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2017-06-15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下面网要分享给你的是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希望你能喜欢。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篇1

1978年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从那一年起,自上而下的中国人慢慢明白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慢慢对自己的生活开始反思,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们慢慢不再对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人有所歧视,慢慢地开始了对万元户的向往。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改革开放可能这只能是作为茶前饭后的谈资,或是对未来生活憧憬的基础,但对于部分人来说,这开始了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书中提到,恢复高考伊始,华南理工大学的无线电专业便招进了几十个年龄相差超过20岁以上的学生,其中3位是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而这三位正日日后我国三大家电企业TCL、康佳和创维,极盛之时这三家公司的彩电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40%,但现如今,面对国外各大家电厂商咄咄逼人的竞争,三大家电企业日子却日益艰难,苦苦在自主创新与继续从国外进口核心零部件之间挣扎徘徊。

而同年,从湖南和四川的监狱里先后走出了两个当地口音很重的男人,他们一个叫杨曦光,一个叫牟其中,他们入狱是因为他们分别写了一个同题的万言书《中国往何处去》而被打成反革命。现如今,两人的命运迥异,杨曦光改名杨小凯,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虽已仙逝,但其著作思想影响着一批批国内经济学家。而曾经成为中国最早“首富之一”,创造罐头换飞机的牟其中却再次入狱,依旧思考着中国往何处去。

在这三十年中,中国的众多企业家及其所创办的企业的命运也如上述两位一样,跌宕起伏。曾经的四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巨大中华”,现在排序则倒了过来,华为在军人出生的任正非的带领下在国际市场与国外电信巨头展了激烈的竞争,而当初最为人们看好的巨龙公司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同样的军人出生的张瑞敏将当年接手时已经濒临死亡的一家国有家电企业企带领成我国家电领域的名片海尔集团,而当年从《人民日报》介绍养牛的新闻中判断中国的改革即将来临来的柳传志,创立的联想集团现已成长成全球三大PC厂商之一。

然而,在同样激荡的岁月中,那些同样有勇有谋的人,其自身及其创立的企业命运则完全不同,瀛海威、秦池、爱多、巨人、玫瑰园、飞龙、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等中国十大新兴企业盛极而衰便是最好例子。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篇2

近两周,我沉迷在这部与其说是企业改革史,不如说是由人物案例编织成的“小说”里,他们聪明、勤劳,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使他们或成为企业家或沦为阶下囚,不同的传奇人生背后打上了相同的时代烙印——中国企业在激荡三十年里所有的兴衰荣辱与世事变迁。

“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曾经风生水起的史玉柱如今依旧在中国金融商圈叱咤风云;李经纬和他的健力宝集团在“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功成名就如柳传志、马云,红极一时却最终身败名裂如步鑫生、禹作敏…

当年那些轰动一时的个案已事过境迁,但当我穿越激荡岁月的雾霾触摸这段中国改革史,一种悲情油然而生。这本书对于亲历过的人来说,是一种幸运,在群体的记忆里回望自己别有一番滋味,而对于未曾经历过的人,它是宝贵的财富,是一面明镜。

当海尔集团遭遇制度和管理的瓶颈,张瑞敏摸索出“OCE管理法”,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成为其称霸中国家电业的最核心竞争力;高举振兴民族品牌旗帜的柳传志将联想打造成“中国第一款经济型电脑”,从而稳居销售排行榜前五。

而如今的国内市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尚且堪忧,市场规范不完善、商业诚信缺失,更别提如何让民族品牌走出去。只有过硬的品质和信用作支撑,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工商质监部门的管理,才能让振兴民族工业的构想成为现实。

1992年,南巡旋风刮遍大江南北,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和富有商业创意的人如“点子大王”何阳的出名激励着青年投身于商业活动中去。“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金钱”放于今日也依旧鲜活,前有雅虎、新浪,后有支付宝、微信,层出不穷的网络创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

牟其中游走在法律边缘创造出惊世骇俗的商业奇迹,其事件折射出中国商业领域的法律空白。“改革总是从违法开始”,这既是迷人之处,也是灰色地带。加快法制化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全球化思路去调整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十分必要而艰巨的任务。这不仅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代,有着太多扑面而来的惊喜和猝不及防的失落。在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厚成果时,我更愿意用钦佩的神态去仰望曾经的英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在激荡三十年里顽强的存活下来,中国企业在经历改革考验后愈发成熟。在下一个三十年,中国企业将继续披荆斩棘,创造繁荣昌盛的未来。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篇3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本书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他站在民众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勇敢的面对苦难,一切都会解决的。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篇4

第一次阅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还是在研究生期间,当时翻开书即被深深被书中所叙述的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所吸引,所以迫不急待地快速阅读完了全书上下两册。工作以来,利用闲暇时光重新阅读经典,结合自己日渐增长的社会阅历,感触也自然更深了一层。

作者一改以往同题材书籍的叙事手法,以其娴熟的文字功底、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对中国企业史的精深研究,将改革开放30年来这段变革中的激荡岁月娓娓道来。书中所叙述的企业与人物无不是我国这三十年来各个行业,各领域的典型代表,或成功,或失败,或正面,或负面,总之,让我们从其中学习到并感触到我们在今天依旧适用的为人、经商、治世的哲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到我国成功了完成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历了极为动荡的十年,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也错过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正式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门。

一国的经济是由一国数以万计的企业组成,企业的发展才能带动经济的腾飞,也正是在国家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的同时,在社会各个层面也涌现出了各为对国家经济政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先知先觉的弄潮儿,为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那段激荡的岁月中,人们情绪激昂,面对充满机会的市场蠢蠢欲动,但终归经济周期的循环,经济政策的反复,市场冷暖的变化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与企业家。

面对充满机会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保持有限的理性,看到机遇中存在的危机,及时地采取规避措施,促使企业在寒冬来临之前做好过冬的一切准备,而在面对危机四伏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保持奋斗的欲望,在危机中看到机遇,及时带领企业走出危机,迎来新生,在现如今也是值得我们企业家好好沉思的问题。

经营企业如此,为人治世也是如此,只有在激荡中保持理性,在危机中奋斗不止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迎来自身更一步的发展与升华。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