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移动大范围调整劳务工

2017-03-15

导语:劳务工是指没有常住户口,被用人单位招用的工人。用人单位招用劳务工之前,应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说明招工理由、招工人数和招工地区。

福建省三明市移动公司的王莲这几天一直忙着复习,11月22日她将参加一个可以视为“职业分水岭”的考试。如果通过考核,她将成为中国移动的正式员工。她已经在中移动工作十多年,跟中国移动的劳务关系是“劳务派遣”。

“复习材料有120多页,这里涉及一堆公司的资费、销售题目。”王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会考一些公务员考试题目。”与她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600多位劳务派遣员工,他们符合三明移动给出的“入职超过3年”、“全年绩效‘良好’以上”的审核条件。

“竞争不是很激烈,全市有300-400个转正名额。这种比例,在以前根本不敢想。”王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不过,对于王莲来说,重要的不是“转正”。“公司说,转正之后待遇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如果我不通过考试,那很可能会被转成D类员工,也就是‘外包’工。”

中国移动员工大多分为A、B、C、D四类,其中,A类为中移动成立之初,来自中国电信的班底,B类为2000年以来招聘的正式合同制员工,劳务派遣员工统称C类,而D类则被称为“外包”。

王莲称:“D类的工作跟我们差不多,但是D类的薪水、保险、奖金、福利都要差很多,而且,工作不稳定。”

据多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它省份也有类似措施, 贵州移动的转正考试规定正在开展,安徽省目前有600转正名额,河南移动去年年底制定了1000人的转正计划。一位广东移动人力资源部门人士称:“刚接到文件,要整理全部劳务员工的绩效考核,可能也要出考试计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上述事宜咨询中国移动集团,但至截稿之时,中移动尚未给出回复。

庞大的系统工程

中国移动正在大范围对劳务工进行“调岗”,以适应新劳动法的规定。

2013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下简称“《规定》”)要求:“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

对中国移动而言,这是一个艰巨的考验。根据其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移动2013年员工数为23.15万人,但该数字并不包括劳务派遣员工。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中国移动集团共有57万人,含正式工、劳务派遣。其劳务派遣比例约为59.6%,2016年2月之前,中移动必须将该比例降至10%以下。

对中移动而言,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移动人力资源部在前两年成立了一个‘劳务改革小组’,该小组9月份还开过一次会,讨论降低比例的事。”上述人士称,“但是,还没有拿出具体的执行方案。”此前,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曾在2014年半年会上公布劳动用工结构调整目标:“劳务派遣用工占比年底前下降到50%以下,2015年底前下降到10%以下。”

中国移动最多可以保留5万劳务工,其余29万劳务工岗位必须要在剩余的1年之内全部调整。而岗位调整之后,必然会有随之而来的保险、福利等等诸多难题。也正是因此,移动集团很难拿出详细的执行方案。

在福建三明,管理者对于C类转B类的员工,也只能给出了“转正之后,一切不变”的规划,一位移动集团员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转正只是用来解决‘身份’问题。”

但是,这还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根据《规定》要求,劳务派遣用工只能用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

但目前,中移动所有岗位均存在大量劳务派遣员工。王莲称:“以三明市永安县为例,花名册上有110人,有80个劳务工,每个岗位都有。”中国移动还需要更多的规划,在劳务工转正之时,还需匹配市场化的用工制度,以及更有效的业务岗位改革。

“换员增效”

就职于某知名电信设备企业的萧杰(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其2013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电信公开员工数据是64万,但我们都把电信人称为‘百万大军’,在电信集团‘吃饭’的人,总数接近100万。”

2012年,中国电信提出“集约化改革”,旨在大幅提升企业效率。当时,萧杰所在公司曾发动全国所有省份的团队,收集电信、移动从业人员的工作数据,力图为运营商搭建现有的人力结构模型,并找出优化路径以及解决方案。

在收集了20多个分省份数据之后, 萧杰认为:“运营商现有的结构很难优化,运营商更善于利用‘压缩人力成本’的方式来提高效率,利用劳务、外包的形式减少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通过增加人员实现了收入提升。”

“国资委对三大运营商有薪酬总额考核,无论你有多少员工,每年可以支出的总薪水是固定的。”萧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资委是希望运营商可以做到“减员增效”。但是,“你知道,国企的激励机制、工作体制,使得他们很难提升员工效率,更不可能裁员。为了保证收入增长,又不减少平均薪水,只能大量雇佣劳务工。”

萧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几年,劳务工跟正式工的工作相同,但待遇差距极大。无论是薪水、福利、保险、奖金,均不成正比。

2011年以来,三大运营商陆续对劳务工进行“同工同酬”,同岗位劳务工与正式合同工的薪水、福利已基本一致。

“即便如此,雇佣一个劳务工比合同工仍然能减少每月2000元的支出,这些支出体现在保险、年金等方面。”一位福建省的律师如是告诉记者。

但是,新劳动法的出台,让这种“节约成本”的模式快要走到尽头了。萧杰认为:“运营商要做的不只是给劳务工转正,更要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外包的办法

外包是解决劳务派遣工问题的一个手段,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电信。

根据中国电信集团2012年统计,中国电信后端维护人员中劳务工占比只有9.9%、前端服务人员劳务工占比只有13.3%。萧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之所以低,是因为中国电信把大量的业务都外包给了中通服。”中通服是中国电信的子公司,目前拥有正式员工12万人,中国电信大部分网络建设、运维工作由中通服员工承担。

与中国电信不同,中国移动并没有统一的“外包”单位。

福建三明移动的王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移动,D类员工的工作职责、考核要求,跟B、C类都差不多。但跟D类员工签合同的都是一些第三方公司,他们没有跟移动签署劳务派遣合同,或者正式合同,没有保障。”王莲告诉记者,“之前,福建三明、龙岩、厦门,已经有很多D类员工离职。”

“如果外包业务得到规范,能极大缓解运营商的人员压力。”萧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营业厅、维护的外包工作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市场化运作会更有效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