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春节有哪些旧俗
对于胶东过年习俗,大多人的印象是蒸馒头、包饺子过年,其实胶东过年习俗多样,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胶东地区春节习俗菜,欢迎大家阅读。
河北保定春节的旧俗:
赶集是过年的前奏。那时候,临近春节家长们总会商量着,一趟趟奔赴集市去采购,为家里更新扫帚、门帘等用旧的物什,但主要还是买回瓜子、花生、糖、肉、菜等美味的食物。大多数妈妈这时候最纠结的就是给孩子添新衣了,尤其经济拮据的家庭,多半会选择扯回几尺布,托付有裁缝手艺的亲友,帮忙缝制,给期盼一年的孩子带来些惊喜,在衣食尚不丰富的年代,过年时没件新衣服,对大人孩子都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小年一过,为过年而展开的美食筹备算是正式开始。蒸年糕、蒸馒头,很多主食都是提前准备,那时候冰箱还是个神话,北方寒冷的天气能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做好主食——过年时大人们就可以不必太操劳。
三四十年前,各家也没有高压锅、电饭锅这些烹饪利器,炖肉、做鱼也都是提前进行,各家安排的具体时间不一。常常是谁家屋檐下飘出阵阵浓香,就有邻居走过时大声问一句:开始炖肉了?主妇就满脸笑着大声应一句。家里顽皮的孩子像只小猫围着锅台团团转,被新年的氛围感染得心情也好起来的妈妈们,经常是嘴里呵斥着,却揭开锅盖,先用筷子夹出两块,给家里的孩子先解解馋。
说回到吃,和大多数北方城乡一样,几十年前保定孩子眼中的美食节是从小年就唱响序曲的。多数人家知道“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的传统,虽然在很多家庭中并不能感受到送“灶神”的仪式,但家庭主妇们大多自这一天开始会买来糖瓜和其他一点零食,吸引的小孩子们眼神巴巴地望着那些原本该被灶神享受的糖瓜,很有点垂涎三尺的滑稽和可爱。
我国北方一直讲究“回家赶上吃三十晚上的饺子”就算到家过了年。所以老保定人对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这两顿饭相当重视,而且在过去,多数家庭这两顿饭都是在家吃饺子。一家人围坐桌前,老少齐下手共同包饺子,然后等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男性长辈们有时还会喝上一点小酒,其乐融融地交流一年来的经历感受,那种场景与氛围,和今天动辄酒店吃饭甚至年轻人唱歌狂欢的过年形式相比,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按照老规矩,大年初一的这顿饺子是新年里全家人的第一顿饭,尤其强调“团圆”之意,这顿饺子因为“招财进宝、福不外流”的特别寓意,在过去风俗保守的年代,不仅排斥外人,甚至连已嫁出去的闺女也不能回娘家来吃,今天看来这该算是陋习了。
三十和初一过去,鞭炮声还在此起彼伏,春节期间吃的主题到此远未终止。整个正月里,亲戚家的互相走动,村里乡里的舞狮会、高跷会,孩子们的眼睛总会发现那些好玩和好吃的目标。虽然北方各地吃食很大程度上相类似,但保定冰糖葫芦、糖人面人和烤红薯的美味,就不是其他地方的人们都能享受到的了。至于定兴的玉米面薄饼、安新的芒子、鸡头、老菱角等各县美食特色,已不是本文短短篇幅所能容纳了。
河北各地的风俗人情:
深州武强安平“放灯” 衡水北部的深州、武强、安平三县,元宵节都有“放灯”的习俗, 在深州,正月十五俗称“小年”。旧时,这一天各家各户要张灯结彩, 中午吃馒头、肉菜,放鞭炮。人们互相宴饮,夜不为禁。这天晚上, 人们用黄米面做成灯盏,用麦莛作灯捻,蘸食用油点着,散放在屋内 屋外的角角落落有人把灯在自己或其他亲属的头顶、四肢放一放,据 说可以消灾祈福,这叫“散灯”或“祭灯”,也叫“十五的神灯 正月十六,人们步行到寺庙上香或游玩,叫“散百病妇女在这一 天回娘家,中午一般吃饺子晚上用锯末、香头做成灯放在屋旁、路边、 水坑边,叫“放灯”,也有“十六的鬼灯”之说 安平民间,正月十五又名“灯节”,也叫“过十五”或“过小年 中午吃肉菜,晚上挂红灯笼,放鞭炮
邯郸丛中花会
丛中是邯郸的一个镇,早在明太祖年间,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四至二月十 六这里就开始举行民间花会表演。花会表演分为四组,共有 20多种表演 形式,如造型艺术、武术、杂耍等,内容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老 故事或历史故事为主。届时在大街小巷都可欣赏到精彩的演出,人们往 来穿梭,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邯郸正月初五送穷灰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这五天叫过大年在这五天中,家家每天都烧香、 上供、敬奉天神,求得一年的太平、丰收初五这天,又是预卜小丰收的 日子。 初五晚上,大年已过完了,预卜小丰收的一天也过去了为了迎接这一年 的丰收和富裕,在初五的夜里家家要送穷灰:就是把灶里的做饭草木灰 和炕洞中取暖的草木灰打扫出来,把屋子、院子打扫干净将这些土灰装 进一个筐里,送到村边儿一个十字路口,堆在路上然后点上香,插在这 上堆土灰上,送穷灰的人跪下磕头,口中念道:“穷灰穷灰你快走,俺 家金银满屋流”念罢站起,在穷灰堆上点几个大炮打仗,把穷灰崩得四 散飞溅,表示穷灰再不受欢迎了送穷灰的人点了炮就往回走,把盛灰的 筐子扔在街上,这天不往家里带;进家就把街门闩上,怕穷灰再跟了固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