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心得经验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或是追求活动气氛的热烈,而忽视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发展。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做好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心得经验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
案例一:“不要插嘴,请举手回答。”
活动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一部分幼儿不举手就抢着回答,这时教师提醒他们:“不要插嘴,请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幼儿重新举手,等教师点名回答,有的幼儿则一边举手一边重复说刚才的答案。因为急于回答,没有被叫到的幼儿把小手举得很高。当老师点了几个幼儿回答后说道:“好,把小手放下。”此时,还有好多幼儿没有获得回答的机会,幼儿只好失望地放下手。
分析与思考:
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有序的活动常规,教师经常提醒幼儿“不要插嘴,请举手回答问题”。但幼儿的插嘴现象似乎“屡禁不止”, 教师的话并不管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幼儿插嘴较频繁,一种是教师的提问很简单,所有幼儿都会回答;一种是教师的提问发散性很强,有多种答案,一些思维活跃的幼儿急于表达,无法控制自己的表达愿望。“插嘴现象”反映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没有充分地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而无视幼儿的“学”;更多地关注预设,而很少预测,即很少预测幼儿对问题的反应,很少预测自己如何回应幼儿的回答。幼儿的“插嘴现象”其实蕴含着幼儿积极创新的学习表现,而教师的“提醒”却遏制了幼儿主体精神、创新精神的发挥。
指导策略:
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大家一起回答,不必要求幼儿一一举手回答;对于复杂的问题,当幼儿思维活跃时,可适当给幼儿充分表达的空间,针对有个性的回答,重点评价、回应,也可以让幼儿互相交流,说给同伴听,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
案例二:遭遇“唱反调”
中班语言活动《太阳和月亮》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深情地朗诵着:“月亮出来了,小草睡着了,小花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夜晚静悄悄。”在这温情、安静的气氛中,突然响起一个声音:“晚上不是静悄悄的,有虫子叫的。”教师对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被破坏感到不悦,但还是回应道:“嗯,夜晚还有虫子叫呢。”
分析与思考:
案例中幼儿的回答是对自己经验的直观流露,体现了幼儿的个性思考,而这正是需要教师去引导和保护的。案例中,教师正视了幼儿的问题,但未做出有效回应,只是应付了一下。这说明教师缺乏灵活的应对能力,也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依赖“教”的预设,少关注“学”的预测,对幼儿的经验了解不够。
指导策略:
教师需掌握幼儿对本次活动的知识经验基础,并结合自己对本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的了解,全方位地设想幼儿的反应与自己的回应。对于幼儿的“意外”问题,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并判断问题是否有追问的必要。如果幼儿的问题偏离了主题,教师也需要通过回应将幼儿拉回活动中来。对于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可以这样回答:“对呀,就因为夜晚很安静,所以连虫子很小的叫声都能听得见了。”
案例三:“老师,我不会画。”
中班绘画活动《可爱的太阳娃娃》中,老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了各种各样的太阳娃娃范画,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准备画什么样的太阳娃娃,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幼儿甲:我要画的太阳娃娃的头发都是大树做的,脸是小花做的。
幼儿乙:我要给太阳娃娃画上漂亮的蝴蝶结。
幼儿丙:我要给太阳娃娃画上卷卷的头发,就像我妈妈的一样。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笔,画一画你心中的太阳娃娃。
结果却大失所望,很多幼儿画了一个圆之后就不画了,有些幼儿开始求助:“老师,我不会画!”老师说:“刚才大家都想得很好啊,把自己想的画出来就可以了。”
分析与思考:
绘画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做出想象,幼儿回答得非常出色,但幼儿实际创作技能相当贫乏,并不能将自己的想象用画笔画出来。教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甚是困惑。我们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为了让幼儿自主创作,教师指导的部分较少,活动中教师游离于幼儿活动之外,以观望为主,没有有目的、有重点地面向全体幼儿进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一般会在教案中写“幼儿自主讲述(自主绘画、自由讨论等),教师倾听、观察、指导”,但对于应该观察什么、如何指导,教师考虑较少,没有深入地思考幼儿在自主活动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对于幼儿自主活动的能力,教师也没有事先了解。所以当幼儿自主活动时,教师往往是这边看看,那边问问,缺乏实质的引导。
指导策略:
在幼儿自主创作的环节中,不能缺少教师的必要指导。如可爱的太阳娃娃是一幅线描画,教师可以抓住线描画的特点指导幼儿如何运用点、线、面来构图、装饰。对幼儿想象中的图画,可以和幼儿一起示范创作,将技能融合于创作之中。
案例四:“请大家也来试一试。”
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水》中,幼儿将通过实验来探索、了解水的张力。活动开始了,教师出示杯子和水,一边小心翼翼地示范,一边讲解:“这里有一个空杯子,我要给它加满水,水面要和杯口齐平。然后把硬币一个一个放到水里,注意要沿着杯子边沿小心地放下去。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讨论后都认为水会满出来。教师开始往水里放硬币:“看,满出来了吗?”“没有。”“这个实验有趣吗?”“有趣。”“请大家也来试一试吧!”于是幼儿拿起教师为他们准备好的材料操作起来,按照教师的要求,大家操作得很成功,一会儿就有幼儿高兴地说:“老师,我成功了!”
分析与思考:
活动的缺场表现为,虽然有活动的现象存在,但其实际的意义已经不存在了。活动中,教师总会安排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目的是让幼儿自主探究。在此次科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让每位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操作,为每位幼儿都准备了一份实验材料。活动中,幼儿操作积极性很高,也获得了相应的经验,但细细揣摩,我们发现幼儿依然是被教师“操纵”的:活动开始时教师示范的规范、详细,将实验的全部过程与结果展现在了幼儿的面前,之后幼儿要做的仅是模仿和验证,自主探索的过程被弱化了。究其原因,教师设计的活动环节过于严密,引导过于细致,教师处于高控制的状态,生怕幼儿学不会,影响到活动的开展。
指导策略:
教师在导入时,直接向幼儿展示实验的材料,并提出操作要求:请你在杯中加满水,然后将硬币放进去,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幼儿通过第一次尝试,发现问题,然后教师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根据问题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