
16.曹操听说孙权不肯投降,还准备和刘备联合,十分生气,率领八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沿江而下。
17.这一夜的大火,烧得曹军焦头烂额,几十万的大军顷刻瓦解。曹操也顾不得收拾残军,在张辽、徐晃等将士的掩护下,好不容易才冲出了包围。
18.曹仁准备好酒席为曹操压惊。曹操心里难过,想到如今大败而归,损失了几十万的兵马,这个打击太大了。他又想到谋士郭嘉,若不是他病死的话,也许自己不会败到如此地步。想着想着,曹操忍不住泪如雨下,放声大哭起来。
19.赤壁大战,刘备、孙权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0.曹操原想一举平定江东,不想初次交锋,就吃了败仗,心里非常生气,这天,他召集文武百官,商量进兵之策。
21.曹仁逃回大本营,向曹操汇报了失败的经过。曹操一边安慰曹仁,一边发誓打败诸葛亮。
22.可怜曹操的十万大军被一把大火烧得精光,诸葛亮初出茅庐就立了大功。
23.诸葛亮却显得十分镇定,又说又笑的回去了。周瑜等诸葛亮一走,立即吩咐后军,不许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他还是不放心,又要鲁肃前去探听动静。
24.军士把奄奄一息的黄盖抬回去养伤。晚上,黄盖的好朋友阚泽前来看望,当他得知黄盖使用的是苦肉计,深受感动,愿意冒死替黄盖去送诈降书。
25.周玉婷说曹操中了连环机,非常高兴。这天,他来到江边视察,忽然一阵西北风刮来,把一面旗刮挂到周瑜脸上,只见周瑜长叹一声,口吐鲜血,昏倒在地。
26.诸葛亮得知周瑜生病的消息,对鲁肃说:“我有一个妙方,能治好周瑜的病。”鲁肃一听,高兴地说:“如果孔明先生能治好督的病,实在是我们东吴的大幸。”
27.周瑜没能杀掉诸葛亮,虽然心里很懊恼,可也无可奈何。现在的头等大事是击败曹操。
28.这一夜大火,烧得曹军焦头烂额,几十万军顷刻瓦解,曹操也顾不上收拾残军,在张辽,徐晃等将士的掩护下,好不容易才冲出了包围。
29.曹操的笑音未落,只见前面一声炮响,五百名精壮士兵,人人手提亮晃晃的大刀,整齐威风的排列在两边。为首大将,手提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拦住了去路。此人正是关羽!
30.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以后,召开了庆功大会。会后周瑜决定乘胜打击曹操,夺取南郡、荆州。与此同时,诸葛亮早就精心布置,叫刘备屯兵油江,找机会攻下南郡、荆州。
读后感悟
这个月,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我最喜欢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这本书,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用智慧战胜敌人;张飞的勇敢无畏,粗中有细;关羽的慷慨大方,有恩必报的精神,学习和生活都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箴言
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
——布尔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