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浅析论文

2017-06-07

最近几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因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而出现的事故也凸显出来。其实教师心里健康问题不单单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其中是自身、社会、环境等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浅析论文篇一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的重要性》

摘 要:最近几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因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而出现的事故也凸显出来。其实教师心里健康问题不单单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其中是自身、社会、环境等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教育工作的质量具有直接联系,而且教师是学生的典范,所以要想下一代的心理健康成长,就需要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而教师也需要规范自己,有意识的去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满足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39-01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不单纯的从成绩来评判教育成果,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有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否良好能够决定教育成果的质量,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要严格、谨慎,通过完善教师的心理问题来保障学生的心理素质达标。

1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实是非常的明显的。在当前的减负大环境下尤其突出。

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单口相声,而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一个教师如果有心理素质良好,那么他在教育过程中会用各种手段来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在融合的关系中开展教育活动。教师的热情能够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促进的积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能够开心的去接受教育,深入研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模范教师的形成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眼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那么教师的双面性格就容易成为教育中的伪君子形象,让学生无法对道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还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怀疑,这样教育效果肯定就不会理想,所以教师不能够忽视的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亲切地说服教育、耐心地辅导讲解、仔细地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十分高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从教师的一招一式中、从作业批改到辅导学生时的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学习潜力将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反之,当教师情绪不稳定,教学修养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随便、不仔细、不规范时,就会造成学生松松散散,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态势,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调节教师心理素质,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新课程的提出对于教师工作来说起到了一定的改变,过去完全专注于成绩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现在需要更多地将注意力分散到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上,所以教师要满足新课程的要求,首先去提升自己的心里健康,适应工作需要,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2.1 改变思维定势

过去的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积累,形式已经相对的比较固定化,因此在人们心中很难一是颠覆,学生的成绩始终是和未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高考中考等等考试都是注重教育成绩,所以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教育工作的重心。而新课程预示着未来的教育发展将不再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这除了需要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和升学模式有所改变之外,还需要教师的心里能够适应和接受,改变教育模式和思维定势。用新的思维角度来进行教学,像是将课堂进行延伸,在课后进行一些实践性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等。这些方式都是过去教育中不曾出现的,而且这样开放生动的教育更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素质教育提倡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心中难免会有压力,认为减轻了负担,那么学习效果就会下降,因为过去都是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在给予学生更多活动的空间,是不是会荒废学业,让他们没有心情学习,产生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透过过去的一些例子来看,高分低能是过去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和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高学历的学生,一方面认为他们的学识和动手能力不相符;另一方面认为他们没有创新能力,因为过分的专注于书本而忽略了实践,所以这是过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现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所以更多的体现是动手能力,教师应该要转变思维方式。

2.2 完善心理品质

人的个体之间存在了一定的思维差异,通过思维品质而体现出来。心里品质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识、兴趣、情绪等等本质特征。其实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另外在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适应与思维品质培养等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及时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的思维既具有广阔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灵活性;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敏捷性,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及时、敏捷、灵活地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变换工作方法,并当机立断地实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2.3 合理调控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对于事物的反应,过于激动的情绪往往无法反应事物的真实面貌,教师的情绪管控也是教师心里健康状态的一个标准。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加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再挫折面前长嗟短叹,也不会在胜利来临时沾沾自喜。

教师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喜怒哀乐都会有,受到各种刺激也会有情绪的出现,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够要求教师完全的没有情绪,那样只会是机器人,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调节和管控的工作,通过这些训练来让情绪不至于大起大落,影响工作。

教师只有在做好了情绪管控工作之后才能够去履行新课程所需要的各项事务,从教育新形势和新观念上进行转变,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立足之地,让学生认可,让社会认可。

总的来说,教师这个职业即使普通职业又是特殊职业,普通的地方就是和其他众多职业一样有各种困难和挑战,特殊的是其肩负的责任非常的巨大,因此压力和困难也比较复杂。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要学会做好心里健康训练工作,让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处于良好状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好的去完成教育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浅析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