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入门身法学习

2017-03-03

太极拳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娱乐功能、教育价值等于一身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武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入门身法学习。欢迎阅读!

浅谈太极拳的入门身法学习

一、上下一条线

太极拳入门的身法,主要是“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使身体各部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符合“心静用意”的要求。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十三势行工歌诀》上说:“尾闾正中神贯顶”,这些都表明太极拳的身法要中正。

在练拳时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即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形象的比喻为“上下一条线”。

凡是身体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平衡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

“上下一条线”的关键,在于用意使脊柱保持垂直状态。太极拳入门身脊柱要求节节松沉,而又上下节节虚虚对准,以意贯注其间,使骨节圆润灵活,整个脊柱极为坚强,来调节动作过程中的不平衡,使之趋于平衡。

用意使脊柱保持垂直状态,不但外形上中正,而且可使脊柱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在动作过程中,两肩与两胯上下对齐,齐进齐退,不先不后,始终保持“上下一条线”,完成“中正不偏”、“上下相随”的要求。

二、中正不偏和中正之偏

太极拳入门身法的中正不偏,同静坐时身法端正是一致的,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屈背,失去虚领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

正如书画家认为:身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因此不论工作还是平时,都要正襟危坐,躯干笔挺。

太极拳名师陈长兴,无论坐立、行动、练拳、推手,身法总是保持中正不偏,当时人们称他为“牌位大王”(指立身如直竖的牌位一般)。

但是,练拳不能不有伸缩,身法有时也要歪斜,有时弯腰幅度较大,但只要仍然保持上下相随的虚实划分和“百会、中极,一气贯通”的原则,这是许可的,这是所谓“中正之偏”,内劲仍然中正不偏。

例如,斜形一势,要求身体向左倾,但不能弯腰,须从右肩到右后脚要求保持一条垂直线,百会穴、大椎穴、长强穴与会阴穴须成一条直线。

这是“斜中寓正”、“中正之偏”的一种身法。但如果练成弯腰、软腰,就不能上下一气贯通了,就不能使身法“中正安舒”了。

三、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

太极拳入门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的运转和协调动作,使在任何角度上都能够保持全身的平衡;进退、旋转,不论手足如何伸缩,身法都须保持中正。

最忌前俯后仰、弯腰屈背。拳术家有句成语:“低头弯腰,传授不高。”太极拳也不例外。“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是太极拳身法中正不偏的标志。

“虚领顶劲”也叫做“提顶”即头顶百会穴轻虚地往上领起,似乎顶着一个分量不大的物件,与臀部的尾闾脊骨成垂直,有对拉拔长的意思,这是身法中正的首要条件。

由于尾闾负担上体重量并作为动作定向的舵手,因此“尾闾正中”在“立身须中正安舒”中趁着关键的作用。

所谓“尾闾正中”的练法,就是尾闾脊骨根部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并且脊骨根部要向前对准脸部中间至脐的一条垂直线,凡动作向何处转动,脊骨根部便须直对何处,等于对动向起着舵手的作用。

这样,在转动时也就能够处处保持“尾闾正中”,身法也就始终能“中正不偏”。

四、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

按照上述“尾闾正中神贯顶”的练法,身法中正不偏了,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的协调动作,胸部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腿部也只有随着腰部的左旋右转而左右旋转,得不到一升一降的上起下落的弧形运动。

所以要有“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的练法来扩大它的活动。

“含胸”是在两肩松沉下(陈氏太极拳主张两肩骨于松沉中还须微向前卷),两根锁骨也要往下松沉,肋骨也自然节节往下松沉,胸腔微向内含(但内含度不宜过大,否则成为凹胸)。

“拔背”是两肩中间的背脊骨,特别是大椎算起的第三根脊骨,有微微鼓起上提之意,两肩胛张驰灵活,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但不能练成偻背凹胸的病态姿势,那就不符合“中正安舒”的原则。

左右两侧胸肌松驰地弧形下沉,外向前合,焦点有汇合集中于腹前的意思,在身法上称作“护肫”。

两侧锁骨要用意念来固定它,锁骨管着两手,能使手臂在肩关节松活的情况下,加强肩背部肌肉群的伸缩力量。

通过沉肩坠肘,可以使手臂在伸缩旋转时加大力量;锁骨被用意念固定,使得手臂的动作定向也易于做到正确。

练拳时如果刻刻留心“意守丹田”,腰部松沉直竖,则下部自然有稳重的感觉;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节用意识加以控制,尽量松舒下沉,则自然就会有“含胸拔背”姿势的形成。

“含胸拔背”时内部横膈肌向下舒张,自然形成横膈式的呼吸,可以帮助气沉腹部,使上体轻灵,下体稳重,它不同于挺胸的上重下轻。

胸膈的一张一缩,腹腔脏器受到有规律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则有利于输送血液和内脏的机能活动。

“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是太极拳身法上始终必须保持的,是气不上浮、重心稳定的关键。

在手法引劲回收和手法运劲前进的时候,胸肌、背肌在伸缩着,但“含胸拔背”的基本状态不变,这样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韧带得到锻炼,而仍保持周身劲整的要求。

“劲贯脊中”、“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背”等拳论,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气沉丹田”也不能理解为始终气聚腹部,要通过一呼一吸,起到“气宜鼓荡”的作用,这样才能不致于有硬压丹田的流弊。

“拔背”是两肩中间的背脊骨有微微鼓起上提之意。严格按照要求练拳时,脊柱在中正不偏的状态下,即可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可以起到畅通经络、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的作用,对促进机体的消化机能和新陈代谢等都有显著作用。

“沉肩坠肘”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肩节耸起,肘节上抬,就会破坏“含胸拔背”的姿势,从而影响“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在技击作用上具有加强蓄劲与发劲的功能,在“沉肩坠肘”的配合下,可以充分发挥蓄发相变的技巧。

太极拳的特点

(一) 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

(二) 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

(四) 协调完整

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太极拳的入门身法学习相关文章:

1.太极拳入门须知要领

2.太极拳的基本功和身法要领

3.太极拳身法的操作要求

4.太极拳各种招式的身法要求

5.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6.杨氏太极拳的入门技巧

7.吴式太极拳的四大身法要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