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篇1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评析
摘要:女性受压迫问题,一直以来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各种女权主义派别都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与其它流派相比,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有更强的理论性,并且更加深入和系统地分析了妇女解放问题。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试图将社会主义理论与女权主义理论相结合,指出女性受压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与父权制的结合。尽管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处理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存在很多问题,并且有些理论脱离实际。但是这些掩盖不了它的积极意义,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思潮对当今女性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很深的价值启示。
关键词: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女性 压迫 解放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的西方,朱丽叶·米切尔于1966年发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标志它的产生。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思潮具有二重性,既可以说是一种女权主义思潮,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同时受到激进女权主义的影响而形成的女权主义流派。
一、基本观点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妇女受压迫现状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所受的压迫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出,人类社会长期以来被分为两个领域,即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领域与家庭和私人生活领域。并且前者被看作为更为重要的领域,是男人的领域,而后者则被看作次要的甚至边缘的领域,是女人的领域。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妇女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大多数妇女以家庭为全部或基本的活动范围的情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有些妇女虽然从事着一定的社会职业,但是她们并没有摆脱和放弃家务劳动,事实上承受着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负担。
家庭是妇女的主要活动范围,妇女在家庭中仍然属于从属地位,尽管有的丈夫在家里会做一些家务,但是他们并没有把之当作义务,而是兴趣催生,妇女也把家务当作分内之事。此外,艾丽丝·贾格尔认为异化现象也发生在妇女的生活中,如妇女节食、锻炼及梳妆打扮看似是为了自己,而实际上却是为了男人。同时,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对参加社会工作的妇女的状况作了分析,认为妇女即使有参加社会工作的机会,在劳动力市场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妇女工作的报酬也明显低于男性,有的只有男性工人工资的一半以下。
(二)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关于结合的具体方式,海迪·哈特曼和朱丽叶·米切尔把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看作并存的两个东西,认为父权制在家庭之内存在并且起作用,而资本主义在家庭外存在并且起作用。它们各自的作用加在一起,从而造成了妇女所受的深度压迫,即“二元制”。“如果不同时向资本主义制度和父权制两种制度提出挑战,就不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两种制度及其相互关心,就不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两种制度及其相互关心,就不可能产生关于当代人类社会的理论”。
而莉丝·沃格尔和艾丽丝·扬认为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已结合为一体,不可分割,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根本性的概念来作解释,如“资本主义父权制”或“父权制资本主义”,即“单元制”理论。艾丽丝·杨在《超越不幸的婚姻——对二元制理论的批判》一文中,把资本主义家长制理解成一种制度的理论,在这种制度下,压迫妇女是一种基本属性。但无论是“二元制”理论,还是“单元制”理论,在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这一观点上是一致的,存在分歧的只是结合方式。
此外,长期以来的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思想已成为一种观念力量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其中,两性气质的观念根深蒂固,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削弱了女性的进取性和独立性,从而不自觉的顺从男人。她们反对妇女生理特点是导致她们受压迫的根源的观点,认为只有在社会压迫的结构中,妇女的生理特点才使她们处于从属地位。
“并不是她体力的弱势将其排除在生产活动之外,而是她的社会劣势使其沦为社会的奴隶。”妇女在经济收入上对男人的依赖是导致她们社会地位低下的关键因素。“按性别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机制,它维护男人对妇女的优势,因为它坚持在劳动力市场中对妇女实行较低的工资”,低工资使妇女依赖男人。同时妇女家务劳动的价值不被认可,使得她在物质上完全依赖丈夫,她便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妇女解放的途径
造成女性受压迫和不平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妇女的解放应该是全面的解放。米切尔指出:“只有改变紧密结合杂一起的上述四大结构(生产、生育、性和儿童的社会化),妇女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如果改变其中一个结构,则会被另一个结构的加强抵消掉,结果只是改变了剥削的形式。”所以解放应该从多个领域入手,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首先,在经济领域上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反对性别歧视,要求与男人同工同酬,同时应有薪产假、育婴假及托儿所等。此外,一些女权社会主义者提出家庭劳动有偿化和工资化的主张。要求社会充分认识家务劳动与雇佣劳动在本质上相同,并且发给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工资。家务劳动的报酬可以采用为妇女提供福利补贴或为负担过重的母亲提供子女免费保育的方式,从而使妇女摆脱经济上依赖男人的状况。其次,通过广泛的政治斗争争取独立自主权利。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主张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女权主义运动,包括建立严密的妇女团体组织,与其它被压迫组织建立联系,在适当范围内联合行动。在社会政治领域之外的一些领域,如私人领域家庭中也能获得平等。再次,在文化、教育等领域改变资本主义父权制的传统意识形态,建立平等合理的性别文化。摆脱长久以来支配她们的父权制思想,增强自我意识。
二、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评价
从反抗资本主义父权制压迫及探索女性解放道路等角度来说,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具有代表性意义。
首先,在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产生之前,关于女性受压迫问题的研究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分析这一问题,并且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理论体系。如艾丽丝·贾格尔用马克思“异化”概念分析妇女受压迫问题,认为异化现象也发生在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次,她们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女性受压迫的问题的分析,没有局限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压迫,而认为是资本主义与父权制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分析压迫的根源时,并没有局限于经济因素,同时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进行探索。
再次,她们指出性别分工也是造成女性受压迫的原因之一,女性与男性应同工同酬,女性应当有生育自由等。最后,她们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同时指出家务劳动不仅创造了使用价值,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深化了对妇女家务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我们在肯定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的光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理论的不足之处。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态度不够严谨,如尽管朱丽叶·米切尔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倾向,但是她的理论却不足以支持她的分析,反而离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远。不管处于何种生产方式和阶级地位的女性都可被放置于她所说的“社会总结构”中,因而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显得可有可无。其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理解得不够透彻,造成了其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缺陷。
如艾里斯·杨用性别分工来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但是却不能解释不同阶级的女性所受的不同性质的压迫,同时她认为所有女性的从属地位只能用父权制来解释,太过于片面化。再次,她们的理论有些脱离实际。她们总是希望用一个原因或者多个原因来解释妇女的从属地位,却忽略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
三、小结
面对目前中国妇女解放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研究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使我们明白要通过政治、社会运动和文化思潮来唤醒女性意识,同时要通过理论研究找到妇女被压迫的根源。当然,我们不能一味的纯理论研究,应该考虑复杂的社会环境,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找到有效的反抗途径。我们知道,女性想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与男性完全平等并不是容易的事,从理论变为现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需要女性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同时可以通过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思想的研究、传播及发展,提高我国妇女的自我意识。总之,通过比较中国现状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所研究的社会环境的差异及相同之处,取长补短,可以完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妇女解放实践。
参考文献:
[1]哈特曼、马克森:《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女权主义者的评论》,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M],1980年。
[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61页。
[3]海蒂·哈特曼:《资本主义、家长制与性别分工》,载于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47、48、49页。
[4]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篇2
浅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大学生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指导,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缺乏理性分析,便会产生种种错误观念,做出种种错误判断,使思想日益偏离主流文化。为此,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重塑大学生心灵、营造良好高校文化环境刻不容缓。
二、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客观角度来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等,它属于浅层次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包括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等,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主体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是,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在相当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中低层次上,许多高校太过于重视“形象工程”,把大量的金钱、时间花在校园的设施建设、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校园制度建设上,对隐性的、潜在的精神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这就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物质和制度文化建设的虚假繁荣层面,缺少了精神文化底蕴的支持。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个性化文化建设不明确
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高校比较优势和核心价值所在。对各高校而言,只有办出特色才能有牢固的立足之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的办学特色建设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特色化的“趋同”、“特色迷失”的困境。究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我国的法律法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制度环境的限制,迫使各个高校亦步亦趋地走向了趋同化。这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主义倾向严重,缺乏实质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完成。但是,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许多高校领导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或考核,搞一些突击性的工作,让工作人员临时挂一些标语和条幅 ,来烘托一下学校的文化氛围,这种只流于形式的表面工作,不但不会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甚至还会误导他们的思想。有些高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只注重活跃活动场面,看起来表面上搞的轰轰烈烈的,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高校的一些社团活动在内容上缺乏科学性,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肤浅化和形式化,使得社团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加强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
我们要坚持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以理论建设为核心,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3]开展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高校应该注重定期举办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举行一些品味较高的师生音乐会、诗会,组织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辩论会、演讲比赛等。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好的校风、学风具有强大的导向激励作用和规范约束作用。我认为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制定严明的体现先进性的校纪、校规和校训;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在高校中大力宣传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一定的选择性,突出学校个性
校园文化建设决定着一所大学的风格,也常常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气质品格。所以,不同的高校应当创造出具有本学校特有的学校精神、学校风格、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缺少或失去自己的固有特色,就不具有吸引社会的巨大魅力和强大竞争力。创造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可以从学校办学任务入手,如医学院校注重培养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可以从治学精神人手,如复旦以“严谨、努力、奋进”而著称,浙江大学以“求是”而闻名;可以从学术氛围人手,如北大的“提倡新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等。[4]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建设要坚持“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方针,用善于发现、开拓进取的精神从学校发展建设的历史中去提炼,从师生员工的活动中去发掘,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去创造和实现。这样才能走出我国高校所面临的特色化的“趋同”、“特色迷失”的困境。
(三)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克服其建设中的形式主义
当前,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已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5]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虽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其建设过程中形式主义倾向还比较严重,影响校园文化健康的发展,值得高校的普遍关注。为克服这一现象,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先进理论的学习和指导,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明确各种校园活动的目的,不断增强文化活动的思想性,把真理性贯穿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从而营造出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高校文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2]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3]林元昌.以先进文化统领高校文化建设[J].南平师专学报,2004(7).
[4]康胜.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
[5]刘峰.试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如何彰显特色[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