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

2016-12-08

在教授完苏教版《小松鼠找花生果》这门课程之后,教师们有什么样的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网络整理的苏教版《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苏教版《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一)

课文采用科学童话的形式,借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低段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我想,低年级的课堂尤其要有趣,尤其要注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以读为主,以富有童趣的语言,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设计游戏等趣味环节,活跃气氛,激活思维。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阅读文本、实实在在地学习生字。

我认为童话的教学要抓两点,即科学性和趣味性。本文通过小松鼠找花生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花生果是结在泥土里的这一科学常识。而这一常识非常明了地表达在文本中,孩子们一读就知道了,既然是一读就明了的,很显然就不必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来学习。可在拓展延伸时让孩子们通过文本的学习以及自己的生活常识,了解到还有不少植物的果实是结在泥土里的。

我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童话的形式来显示这一科学常识,让这一科学常识在孩子眼里显得很有意思。为了突出这一点,在教学时我紧抓小松鼠找花生果:由花生开花了(很美,吸引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每天看着,没有见到一个花生果(产生疑惑)——花生果长在泥土里(明了)的线索,让孩子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这一过程中小松鼠的动作、表情、语言,引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品味文本的趣味性。

最后再进行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果实是结在泥土里的呢?让语文教学与自然生活相联系,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苏教版《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二)

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时,学生对于花生的这种生长习性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有孩子提问:还有什么的果实是生长在泥土里的?(我很“庆幸”,在备课的时候我备了:有山芋、土豆、马铃薯……)

学生说的也正和我意,和我准备的差不离儿,正要就此结束时,一个学生就做在位子上嚷嚷开了:“老师,我从书上看到山芋在泥土里的不是果实,而是根,我们吃的都是山芋的根。”懵了。

自己的答案当及被学生否定,就谦虚的说:让老师去查查资料,再告诉大家。面对生成,我无所适从,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最后只得简单了事,跳过坎去,给学生留下了永远的疑惑。

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显然这次失误,是我备课时不严紧造成的。学生爱提问是天性,虽然在课堂上把我问倒了,但是我还是要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提问、爱提问。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提出的不同问题,我都用赞赏的目光、鼓励的言语给予肯定,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舒展的平台,也是促使我自身提高,自身发展的源动力。

苏教版《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三)

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领悟,并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如自由读,分角色读,同位合作读,小组合作读,表演读等。学生们都兴趣十足,跃跃欲试,争着抢着读,既激发了兴趣,又活跃了课堂,同时也领悟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整堂课中,学生的朗读很出色,出现的亮点很多。今后还要在教学中多探索更好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乐学!

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以这一课课前预习和课后扩展练习为例,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己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通过检查我很惊讶,有的学生给拿来了简报,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了资料,有的则拿来了十万个为什么,从花生的播种到花生的使用价值应有尽有,说明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还要进行有的放失的指导。

三、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重点词语

本文配有几幅插图,图文并茂。我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透过观察了解文章内容。教案中,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想象花生开花的情境,从而理解“格外”、“鲜艳”一词,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体会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并加以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尽管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看似教学效果不错,但是细细反思,我不得不承认这节课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生字教学比较薄弱。一年级重在识字,而我在教学本课时却只花小量的时间指导学生认识本文生字,并且忽视了有些易读错认错的字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在生字检查时,把写有生字的花生一下子就奖给了学生,认读生字的面也过小。

二是教师放手不够,应该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这一点以后会加以改正,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