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地理教学设计

2017-06-13

教案的设计思路直接影响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上地理教学设计,希望你们喜欢。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

4 月(℃)

7月(℃)

10月(℃)

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开普敦

24.6

12.9

9.8

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后记: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初中地理教学高效生本课堂构建

【内容摘要】

“地理”一直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科目”,这一称呼是源于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在地理教学中,由于课堂的局限性,教师无法带领学生亲自去往地理中所学习的区域来促使学生理解该区域的知识点,因此,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生本课堂”则是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中的积极性。我们在本篇论文中将会把初中教学与生本课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分析如何更好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构建高校生本课堂。

【关键词】

初中地理;区域;地理教学;技术支持

“生本课堂”在字面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也就是要打破已经成为定式的“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的核心转为学生。而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面临的首要难点就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初中地理教学作为切入点,论述和分析如何构建高校生本课堂。

一、打造“兴趣为源”的生本课堂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只有对某项事物具有了兴趣,才会产生研究、革新、挖掘该事物的主动性,俗话中的“干一行爱一行”便是这个道理。在小学时,学生有接触过集整治、历史、地理为一体的科目“社会”,因此将“地理”单独列出一门科目,并对其整理出科目的体系和逻辑,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面临的一种新型科目。如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对地理产生的兴趣,是教师课程设计的重点。

1.学生带着兴趣走入课本

一个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地理课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个与课程贴切相关的“开场白”或者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向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辅以一段动画形式(这时学生年龄还属于孩子的范畴)的短片,介绍各国、各大洲、各大洋的鲜明特点,使学生兴趣盎然。新课开始后,教师要抓住良好开端的上升趋势,利用地球仪、地图、教学挂板、多媒体教学器材等教学辅助工具,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地球仪来模拟地球的自主以及围绕太阳的公转状态,使学生了解抽象的动态概念。也可通过可拆卸的地理拼版,通过拼图的方式,使学生牢记我国各省市的轮廓和面积大小,既获得了轻松的娱乐,又获得了地理的知识。

2.使学生围绕兴趣代入思考

地理教学不应是枯燥的背诵各类分界线、结冰期、植被覆盖类型,而是让学生进行一次免费的世界旅行、一种引人入胜的游览美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带动学生的情绪,全神贯注的跟随教师的思维行走,了解不同于学生所处位置的其他国家、其他陆地是什么样的景观,什么样的气候。在你感受着四季变幻的同时,还有人享受着四季如春的惬意、或是领略着全年高寒的极地冰川,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二、打造“学习为先”的生本课堂

除了借助教学器材外,我们还需要利用生动有趣、和谐动听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课堂氛围下掌握重要地理知识。

1.通过古诗词描述地理事物

例如通过“滚滚长江东逝水”来描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通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描述庐山的立体与雄伟。

2.通过成语或俗语描述地理事物

例如:“天府之国”指的是“四川盆地”、“船出长江口”指的是“上海”、“塞上江南”指的是“宁夏平原”等。

3.选择或编撰地理口诀牢记地理事物

例如:“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尼和不丹、南部缅老和越南。”

4.利用图形和推理牢记地理事物

例如:意大利盛产靴子,所以意大利的区域轮廓像一只靴子;中国的区域轮廓像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公鸡;东北三省黑吉辽,所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在地理上是相邻的省。

三、打造“团体为行”的生本课堂

1.以班级或小组为团体单位,进行户外调研

在学生学习了经度纬度的定位后,可以以“查查家乡的地理位置”为主题,以小组或班级为团体单位,对家乡进行定位,以及家乡的气候、结冰期、植被覆盖类型、地势、交通状况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统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分工的科学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实践中加深对于地理的兴趣。

2.以班级或小组为团体单位,参观地理相关单位

教师可事先与地理相关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协调,确定可参观的日期,并与学生讨论,确定参观的主题、目的、出发路线等内容,并确保行程的安全性。

3.团体活动总结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进行了团体户外活动后,应及时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总结来改进团体活动的缺陷,增强团体活动的科学性,使团体活动越来越好。我们针对“生本课堂”进行了细致的拆分,而生本课堂的构建却又不止这些,在提升生本课堂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路上,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探索和研究,愿与各位教师共勉。

作者:马红淦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北京:圣才教育出版社,2011.

[2]马蔼乃.理论地理科学与哲学:复杂性科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龚勋.典藏国家地理(上中下)环球版[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4]马蔼乃.地理系统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