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论文

2016-11-04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要的必备的条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新时期时需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思路

摘要:文章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概述,并根据表现形式分析了成因,最后指出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探讨其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挑战,又是一种有利的环境,只要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够善用网络并且联合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得更好。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人际交往,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但是,网络的发展使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那些学校层出不穷的教育事件的背后,总能找到一些与网络有关的因素。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心理发展状况值得我们关注,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模糊

网络环境的一大特征就是虚拟性,尽管目前很多网络活动都要求匹配身份证和相关资料才能进行,但是网络间的人际交往和网络社区的发展仍是虚拟的。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环境中获得一个“虚拟身份”,而经营这个“虚拟身份”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要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常常会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间的界限模糊掉,因而产生各种发展矛盾和不适的问题。例如,某学生在网络中是个“万人迷”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做到这些,这种失调很容易引起学生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的一些问题。

2.网络成瘾问题严重

网络环境提供给大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充满吸引力的空间,游戏和网络社区活动比学习以及学校生活看上去精彩很多,加之学生有大量的自由、空闲时间,因此,很多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严重。在网络环境建立之出,网络成瘾表现为社交成瘾和游戏成瘾等几种形式,而目前,网络成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无论课上课下,无论吃饭走路,都在刷朋友圈、看微博。

3.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

网络环境除了虚拟性和空间广阔之外,其中的言论也十分自由,这是网络信息传播特征所导致的。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接触到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信息,有些信息足以影响他们的个人发展,影响他们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充斥于网络的消费信息和广告使学生重视物质、爱攀比;很多对“官二代”“富二代”信息的传播,使大学生丧失努力拼搏的动力;还有一些不良信息,甚至影响他们对社会制度的看法;更有甚者,使大学生形成了某些“反社会”思维。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网络环境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但是,任何一种心理问题的成因都是来自个体本身的某一方面。每个大学生都享有自由使用网络的权利,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沉迷于网络,或者引起自闭症及人际关系焦虑问题。受到网络影响而导致自身发展问题的学生,往往本身就缺乏自信,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缺乏客观的判断能力,对自身的人格和心理发展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更容易受到网络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2.大学教育的原因

大学教育也应该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发展问题负责。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是强制学生修满学分,缺乏学生个人发展培养,学校在学生心理成长方面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这是因为大学教育默认学生已经拥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一定的自控意识。但实际上,大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强制”和“管控”性的外部控制力,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比较弱,到了大学突然“自由”了,很多学生都会产生适应不良的情况。

3.网络监督的原因

在学生自控力弱、判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成了导致学生心理问题、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罪魁祸首。尽管公安部门对不法网站和虚假信息进行了严肃处理,但仍避免不了一些不良信息的流传。而这些信息往往是靠夸大、煽动和掩盖事实等方法,使信息的表象“符合大学生的胃口”,而实际上这些不良信息使大学生受到了严重的腐蚀和侵害。网络监督力度弱,大学生接受到的不良信息太多,自然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积极开展大学生人格心理健康教育

在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其中很多人存在心理发展不足的现象,与他们的人格成长过程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人的人格发展存在几个关键期,大学期间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我们无法对学生以前的心理发展产生有效的影响,但是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在大学期间的人格发展指引道路。心理咨询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即在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之后,使人们获得应对心理问题的措施,以此来维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强化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可以防范大学生心理问题,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客观分析网络社会生活、主动选择健康的网络信息。首先,建议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校必修公共课,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接触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所使用的教材应该是那些活泼的、对学生实际帮助比较大的,而不是心理学专业典籍;其次,除了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之外,日常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年级辅导员,应该具备比较完善的心理咨询知识,以便有效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第三,建议学校定期进行与学生人格发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支持学生主动建设与心理发展相关的社团,使“关注人格发展、关注心理健康”成为每个在校大学生所重视的问题,使内省和总结自身的发展成为每个大学生的“成长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会成为他们重视自身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学校也更容易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作为主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个体咨询因为缺少类似的情境,导致咨询效果无法迁移,在停止咨询后,具有很高的复发率。在高校中,借助团体心理咨询帮助想要搞好人际关系与人际关系不佳的大学生,可以增加团队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加深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并且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学习人际交往技巧,进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团体可以为个体提供一个被尊重、被保护、被接纳、被肯定的环境,实现个体精神的放松。大部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根本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只要进行正确的情绪宣泄,就可以解决压抑的情况。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的困惑与苦恼,通过情绪宣泄,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实践工作中,笔者借助“20个我”“优点大轰炸”“我的生命线”“我的自画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被人称赞与称赞别人的感觉,进而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充分接受自己的优缺点,明确自己的想法,进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通过借助“价值大拍卖”等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探讨,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在完成团体心理咨询之后,予以相关报告:“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我能够很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自己还有这么多优点!”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展开,可以帮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现实社会团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能够预防并改善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形成和面对的各种心理发展问题。

3.合理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网络化的发展使学生通过网络解决心理问题,不再只是通过直接面对教师解决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问题解决途径,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形势下,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断提高,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机遇。在此过程中,必须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管理,实现由无序到有序、由消极到积极、由自发到自觉的过渡。一般而言,网络平台中普遍存在着很多虚假信息、违背伦理道德等信息,此时,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开展一些网络活动,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达到良性教育的效果。首先,构建符合学生实际要求,并且具有吸引力的网站。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平台。在设计网站栏目和内容的时候,需对不同年级学生需求进行考虑,保证设计合理、科学。同时,通过网络活动与网络心理测试的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心理进行科学测评,用活泼的页面设计与丰富的知识内容吸引学生,进而提高网站利用效率。其次,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指的就是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人员借助计算机网络开展的综合信息服务活动,向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的来访者提供一些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互动过程。第三,建议学校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对学生能够访问的某些不良网站进行限制,从根源上杜绝学生访问非法网站或者从网站上接收到不良信息的可能。例如,学校可以选择控制访问IP,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等方法,使学生的网络生活时间缩短,并通过一系列有益其心理发展的社团活动,吸引学生远离不良网络社区。

四、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

在心理咨询领域,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有明确的社会化程度指标以及个体自我判断指标。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或者心理问题进行判断,也应该遵循科学的指标,而不是依照学校对学生强制制定的指标或者教师、社会希望学生发展的那些内容作为指标。这就意味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基础是充分尊重学生发展需要和发展意愿,这就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注意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用理解、尊重、热心和耐心,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2.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

虽然“心理咨询室”已经覆盖了我国全部高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高校的心理咨询室都有能力完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全国各地各高校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教育事件,从根本上看,都是因为学生心理发展不完善,心理问题未被重视、没有积极解决而造成的。因此,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负责这项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重视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例如,将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上报给学生家长,做到学校和家庭合理开展教育;也可以向当地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等寻求帮助和指导,做到积极应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并非大部分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网络而引起的,网络环境只是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的重视度更强。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大学生个人发展和学校教育本身入手,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予以整体规划及指导,其内容主要有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教育、使用团体辅导等方法等。同时,学校还应该重视网络平台的应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任献华.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1):68-69.

[2]冷震北.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14(24).

[3]邓彩艳,黄奎林.团体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衡水学院学报,2014(02):74-76.

[4]李雪娇.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5]伍佳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6]朱九芳.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建议和措施[J].青春岁月,2014(19):159.

[7]魏长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08-209.

[8]赵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1):76-79.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研究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一些高校的领导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且没有将该项工作放在主要位置上,因而,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力度上与规模上,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其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也不同。相对而言,一些大城市或沿海城市的高校,对该项工作比较重视,且有部分高校已经将心理咨询与心理卫生等纳入医疗保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但有部分地区或省市却没有这样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因而,造成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关部门对23所高校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12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挂在学工部下,其他学校则是挂在教育系、社科部以及团委等部门下。一些学校声称有场地、有人员、有经费,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表面上来看,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极为热烈,但实际上都是走形式,应对上级的检查。这种情况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是极为不利的。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现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了两种错误的观点:其一,过于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将高校学生思想、价值以及政治等观念上存在的问题,都认定为心理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其二,把高校学生所存在的各类问题,一律看做思想品德问题,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错误地以为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完全取代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套用德育教育的方式,从而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趋于德育化。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有不同之处。例如它们的教育目标不一样,前者的主要目标是处理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注重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而后者的目标在于处理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强调对其健全人格的塑造。此外,它们的教育内容也不相同,前者的工作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规则,且使其能够分辨是非,其内容一般包含四个方面,即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等的教育;而后者的工作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且对其自我意识与自律能力、自控能力等进行培养,其内容主要包括:养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指导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强调自我教育等。除此之外,在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以及理论基础等方面也不相同。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替代。

(三)师资数量少且专业水平低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严重缺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在高校中,大约两千至三千名大学生,就需安排一名专门的心理学教育人员。然而,在中国有许多高校,其大学生人数过万,但是一名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员都没有,这种情况在我国并不罕见。有研究者对湖北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大约三成的本科高校,其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和高校大学生之间的比例低于1∶4000。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严重匮乏,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科学性,其对相关教育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需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同时还需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并非专业的心理学家,他们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对该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多,无法真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虽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是心理学本科出身,但对咨询理论或者是教育理论不了解,无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对策

为了确保现今高校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且保证其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入手,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就学生本身而言,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人格、品质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进行培养;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锻炼。除此之外,在生活方式上,学校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身每天的生活、学习、休息等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切实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其次,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家庭不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还是其受到打击、挫折后的一个“疗养所”。因此,学校应当注重与促进家庭教育的开展。学校可在入学时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掌握其成长背景、教育情况以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些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学生,例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应当适度地给予干预。另外,对学生开展跟踪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构建一个好的互动平台,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和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不用的方式与学生家庭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处理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且对其心理进行辅导。再次,学校应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且提升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同时将其纳入到高校的重点工作中。此外,应构建一支具备专业素质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且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方面的培训,以便对大学生开展更好的心理辅导。学校还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联系现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要,对其开展针对性的、有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后,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尚处于成长期的个体,其心理还没有成熟,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都应当尽可能地做好引导工作,消除一些不良的、消极的、负面的因素。换言之,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假使学生能够始终牢记且坚持下去,那么不论受到什么样的外部刺激,大学生都不会迷失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一步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单单是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同时还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当切实意识到强化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注重家庭教育以及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从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促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且为祖国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出一份力。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

2.大一期末心理健康论文

3.1500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4.2000字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论文参考

5.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