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的种植
牡丹花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所以牡丹能成为我国的国花也是毋庸置疑的。牡丹花怎么样?牡丹花的种植需要注意些什么?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牡丹的种植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牡丹的分株栽培技术要点
牡丹的分株栽培技术要点---牡丹的养殖栽培可用播种、分株、嫁接等方法,其中分株法最为简便易行。实践证明,要想使牡丹枝繁叶茂、年年盛开,必须熟练掌握其分株栽培的技术要点。
牡丹的分株栽培时机
牡丹是丛生状灌木,很适合分株,但分株不能过早和过晚。如分株过早(9月中旬前),由于气温尚高,容易引起顶芽萌发消耗养分,影响翌年生长和开花。若在春季分株,由于天气渐暖,牡丹萌发迅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但分株后由于根系尚未愈合,水肥供应不上,不仅造成当年不能开花,还会导致生长衰弱,影响来年开花。如果分株太晚(立冬后),由于气温低,根部伤口难以愈合,当年不能萌发新根,第二年春天发芽开花时需要大量水分和养分,但这时根部尚未生根或很少生根,极易因水肥供应不足导致植株萎蔫死亡。实践证明,牡丹分株的最佳时机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宜,这一时段内分栽的牡丹根部伤口容易愈合,并能很快长出一部分新根,非常有利于来年的开花和复壮。
牡丹的分株栽培技术
分株时应选择生长健壮的四五年生植株作母株,将整个植株从土中挖出,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如有断根、撕碎根或生长不良发黑的根,应用利剪剪去;将挖出的牡丹苗轻轻抖去根上附土,置阴凉处晾晒两三天。待根晾晒稍变软后选择植株便于分割的部位,用手掰开或用利刀劈开成几个株丛,每个株丛宜带三四个枝条和两三条根系,伤口处涂上木炭粉防腐,然后进行栽植。
不管是地栽还是盆栽,都要选择排水良好且较肥沃的沙质壤土,可用腐叶土、田园土和细河沙,经喷药消毒混配后使用;将分株修剪好的植株放入坑中或盆中,均匀加入准备好的培养土;当加土至坑深或盆深1/3时,可将植株轻轻提起两三厘米,使其根部伸展自如,使培养土渗入根际与土密接。栽植深度以与植株原来栽的深度相同为好,以根颈刚露出土面为宜,不宜过深或过浅,栽植过深,植株往往生长不良,叶片发黄,根系易腐烂;栽植过浅,则根颈外露,影响发根和萌芽,也不耐干旱和严寒。及时将栽培好的牡丹进行浇灌,确保浇透定根水,以便根系与栽培土充分接触。
北方冬季寒冷地区,露地分栽后的牡丹应注意防寒,可采取根颈处埋土或包草把等措施御寒。新栽植的牡丹切忌施肥,待逐渐复壮后方可施肥,否则事与愿违,易导致牡丹因肥害萎蔫死亡。
牡丹轮纹斑点病防治
牡丹轮纹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
初发病时叶片上病斑网形或近圆形,直径4~10mm,数量多,淡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老病斑有明显的同心轮纹 病斑中央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子实体。
病原
Pseudocercospora variicola(Wint.)Guo et Liu称黑座假尾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Cercospora variicola Wint.子实体叶两面生。子座球形,黑褐色至黑色,直径25~58μm。分生孢子梗淡榄褐色至淡黑色,密集,10~25根簇生,0~2个隔膜,先端往往较尖,罕见膝状节,顶端圆锥形,孢痕小,小明显,直径约l~1.2μm,大小44~115×3~4(μm),产孢细胞合轴生。分生孢子倒棒形至圆筒形,无色至淡榄色,明显弯曲,多隔,2~8个隔膜,以3个隔膜居多,基部常呈圆锥形,先端钝尖,大小为23~64×2.0~2.6(μm)。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座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或病落叶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牛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直接侵入。7~9月发病,下部叶片先发病,遇有台风暴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秋季和早春彻底清除留在牡丹园地面的病残落叶,剪除茎基部病残枝,同时注意清除分株后残留的肉质根,集中烧毁或深埋。
(2)适当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有效地预防陔病流行。
(3)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600倍液。
牡丹的褐斑病
牡丹褐斑病(Cercospora varrireolorWinter). 在北京、上海、长沙、南京、成都、贵阳、杭州、郑州等牡丹栽植区均有发生,。严重感病的植株,叶片提早枯萎,影响生长,重者全株枯死。在西安植物园栽植的牡丹中,该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病叶率最高可达89.3%。在西安地区5月上中旬一6月初开始发病,7一9月为发病高峰期。种植过密,通风不良,高温高湿条件下则发病严重。
牡丹褐斑病在牡丹生育后期发生。
症状:叶表面出现大小不同的苍白色斑点,一般直径为3-7毫米大小的圆斑。一叶中少时1~2个病斑,多时可达30个病斑。病斑中部逐渐变褐色,正面散生十分细小黑点,放大镜下绒毛状,具数层同心轮纹。相邻病斑合并时形成不规则的大型病斑。发生严重时整个叶面全变为病斑而枯死。叶背面斑病呈暗褐色,轮纹不明显。
病原:病原菌为变色尾孢菌(Cercospora variicolor Winter),属丝孢纲、丝孢目。分生孢子梗淡色,偶有隔膜或屈曲,不分枝,大小为10~35×2~4微米。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大小为40~120×2.0~3.5微米。
传染途径: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和病落叶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来源。以风雨传播,从伤口直接侵入。多在7~9月份发病,台风季节雨多时病重。下部叶先发病,后期管理放松,盆土过干、过湿时病重。
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源:清除病叶、枯枝落叶,集中销毁。
②加强栽培管理,植株间要保持通风透光。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10-15天喷1次,喷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