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总结

2017-06-16

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因素,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怎样的评价标准呢?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对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对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总结篇一

对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总结篇二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价值判断,即为什么学。它经常是构成学习态度的前提,但不能够简单地理解为决定学习态度的一切,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情感。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情绪反映。情感在学习态度中具有比认知更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心灵中播下了对某门学科爱或不爱的“情种”以后,不论客观上再如何加强对认知因素的影响,往往仍然坚持原有的爱或不爱的心理倾向。

从行为的角度来看,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外显行为。它一方面受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将认知和情感这些内在的心理倾向用行为呈现出来,但是,学习态度与学习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一致的,因为认知和情感这些内在心理状态变为外显行为时,常常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权威势力的干预,学习行为所期待的结果,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等等。

当我们了解了学习态度的本质内涵及其关系后,就不会简单地对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用一个“好”或“不好”予以评价了,就会比较科学地予以评审和指导。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积极的乃至最佳的学习态度呢?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工作成绩=动机 能力。如果我们借用这个公式来分析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的关系,用学习个体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学习环境、供给他的学习条件、自身的智力和体力、原有的学习基础等因素代换“能力”,用学习态度代换“动机”(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动机的核心因素),那么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第一,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相对稳定的“能力”项是个常数,那么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好坏。

第二,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不能看作相互等同或成正比的关系。如果在某一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的“能力”项的差异很大,那么可能出现学习态度虽然好而成绩还是上不去的情况。按照上述阐明的标准我们不妨把学习态度分为自觉型、兴趣性、说服型和强迫型等四种。但从学习策略上来看,又可分为偏于理解型和偏于记忆型四种;从性格特征上来看,还可以为冲动型和踏实型两种。请学习者不妨“对号入座”,借此认识自己学习态度的现状,找出努力方面。如果我们把学习态度的三个心理因素作为标准,将学习态度的分类统一在同一标准之下,那么学习态度则可以分为“最佳型”、“缺陷型”、“严重缺陷型”和“较差型”四类。现将每项标准的不同发展水平进行量化,供学习者自我认识学习态度的参考。

对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总结篇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而高等教育的目的即是实现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自觉用最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注重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现状却不太好,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存在很多问题: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在高中阶段大家把考上大学作为目标,以此来鞭策自己刻苦学习,而进入大学以后,伴随着前期目标的实现,大部分学生便松懈了,生活变得没有目的,很空虚,再加上大学的“窄入宽出”性,一旦进入大学,部分学生便抱着拿到毕业证就可以的心理,得过且过.

2.对高等教育的不合理评价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受当前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初中、高中为了升学,压力太大,进入大学以后应该放松,不应该把精力再放在学习上了,玩儿得开心才最重要。殊不知大学才是真正需要学习的时候,高等教育才是由内而外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摇篮.

3.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及自制力太差。从高压的高中进入业余时间充裕的大学,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太过清闲的生活,一时间无法平衡好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养成不好的生活学习.

4.太过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将心思放在学习上。近年来,急躁、焦虑已逐渐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网络的普及让大学生越来越没有耐心,竞争压力的加大也让他们更加急于求成,无法安心于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更不用说学术研究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