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大班音乐教案反思

2017-03-03

孩子们对唱歌很感兴趣,唱歌本身就能抒发幼儿的情感,《欢乐颂》正好能让幼儿在唱歌中体验欢快的情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音乐《欢乐颂》的教案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欢乐颂》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在图谱的帮助下,自主探索二声部的进入,初步学会二声部轮唱。

2在轮唱中能注意控制音量,与同伴协调的演唱。

3.体验与别人合作演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能熟练的看第一声部图谱演唱歌曲。

2.图谱(第一声部、第二声部)。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

(1)观察图谱,回忆歌曲名称。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这首歌曲吗?(欢乐颂)师:一起用欢乐歌声唱一唱吧。

(2)教师指图谱,幼儿完整演唱歌曲一遍。

(3)分辨乐句演唱。

师:这首歌曲一共有几句?请你演唱时在每一句的开头用拍手提示我一下。

幼儿在每句开头拍手并演唱歌曲第二遍。

师:除了用拍手还可以用什么身体动作呢?

(4)幼儿再次演唱并用身体动作提示每句的开头。

师:你们会用数字来提示我吗?请你一边唱一边用数字表示每一句。

2.学习轮唱。

(1)观察双声部图谱,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二声部演唱方式,初步了解第二声部的插入时机。

师:听到你们的歌声,我也忍不住想跟着你们唱了。看,我是这样唱的(教师边说边出示二声部图谱)。

师:谁看懂了?我是怎样唱的?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二声部的进入及轮唱的方法:你们唱第一句时我呢?你们唱第二句时呢?你们唱第三句呢?我唱最后一句呢?也就是说,我比你们晚唱一句,我是你们的“跟屁虫”。

(3)初步学习与教师一起用两声部轮唱的方法演唱歌曲。

师:现在我要做你们的跟屁虫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4)师生合作演唱歌曲,教师边指图边默唱第二声部。

师:你觉得我唱的好吗?

(5)幼儿发表自己的建议。(如:声音太低……)师:那我把音量调高点,看看这次我的表现怎么样。

(6)师生再次合作演唱歌曲。

师:这次你们听到我的歌声了吗?

幼:听到了一点点。

师:我已经把音量调高了,怎么你们还是听到一点点呢?

幼:我们的声音太响,你的声音太低。

师:那这次你们把音量稍微调低一点,我再调高一点,好吗?

(7)师生第三次合作演唱。

(8)教师小结:合唱时既能听见自己的歌声又能听见别人的歌声,说明你的音量正合适,给观众会带来美得享受,要不然就是噪音了。

(9)幼儿学唱第二声部,把握第二声部的进入与演唱。

师:谁也想来做跟屁虫?很多小朋友都想做,那这次我们都来做跟屁虫,请钢琴先唱,做它的跟屁虫,好吗?

(10)教师边指图边带领幼儿演唱第二声部。

3.幼儿分组轮唱。

师:刚才我们是和钢琴合作演唱的,我们小朋友可以怎样合作演唱呢?

幼儿分两队合作演唱歌曲,然后交换演唱。

4.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结束部分的共同结束。

师:我们一个先唱,一个晚唱,是不一起唱结束的,有没有办法让两队一起唱结束呢?

幼儿回答。

若幼儿想不出,教师可以这样建议:我到有一个办法(出示最后一句话图谱贴在第一声部最后),你能看懂吗?

5.分队进行两声部轮唱并交换演唱。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又尝试了一种新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叫做“二声部轮唱”,先唱的是第一声部,晚唱的是第二声部。

幼儿面向老师分两队轮唱。

6.结束。

师:刚才第一声部比第二声部先唱了一句,能不能先唱半句呢?先唱半句又该怎么演唱呢?下次我们再来探讨。

教案反思

《欢乐颂》是一首名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写的。它有着严整的形式,每行都用四步扬抑格(一重一轻)诗律写出,非常有规则的。我班的孩子对唱歌很感兴趣,唱歌本身就能抒发幼儿的情感,有的歌曲旋律比较平坦,孩子们演唱时会缺乏唱歌的激情。《欢乐颂》全曲曲调活泼,富有感染力,正好能让幼儿在唱歌中体验欢快的情绪。

一般在歌唱教学中,我们惯有 “三步曲”——练声、范唱、学唱,这种传统的教学容易使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幼儿的“三性”受到束缚。如何调动幼儿歌唱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在歌曲《欢乐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图谱教学。《欢乐颂》旋律优美,但歌词四大句的内容无一重复,幼儿不容易记忆。因此我设计跟歌曲相对应的图谱,把歌词、音高、节奏融合在图谱中,既形象又直观。比如歌曲的第一句我画了两个椭圆形表示天空和白云,第二句画了一个太阳和一只小鸟,让孩子们能更清晰的了解歌词的内容、节奏等。这种一目了然的方法幼儿比较容易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打破了以往“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较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三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