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治疗方法

2017-02-18

睡眠障碍系指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那么,有什么治疗方法吗?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睡眠障碍治疗方法,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睡眠障碍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主要的“睡眠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前区,即视交叉上核,该区病变除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外,还可导致体温及进食活动的改变。

二、发病机制

医学上对睡眠的探讨,始于寻找“睡眠中枢”,位于下丘脑或第三脑室侧壁的病变能够产生持久的昏睡,但非生理性睡眠,亦不能解释醒-睡周期。当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相当广泛,至少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

牵涉的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腺苷、γ-氨基丁酸、5-羟色胺,以及神经肽类如S因子、δ睡眠导致肽(DSIP)等。

例如,视交叉上核及其相关联的视网膜-下丘脑束,具有自身节律性活动功能,在动物中为醒-睡周期的起步点,在人类可能为复杂的起步机构的一部分。又如缝际核含有5-羟色胺能神经元,破坏脑桥的缝际核可以抑制REM的发生,同时破坏中脑的缝际核则SWS消失;蓝斑和蓝斑下区含有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在觉醒和REM中放电频率增加,而SWS中则减少。破坏蓝斑和蓝斑下区也可使REM消失。神经肽中S因子和DSIP已可浓缩成药剂,注射后能产生SWS。

睡眠障碍治疗方法:

一、治疗

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应施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睡眠呼吸暂停多见于肥胖、高血压和任何原因造成的上呼吸道狭窄的患者。美国的临床学家认为,对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的最有效治疗是气管造口术。治疗失眠症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安眠药。

值得注意的是,安眠类药物中有的易成瘾,有的与酒同服时有危险。长期应用会产生耐药性,需较大剂量才能入睡。此外,长期应用安眠药本身能产生睡眠障碍。故失眠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做到尽可能地合理应用安眠药物。

二、预后

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实验发现,持续性剥夺睡眠的动物数周后将会死亡,而不管其饲养状态如何。尽管人类被剥夺睡眠后是否死亡还不清楚,但出现一些与失眠不同的症状已被公认。

当人被剥夺睡眠60~200h时,将导致睡眠增加、疲劳、易激惹、精力难于集中,熟练的运动功能丧失,自我照顾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工作能力衰竭;睡眠被继续剥夺时,将出现频繁的短促睡眠(microsleep),各种错误不断出现,最终会出现定向力障碍、错幻觉、妄想以及意识障碍。

神经系统体征包括短暂的眼球震颤、眼球快速运动障碍、手部震颤、眼睑下垂、面部无表情、言语迟钝、错语。EEG显示α活动下降,闭眼时α波不再出现,癫痫阈值下降,或癫痫发作。血液中17-OH和儿茶酚胺浓度增加。部分人在持续睡眠剥夺后可出现精神障碍。但不全睡眠剥夺则表现不同,如某些被持续性阻断REM睡眠的个体可表现为与REM-睡眠剥夺的动物相似的活动增多、情感旺盛、性功能增加等。其机制尚不明了。

应用安眠药治疗失眠症通常有效,但睡眠障碍可以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状,故其预后各不相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