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筑迹分集剧情介绍(1-20全集)大结局
剧情吧注:《香港筑迹》TVB一档生活消闲节目。《香港筑迹》将通过不同的主题,透过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反映当代历史、文化;以建筑学角度,解构建筑物本身的建筑特色及独有特质;并走访相关设计师、建筑师、时代变迁见证人等,细诉建筑背后的珍贵史实以及耐人寻味的人文情怀。
香港筑迹剧情介绍
行走于石屎森林,其实只要细心观赏,周遭有无限风光。
放眼远望,眼前正是一座透露着神圣与虔诚的宗教建筑,不远处又发现殖民时代风格的大学建筑群更吸引人驻足细看。转过街角,见到充满往日情怀的中式唐楼,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夹杂着隔壁人家的饭菜香味,怀旧之情油然而生。走到市郊,古色古香的围村又是另一番景象。
原来在寸土寸金、高楼林立的香港地,保留了如此多风格迥异的建筑瑰宝和文化遗产,甚至室内的布局和装修都各有特色、各有学问!
香港筑迹剧照
香港筑迹第1集剧情介绍
香港大学
位于中西区的香港大学依山而建,校园内随处可见古老的西式建筑,正如爱德华式建筑风格的孔庆荧楼、法式古堡建筑大学堂宿舍、希腊古建筑风格的大楼柱身等等,整个大学校园古典、华丽、优美,并透露着浓厚的学术气息,而建筑内部独具一格的阶梯、地砖、灯饰等,都令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欧洲。而薄扶林道上的歌德式小教堂-伯大尼修院,亦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另外,将走访香港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吴永顺、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文物保护课程主任李浩然博士、「生于斯、长于斯」的梁启铨以及见证大学堂宿舍变迁的宿舍高级管理余兆发,带领大家从建筑、历史、文化、保育各方面深入了解香港大学内以及薄扶林道上的百年建筑。
香港筑迹第2集剧情介绍
村落
看过上集薄扶林道的华丽欧式建筑后,今集回归中国传统、古色古香的村落建筑。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下,香港仍保留许多百年古迹,主要集中于新界地区。沙田曾大屋是香港现存最大的客家大屋,虽是家族的「围」,却有着抵御外敌的设施。位于粉岭的龙跃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占地大,被列为法定古迹的祠堂内外,有斗拱、横梁、檐板等精致装饰。香港第一间当铺,位于元朗旧墟的长盛街,建筑物主要以青砖和麻石建造「趟栊」式大门,屋檐镶有华丽的雕花瓷器、木雕以及灰塑等建筑装饰。而建于清末的植桂书室,至今仍保存很多精美木刻、屋脊、灰塑和壁画等,置身其中,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学生们琅琅读书的景象。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和香港中文大学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物顾问罗嘉裕,将会为大家解构村落建筑的特色,以及修复保育工作的重要性。而龙跃头村代表邓根年和上村原居民村代表黎永添,会带大家参观村落中特有的宗族仪式和文化习俗,了解什么是上梁仪式,什么是开灯仪式。
香港筑迹第3集剧情介绍
大坑
近年来,大坑以「潮人聚集地」而出名,宁静的小社区内有很多特色新旧冰室、食店外,还有林林总总的创意小铺等,但你是否留意到这里充满岁月痕迹的建筑物?瑟缩于闹市之中的大坑,百多年前曾是渔村。时事变迁,这里仍保留几间两层高的客家石屋,黑色瓦顶、砖石墙身,就是百多年前香港典型的渔村建筑物;骑楼和窗户的设计也能增加室内通风;而地下的手绘砖,手工精致,经过百年沧桑,颜色依旧。社区内还有中式庙宇-莲花宫;甚至西方教堂-圣玛利亚堂,亦模仿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这是为什么呢?
对在这里生活、成长和工作的街坊来说,大坑与众不同之处,不只是不同年代的建筑林立于此,更是一份浓浓的人情味,一座座旧建筑,成为世代连系的桥梁。大坑坊众福利会总务主任陈德辉、居民叶太、大坑商户Billie、钟嘉乐牧师以及建筑师曾伟贤,用他们自己的故事,诉说这片古迹的生命力。
香港筑迹第4集剧情介绍
半岛酒店及太平山餐厅
除了百年传统建筑,宗教建筑等被列入历史建筑外,本地一些休闲场所,同样是值得保留的珍贵古迹,正如位于尖沙嘴的半岛酒店,以及位于山顶的太平山餐厅。
半岛酒店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酒店,也是国际上最著名,最豪华的酒店之一。酒店基石稳固,布局严谨,主楼高而宽敞,大堂内有大量古典雕花装饰,尽显华丽的西方建筑风格。酒店顶楼设有直升机场,供重要贵宾使用。这些新设施与旧建筑如何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建筑师廖宜康(菲利普)将带大家追寻半岛酒店的“筑迹”。在半岛工作超过50年的高级调酒师钟金雄(强尼),以及当服务员约40年的卢润洪(西门),对这里当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他们眼中,现今的半岛与昔日相比有何变化?
太平山餐厅,原为山顶餐厅。1901年时,这里是供当时轿夫休憩之用的休息站,而1947年改建为拥有露天茶座的山顶餐厅。餐厅室内和户外截然不同,各有特色,历史学专家萧国健将太平山餐厅的故事一一呈现。旅发局主席田北俊亦是太平山餐厅的常客,古色古香的红瓦顶,老石墙,以及一览无遗的海景,令人感觉远离都市喧嚣,特别心旷神怡。对于旅游开发和保留古迹之间的联系与冲突,他又有何见解呢?
######香港筑迹第5集剧情介绍
立法会大楼及香港天文台
香港在1841年至1997年是英国的殖民地,期间,英国人在本港留下了大量的殖民地建筑,当中不少保留至今。
立法会大楼的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所以顶部竖立了一座代表正义和法律的泰美斯女神像。1985年大楼经改建后,成为立法局大楼,九七回归后,改名为立法会大楼。这座三层楼高的花岗石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同时伴有中国传统雕刻图案,亦中亦西,匠心独运。身为建筑师,亦是立法会议员的刘秀成,将详细解读立法会大楼的建筑风格。而立法会秘书长吴文华将会分享她在此处工作13年间的所见所闻,另外,李鹏飞将告诉你,那些“官仔骨骨”的议员,平时会在立法会大楼的休息室里作何娱乐!
香港天文台于1883年建成,如立法会大楼般,也是一座典型的殖民地建筑,大楼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建筑物比例略显扁和矮。拥有阻隔日晒及通风功能的走廊及露台,是殖民地建筑的一大特色,香港建筑师学会古迹及文物保育委员会主席梁以华(爱德华)将带你进入香港天文台一看究竟。香港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甄荣磊(埃德温)已在天文台工作超过30个春秋,对于这里又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旧三军司令官邸是香港现存殖民地建筑之中最古老的建筑,百多年间,经过多次修葺甚至重建,于1984年,改建成为茶具文物馆。
香港筑迹第6集剧情介绍
宗教建筑
香港作为中西方文化汇聚之都,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亦得以传播。香港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保留了大量古典风貌和珍贵文物。
正如位于屯门的佛教青山寺乃本港佛教发源地,创建于约五世纪,沿用至今,寺庙糅合了17个年代建筑风格。寺旁是有名的道观青云观,故寺内的装饰混合了佛教与道教的特色。大雄宝殿为寺院的中心,殿中供奉三尊金身佛像,建筑的屋脊上装饰有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陶塑。青山寺的“香海名山”牌楼是由第十七任港督金文泰爵士有感而题,亦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牌楼。建筑师林社铃还将带大家认识青山寺的独特风貌。
鲁班先师是中国土木工匠的祖师,香港唯一供奉鲁班的鲁班先师庙建于1884年鲁班庙是建于平台上的两进式建筑物,瓦顶以山墙支撑,独具特色。且无论庙外,庙内,门墙和山墙上,都有精致的壁画。天主教圣神修院融合了中式建筑风格及西方天主教色彩装饰。修院建筑分别于三个不同年代兴建,各有特色又相得益彰。
除了我们熟知的宗教场所,香港也存在印度锡克教的锡克庙等等宗教建筑。虽然不同宗教在香港都得以生存,但这些宗教建筑大多因年久失修而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为此,修复保育工作就变得更加重要,专业人士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香港筑迹第7集剧情介绍
小学建筑
位于跑马地区斜坡之上的宝觉小学,外形像一间中式庙宇,突破一般学校的建筑模式。校舍主要用石屎建成,设计上刻意保留传统寺庙的建筑特色,校园中到处可见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如:门口的石狮子,仿造的红瓦顶等小学有一条拱桥可以通往它的办学团体 - 东莲觉苑作为宗教建筑,地处跑马地的东莲觉苑,远离繁嚣。。 ,正好为信徒提供一个宁静思考的地方。建筑师和宝觉小学工作人员将细数这里的与众不同和历史变迁。
坐落于窝打老道的玛利诺修院学校是一间天主教小学,棕红色外墙洋溢校园气氛,犹如修女帽的尖形拱门突显它与修院之间的联系,独特的建筑风格更令它成为九龙塘的地标之一。校园内的麻石阶梯,塔楼等也都极具特色,斜折线形的屋顶又有什么独特的用处?校友罗庆妤,李丽娟,何傲芝将重游故地,分享当初校园生活的点滴。
位于弥敦道的前九龙英童学校,是本港现存最古老的英童学校。1991年被定为香港法定古迹,现已成为古物古迹办事处办公室。
香港筑迹第8集剧情介绍
警署
香港的建筑风格,因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而自成一家,代表权威与正义的警署建筑中,亦能找到时代变迁的痕迹。
旧中区警署与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监狱,组成了象征法律及纪律的历史建筑群。旧中区警署内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是1864年兴建的大楼,由花岗石制成的楼梯和地板见证了历史变化,而与之毗邻的域多利监狱于1841年落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份建筑受轰炸而损毁,经修复后,再作监狱之用。
油麻地警署于1893年设立,原位于上海街及众坊街交界,当时的上海街亦因此被称为“差馆街”,现时的油麻地警署已搬到广东道及众坊街交界。建筑物呈V型,采用华丽的爱德华风格,突显警队的威严。
而兴建于1899年的旧屏山警署,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也是新界现存最古老的警署建筑物。它建于小山丘上,后来更加建瞭望台,方便监察和防卫,现已成为当地的文物馆。
######香港筑迹第9集剧情介绍
唐楼及龙圃
唐楼泛指以前唐人所居住的地方,类似建筑模式在广州和东南亚地方都有出现。位于湾仔的蓝屋,是现存最有历史的唐楼之一,4层高的建筑,设有悬臂式露台,围栏和吊柱都是由熟铁造成。建筑物外墙饱历风霜,门口的旧信箱和木楼梯等,都散发出怀旧的味道。
而永利街的唐楼于1935年之后兴建,物料多选用混凝土,生活设施比较齐全。但是,现存的唐楼有很多已经面目全非,位于湾仔的和昌大押复修后,已很难看出昔日的痕迹;位于荔枝角道的雷生春,活化后会发展成中医药保健中心蓝屋居民,湾仔民间生活馆负责人,建筑师,以及摄影爱好者们,将带领大家寻找唐楼的踪影。。
位于深井的龙圃,是已故商人李耀祥的别墅,它建于四十年代尾,面积相当于半个维园,是香港仅有的大规模私人花园。龙圃融合西方建筑技术与中式建筑风格,花园内种植了多种植物,又巧妙地将自然溪流引入喷泉,并造成小瀑布,园内很多装饰更是运用创意活用旧物,形成了一个自然,环保的美丽花园。而室内则是典型五,六十年代的家居布置,富丽堂皇,亦充满生活品味。李耀祥先生的孙女回忆曾经在泳池边开党的情形,专家亦会详细解构这座二级历史建筑。
有住宅的地方,一定有街市,早期香港的传统市场大多是在街边摆卖,所以有“街市”之称。旧上环街市,旧中环街市,旧湾仔街市都已经改建,而北角春秧街街市就是港岛区仅存的露天街市之一,售卖的食物和日用品包罗万有,分布乱中有序。
香港筑迹第10集剧情介绍
公共屋村
香港的公共屋村,不如私人屋苑般安静优雅,更不及豪宅那么富丽堂皇,但年华流逝的独特韵味和浓得化不开的邻里情,却诠释了屋村特有的魅力。
苏屋村依山而建,每幢大厦都以花朵命名,如:海棠楼,荷花楼,百合楼,剑兰楼等,饶有情趣艺人林嘉华儿时曾于此居住10多年,当然有数不尽。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而苏屋村的居民和社区服务队的工作人员,亦将带大家回到他们的记忆中寻找温情。
华富村设有商场,街市,甚至还有学校和公共图书馆,方便居民。在此经营了40余载的茶餐厅和其他商户的工作人员,纷纷表达对这里的喜爱之情。华富村的单位大多有海景,且配备了本地住宅较少有的露台及单边走廊,双塔式建筑更加强通风,环境亦更优美,居民对这里也充满了情谊。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建筑与居住不但要讲求现代化,更应注重环保。正如位于油塘的油丽村,村内使用环保的悭水系统以及太阳能装置等设备,更在楼房的设计上,着重增强采光度,以此减少住户开灯的时间,达到节约电能的效果。
公共屋村内定会见到四方形尖顶建筑物 - “冬菇亭”,向居民提供廉价饮食,不过因卫生环境欠佳,2005年开始,有关管理公司决定为冬菇亭进行大翻新,以改善食物品质和环境卫生。
香港筑迹第11集剧情介绍
九龙城区
九龙寨城公园前身是九龙寨城,这里曾经是「三不管」地带,当时的面貌是什么呢?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衙前围村,是香港市区内唯一保留至今的原居民围村,它的「围」别具一格,专家将带你走进这里独特的建筑文化。而衙前围道一带,泰国菜馆林立,为什么九龙城有这么多泰国菜馆和泰国人?前启德机场亦邻近九龙城区,这里的居民每天目睹飞机的起落、耳听隆隆的轰鸣声,机场搬迁后,他们对改变有什么感想?
位于九龙塘的广播道,在全盛时期,曾有五大传媒机构在此建立办事处,包括无线电视、亚洲电视、前佳艺电视、香港电台和商业电台,被称为「五台山」。明星经常在此出没,故此吸引到大批痴心fans在此徘徊,前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梁继璋将会描述fans聚集门口的有趣场面。而九龙塘地区另一有趣的景象就是它的街名,多以英格兰的郡或小镇命名,例如:剑桥道(Cambridge Road)、罗福道(Norfolk Road)、牛津道(Oxford Road)等,据说当时有许多英国人在此聚居,用上这些街名令他们更有家的感觉。
香港筑迹第12集剧情介绍
西贡区
西贡区内树木成林,恬静优美,不但保留了早年建造的客家民居和西方天主教教堂,更有大量怀旧的文物保存至今,相当有价值。置身其中,仿佛与山水同呼吸,令人心灵平静。
盐田梓,又名盐田仔,是一个位于西贡内海的小岛,面积不到一平方里,开村先祖是一对客家陈姓夫妇,所以建筑一般都是复式结构为主的客家屋,并且通常以两、三户并列,屋内设有灶头。 19世纪,天主教的传入使整条村成为教友村,盐田梓亦是天主教早期在香港传教的地区。村内的圣若瑟堂由当地居民兴建,已有过百年历史,外形设计简约,前端为圣所,末端设有简单的神父宿舍和办公室,这个小教堂曾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优异奖。
上窑民俗文物馆位于西贡郊野公园内,原是黄姓客家人于19世纪中叶所建的客家村舍。馆内陈列各种客家农具及农村家具,更有大量照片和图片,重现当时客家村落风貌。而位于清水湾的三育书院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红色砖墙令学校富有典雅的西式风格,而且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宜人,更添西贡区的文化气息。
######香港筑迹第13集剧情介绍
薄扶林及赤柱
香港南区有不少值得细心观赏的历史古迹,甚至被外界遗忘了的古老村落仍默默散发着生命力。
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薄扶林村中,除了因应城市发展而改建的村屋外,还保留着几间古朴的平房,专家将带大家从建筑的布局寻找过去的时光。而黄竹坑新围是香港最早期的原始村落,见证着鲜为人知的历史。
建于1859年的旧赤柱警署,是本港现存最古老的警署建筑,现已用作超级市场。而位于赤柱湾东侧的「八间屋」,一排八间红砖小屋连成一体,背后隐藏了什么故事?原本坐落于金钟花园道的美利楼,是香港为数不多的古欧陆维多利亚式建筑物,当年是如何原封不动地被搬至赤柱海旁?
圣士提反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校园内多处建筑被古物古迹办评定为一至三级历史建筑,这也启发了学校建造香港首个在校园内的文物径。圣士提反书院文物径共有9个文物点,2008年开始,由本校学生提供免费导赏服务,带领大众游览校内古迹。另外,活跃于各大媒体的莫树锦医生亦是圣士提反的校友,他对母校有着怎样的回忆呢?
香港筑迹第14集剧情介绍
军事建筑
令世人难以忘却的二次大战,在香港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今集中,将与大家一起追忆本地的军事建筑遗迹。
1923年开始兴建的城门水塘位于荃湾区内,由于工程浩大,它历时10几年才正式竣工。除此之外,水塘亦是香港保卫战的遗迹之一,专家叶榕将会带大家参观当年的战壕、地道等军事建筑。
香港海防博物馆位于港岛筲箕湾,前身是具百年历史的旧鲤鱼门炮台,亦是1941年香港保卫战的一个重要战场,遗留下大量历史足迹,战后,炮台被英军用作训练基地,现已改建为展示香港600年海防历史的海防博物馆。而曾作为军营的鲤鱼门度假村,是仿二十世纪初欧洲式建筑物,极具特色。
黄泥涌峡径除了是远足热点,沿途的多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更令人无限追思,弹药库、炮台、机枪堡等,都诉说着黄泥涌峡在战事中的血与泪。
香港筑迹第15集剧情介绍
医院
香港的医院建筑风格多样,中西合壁的医学博物馆、维多利亚风格的赞育医院、新乔治亚风格的明德医院,还有东华医院、广华医院和东华东院,各展风姿。
医院见证了人的生、老、病、死,意义非凡,一般人认为医院的一砖一墙看尽世事、冰冷无情,其实医院的存在,不但体现医学对人类的关怀,背后更有充满人情人性的温暖故事,而医院建筑亦可以跳脱冰冷,展现中西不同的建筑风格。
为医治及预防19世纪末肆虐香港30年的鼠疫,当时港督卜公决定在太平山区兴建一所细菌学检验所,正是现在的医学博物馆。楼高两层的红砖建筑依山而建,包括主楼、职员宿舍和实验室动物楼,风格实而不华,中西合壁,而动物楼已变成卜公花园。
1922年,本港第一所华人产科医院赞育医院成立。医院大楼的建筑材料以麻石及红砖为主,楼内的回旋楼梯令人过目不忘。而楼高两层的职员宿舍则采用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露台还以圆柱做装饰。而比赞育医院历史更为久远的明德医院,由移民到香港的外国慈善家创立,石工外墙和拱形设计有别于维多利亚式建筑,展现新乔治亚风格。
还会见到东华医院、广华医院和东华东院的不同风貌,广华医院的医院大堂更已成为文物馆。
香港筑迹第16集剧情介绍
大澳
大澳,一个古老渔村,建于河涌之上的棚屋,看似简单,其实内藏乾坤!杨侯古庙、关帝古庙,历史悠久的古刹,亦为大澳添上一分与繁华都市不一样的气息。被纳入活化计划的旧大澳警署和年久失修的昔日方便所,是怎样的面貌?
大澳位于大屿山西北面,据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已有人在此定居,并主要以渔业、盐业及务农为生。大澳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大澳涌两边的棚屋。棚屋主要由木建成,而木材通常选用杉木、坤甸木和红木等,容易散发水份,且比较稳固。五、六十年代的棚屋多为尖顶,而七、八十年代就多为平顶,棚屋内厅、房、厨房、厕所等,一应俱全。
位于宝珠潭的杨侯古庙,据说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是大澳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屋脊雕塑深含忠孝仁义之大学问。关帝古庙的屋脊装饰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大澳没有医疗诊所,患上重病或者传染性高的病人,就会被安排到「方便所」,方便所分为男、女两间,是砖墙瓦顶的传统中式建筑。方便所内部布局简单,但非常重视空气流通。而位于小山丘上的旧大澳警署,早前被纳入活化计划,将变身为文物酒店。
######香港筑迹第17集剧情介绍
石鼓洲及长洲
离岛的渔村风貌,吸引不少游人,长洲的学校、医院、戏院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韵味。不对外开放的石鼓洲,也有多座充满创意和纪念意义的建筑。
石鼓洲康复院于1963年成立,中式瓦顶配合西式拱门,院内又摆放了多个中国传统人物雕塑,看似格格不入,反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岛上亦有不少纪念性建筑,例如:纪念清朝禁毒功臣林则徐的纪念馆及铜像、纪念戴安娜王妃曾两度探望石鼓洲而建的戴妃楼及纪念碑等。
昔日的石鼓洲,可谓长洲的后花园,而长洲本身当然亦有很多古迹值得游人细味。长洲岛上唯一的戏院-长洲戏院,已有约70年历史,两层楼高的中式建筑,不但古朴简约,更承载着岛上居民的美好回忆。以前,居民多以出海捕鱼为生,所以岛上亦有多间庙宇,祈求平安。长洲官立中学前身是1908年创立的长洲中英文学校,建筑融合了数种风格,但又自成一家,校舍内部古色古香,让学生得以静心求学。
香港筑迹第18集剧情介绍
大埔
大埔区位于新界中部,百年前,这里曾是邻近村落的贸易枢纽,殖民地时代更是新界区的政治中心,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亦在此得到延续。
旧大埔警署建筑群中,最早期的就是建于1899年的警署主楼,以殖民地风格为主,设有外廊、红砖墙、烟囱等,但同时亦采用中式金字屋顶设计,配上山墙、灰塑等装饰,是极具历史价值的百年建筑。另一典型的殖民地建筑,就是建于1907年的大埔理民府。建筑物宏伟庄严,红砖外墙令人过目不忘,建筑装饰比旧大埔警署更加丰富,但绝不花哨。
前政务司官邸虽然也是殖民时代建筑,但感觉与警署、理民府非常不同,它的建筑和布局有何独道之处?全港唯一供奉樊仙的樊仙宫有什么独特而珍贵的建筑装饰?
香港筑迹第19集剧情介绍
马湾及荃湾
马湾位于香港地图正中央,充满渔乡风情的村落,是石屎森林外的一块清新之地。荃湾老围村内的「排屋」、香海慈航、公立学校等建筑,叫人过目难忘。
马湾大街村,景色优美,村民纯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乡,村内的多座石刻与这里朴实的风格相得益彰。有近百年历史的芳园书室是一座中式设计的平房,设有露台,现已成为收藏马湾历史和文物的古迹馆。
而客家村落老围村,是现时荃湾最古老的围村,村内的房屋为防御海盗,以行列的形式建造,称为「排屋」,排屋内部的布局亦非常实用和巧妙。创建于1960年的香海慈航,外型一如渔船,所以又被称为「船庙」,庙内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外,还供奉关公等。
坐落于中环半山的「主教山」,因多座宗教建筑聚集而得名,包括神学院、圣保罗堂等,这些富历史价值的珍贵建筑,经过复修工程后,会变成什么模样?
香港筑迹第20集剧情介绍(大结局)
中文大学及虎豹别墅
香港中文大学是建造于六十年代的书院建筑,外貌简朴实用;而等待活化的虎豹别墅,是本地硕果仅存的中式庭园建筑,昔日富豪又如何布置自己的家?
位于沙田的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香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位于山脚位置的崇基书院,主要由矮小的砖石建筑组成,树木茂盛,人工和天然配合得天衣无缝。这里的建筑多为现代主义风格,书院中还有一座小教堂,崇基与宗教之间有什么联系?而创立于1956年的联合书院中,建筑物不多,但是外形朴实、风格一致,配合大量绿化,令人感到舒服放松。给中大旧生带来最多回忆的宿舍和举行毕业礼的「百万大道」又各有什么特色?
虎豹别墅曾是胡文虎及胡文豹兄弟拥有的私人大宅,其中包括一幢四层高的建筑物,和一个大约1290平方米的私人花园。花园中既有中式园林,也有法式水池,别墅中也有很多融合中西风格的建筑和装饰,例如:红砖墙身和中式飞檐,英式楼梯和中式凉亭等等。这座历史建筑未来将会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