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
在现代生活中,如何把握为人处世之道?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篇一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是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对“益者三友”及“损者三友”进行了深刻的详细的解释,其内涵令人思考!人生难得一知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标准,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的打开了一个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篇二
无意间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之三------处世之道,想谈谈自己的感想。还记得开端的第一句话: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是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际交往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在 《论语》这部书教育我们该怎么去与人相处,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有时候做事情就是这样的,做好自己的那份,在适当的时候给别人适当帮助就可以了,毕竟别人的事总归是别人的事。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负责任,所以,我们只要负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了。给予他人的帮助并不是越多就会越好,就像有些人,家里经济条件可能不是很好,你可能比较富有,你给了他一些帮助,开始他还会自己寻求生活。但当你过度的去帮助他时,他可能会得寸进尺的去索取,认为有你的帮助不用担心温饱,开始不求上进,开始好吃懒做,你给他的帮助越多那些人就越不会想着去自力更生。人的帮助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帮助他一生,但是那个人已经养成了那种等待别人帮助的习惯,当你停止帮助他后,他可能就无法生存下去,到最后还是害了他。所以,帮助别人没有错,过度了也不好。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是的,爱也得是有原则的爱,不能是笼统的盲目的爱。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给我讲的那个故事:说从前有个小孩子他妈妈很宠爱他,有次他偷了别人家的鸡蛋回家,他妈妈看到后没说他,又有次他在学校又偷了同学的东西被发现了,当他老师把他妈妈叫到学校时他妈妈并没有骂他,只是对老师说小孩子不懂事。后来那小孩长大了,开始偷别人家里的东西,当别人找到他家里的时候他妈妈为了包庇他怎么也不承认他儿子偷了东西,还把去他家的人赶出来了。最后,有一天那个孩子打劫被警察抓了,要判死刑了,行刑的那天他说他有话要对他妈妈说叫他妈妈过去,当他妈妈站在他旁边时,他咬掉了他妈妈的耳朵。他恨他妈妈,恨他一直以来都是包容他,以至最后落得这个下场。在的现实的生活中那样的父母还少么,他们总是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子女,总是要安排好子女的一切,总是舍不得孩子受点伤害,有些父母即使他的孩子做错了什么也不会说什么,对孩子有伤害的事情绝对不会给孩子。出问题了总是想办法给他们弥补却没想过让他们自己去承担。自己的孩子有谁不爱的,但是这种爱确实很愚蠢的爱,难道不是么。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就像有些情侣,天天黏在一起,却很容易吵架,因为隔得太近了各自的自由空间太小了就容易产生摩擦,摩擦多了感情及就会出问题,有人不是说小别胜新婚么,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要是两个人相处得太近了就会相互干扰自己的独立空间,那样不出问题才怪呢。
用原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的集体之中所以我们应该要有双赢的精神,只有你好、我大家都好了才是最好的结局。但是事情总是不可能那么完美的,但是,我们得像测量一样,我们不能减小误差,但是我们要缩小误差。
论语中处世之道读后感篇三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刚进入社会的学子们,我们需要有作为,但有作为只是一个向征性的目标,只有走好其下的一步步才是关键,这就是要如何融入你的环境。否则会让自己全身皆贴满“烦恼”两字,甚至会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再者,心灵的自由,是你紧张工作之后最大的快乐——假如在这个时刻,你能走进老子的人生哲学之中,一定会是一种最佳的休息。
在社会中,难免会有一些为了想表现自己,而没去考虑自身的能力,事事一揽无余,结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或延迟了生产等等局面,让人对你产生某种看法,尤其在今后很难让人相信你。因此,孔子在书中把此当重点之一提出。他提出凡事要量力而行,在每个成长阶段你都要去总结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因为人存在太多的缺点,和未发掘出来的潜在的能力,你要尽可能的去弥补缺点,发现优点,然后通过再学习,再提升,这样才会让你的能力和技术层层递近。尤其是在这信息和科技发达的今天,你就必须抱着学无此境这颗明珠,在社会中力争上游。
另外,复杂的社会当然也有复杂的人群,但是你必须要做你自己。在此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因为智慧艺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美德,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宽容是人类文明的唯一考核标准。“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古人以此作为治国之道,表明宽容在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宽容,是自我思想品质的一种进步,也是自身修养,处世素质与处世方式的一种进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当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或解决时,你不妨用宽容去试一下,或许它能帮你实现目标,解决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生活中,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
所以,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用犀利在目光观望长远的目标,用那雄壮的翅膀拍击长空,追求自己的目标,用锋利的爪子抓住每个机会,用尖锐的叫声呼唤胜得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