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的短文章_老同学聚会文章
不知什么因素,一种时尚正在快速地扩张,那就是同学聚会。你经历过同学聚会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同学聚会的短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同学聚会的短文章篇1:同学,至少还有你
原因,一种时尚正在快速地扩张,那就是同学聚会。
十来岁的儿子与同伴们已常有聚会;母亲,七十多岁了,一回老家,最盼的也是老同学聚会。而我昨天晚上刚刚和高中同学喝完酒,今天上午十点,小学同学已经在家门口守候;中午喝之前,还要趁清醒提醒自己:晚上还有初中同学的聚会,万万不可被酒冲昏了头脑。可酒杯一端,誓言烟消云散。
一个班级,是否可以常常聚会,一来要看上学时期班级的气氛和友情的密切程度;二来要有几个热心张罗的人,用他们的辛苦与热情感染那些半推半就、欲走还留的同学;第三,还需要组织者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聚会的理由。
比如我的高中班级,十年一大聚,五年一中聚,有同学从外地回了老家就是一小聚。而在北京的中学同学,在日常聚会之外,还开创了每年9月1日必聚的传统,因为“开学了”。
有一次在飞机上,看到杂志上一篇对导演康洪雷的访问。他和我一样,也是内蒙古人,每年,他都会回草原,和同学们在一起,不说《士兵突击》,也不说《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就说过去,就是大口大口地喝酒。
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没办法,感同身受。
我的大学同学不在草原,聚会不用拼喝酒,但也不少喝。我的一位天津同学如马三立般留下一个经典感慨:“每次咱们班聚会,我都只记得前半截,后半截都是下次聚会时同学们讲给我听的。因为每次后半截,我都喝得不记事了。”其实,好多人恐怕都和他一样。
大学入学二十年,我们组织聚会,起名“至少还有你”,用意十分明显,不管世事怎样无常,不管路途顺还是不顺,不管眼泪多于笑容又或者相反,值得欣慰的是:至少还有你。
在聚会的开场,我们几十个中年男女,重新聚在校园内原来的教室里,老师们也被请了回来。
一开始,就是老照片播放,二十年的岁月,不要说有时认不出别人,就连自己都难以辨认,在一片“这是谁”“这是我吗”的七嘴八舌中,慢慢地,大家开始“老泪长流”。
这时,看着有人带来的孩子依然快乐地在课桌间游戏,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错觉:这是过去,还是现在?二十年时光真的消失了吗?
聚会时,同学们常说的是“没变没变”,大家互相陪着慢慢变老,自然觉得彼此没变。
但隔一会儿走进校园,看着校园里年轻的师弟师妹,正和自己当初上学时的年龄一样,大家才哑然失笑,“没变没变”,纯属自欺欺人。并且岁数越大越是如此,这情形甚至让你产生幻想:人世间,为什么不能一直上学到永远?
对于我们,同学聚会已经像一个信仰,而且有趣的是,分开之后,反而似乎比在大学校园里还亲,还互相牵挂。
聚会多了,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岁月的催化下,我们的友情已经变成亲情,每一次聚会,都使得亲情的成分进一步发酵。
也因同学在那里,聚会在那里,平日里的一些日子才不那么难耐,起码我们都知道,不必担心岁月匆匆,过去的一切都会模糊,没关系,想不起来的,同学会替我们记住。当然,更重要的是,哪怕未来不再让人期待,至少我们还共同拥有一个温暖的过去。
同学聚会的短文章篇2:同学聚会
前几天是初中同学聚会,说起来这里有很多人都是毕业以后就没有再联系了,5.6年之久,对于这样的聚会我很矛盾,也许是因为很多年没见,又或者觉得现在相对别人而言不够优秀。聚会的开始,果然同我所想的一样,几年不见的同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的普遍的漂亮,男的则更成熟稳重了,完全没了当年的幼气,不过不管大家在面貌上如何改变,当年属于自己的特殊轮廓还是没有改变,所以仔细端详还是认的清楚,接着大家就相互的告解着自己的目前状况,比如“你现在念的是某某学校”,或“你的工作是什么呀”诸如此类的,显然没有太多悬念,比例刚好是1:1,工作的一半,还在念书的一半。我便属于工作当中的一份子,高中之后继续的脚步便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聚会结束后,我和这么一位同学聊起了天,他是当天的摄影师,就是负责我们的聚会纪念照,他拿起照相机娴熟的姿势真像一名专业的摄影师,当时我最要好的同学就告诉我他现在是学校的记者,我说:“记者不错,他似乎是那块料,有感觉”。我甚至大胆的猜想,他手中的相机是他的至爱。说实话,当年我与这位同学的交情并没有到堪称“朋友”的地步,看着他们变化的脸庞我的思绪顿时飘到了当初,想起他们的行为,或清晰,或模糊。这位同学,后来我就简称他为“十元”,他名字的谐音,习惯了帮别人取外号的时候总是会先想到他名字的谐音,就像别人叫我“眼睛”一样,没什么概念,就一个简单的称呼,不过这样比原有的名字来的更亲切,“十元”当初并不是跟我一个班,只是通过好朋友认识,他身子较其他同学更矮小,理着平头,微笑时小眼睛总是迷成一条缝,然后露着那两颗标志性的虎牙,笑容不是很夸张,但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很真实,发至内心的笑,加上虎牙的特效,让人感觉窝心。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一手好字,初中的时候最羡慕别人写的一手好字,钢笔的,毛笔的,看见那些笔姿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柔中带巧,然后便是一排齐刷刷的整齐文字,内心崇拜的,激动的,嫉妒的似乎幻想着一夜之间我也能成为那样的人,由于受到这般深刻的影响,也曾投入七分钟的热度,造就三分钟的成果,最终我的字还是属于半成品,在他们的境界边缘毫无头绪的徘徊,跟他们的热衷,兴趣始终不能混为一谈。有些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才气,我把它称作“特有的徽章”,他就是这样的人,长相不是很出众,但是看见他我总是忍不住的想起“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这类形容的词语, “十元”学习在我的印象中挺优秀的,不过结果还是满意外,他并没有考进很理想的学校,当初好多老师看好的,我也看好的同学都在高考中失利了,反而一些走着不平调子的同学如今崭露头角,光彩锋芒。如今的“十元”已在外省就读,瘦小的身子长成男生该有的海拔,他戴着一副厚重的眼镜,让他原有的书卷味更加的浓厚,面貌变化不是很大,打招呼时,还是那两颗熟悉的虎牙,经过学校的磨练让他的为人更加的老练,稳重。而这一刻我想到的只有他拿相机时候的认真最让我感到真实。
小如是个黝黑的女孩子,黝黑形容女孩子并不礼貌,不过在她身上特有的活力掩盖了这个缺点,她还是我的小学同学,当时我们的交情还算不错,时过境迁,经过岁月的洗礼,少联系的我们早已脱离“过家家”的友谊,在小学的时候她还是学校的文娱份子,我对她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当初她唱“只要妈妈露笑脸”时候淳朴的表情,今非昔比,已在社会闯荡多年的她,已经完全没有农村姑娘的气息,穿着时尚,谈吐大方,唯独没有改变那黝黑的皮肤,在这个物欲从横的世界,时间,环境能彻底的改变一个人,或坚强,或落魄,这早已是公开的事实。
一阵你我他的相互寒暄之后,便是同学聚餐,地点就在离学校不远的小酒楼,包厢有三个圆桌,一个圆桌大约能坐10个人,三个桌子刚好坐满,这下才意识到,其实人还是来了满多,好几年了,大家还是满重视这样难得的聚餐,就位后,零零散散的三五一小组继续未完成的话题,利用空挡我轻微的斜视了临桌,刚好是一大桌的男生,诧异,我脑子的反应跟不上眼下所发生的事情,几个男生你一杯,我一杯的豪饮着,手上的香烟时不时的旋转着,其中一个叫 “蚊子”的人,看着他熟练的抽烟动作,享受的吐着烟圈,就那一刻,我情不自禁的停顿了所有的思想,是怎样的经历,真的很难和当年的他联想在一起,白净,勤学好问,偶尔的小骄傲,如今面目全非,黑皮肤,抽烟搭配着啤酒的时候显的很落魄,听说现在在念警察,无论是警察还是当年的白净少年,看见现在的他,哪一个我都不能把他们联想在一起,虽然这样的行为极度普遍,不过心里还是多多少少的有些遗憾,时间这个东西造就梦幻,改变事物,原来以前从来都没有认真的观察过时间,用多了,看多了,它就只是一个词,背后往往容易忽略,很多人都说我没怎么改变,其实只有自己知道那些过往,让我变得更坚强,如同我看见他们改变的也许只是形,本质的东西因为时间,因为环境被藏在心里的某个地方,就算你怎么假惺惺的对待这个世界,在那个角落永远最真。
我接受了这个现象,习惯了周围不论真假的问候,纯真的年代只属于当初,一板一眼的真实,这顿饭的感触很多,无论多经常的同学聚会也换不回当年的亲密,聚会只是一个形势,大家都在改变,变得圆滑,变得现实,后来明白,有些简单的东西在现在看来是奢侈的,有些东西你只能收藏在心里,这样不管事物怎么改变,留在脑子里最原始的美丽记忆永远都无法改变。
同学聚会的短文章篇3:同学聚会
年前,毕业十多年的几个同学第一次聚会。
那天上午天比较阴,带着零星雨丝,我和妻女驾着车朝着大概的聚会方向前往,快到时却因在众多的农家乐里找不到具体位置,只好电话询问同学,费了半天劲才找到同学们说的地方。
沿着小径,穿过廊桥,在一片梅花盛开的茅舍前见到我的同学。
简短的介绍后,妻与同学的妻子们在房间里开始修建长城,孩子们也成群结队玩耍去了,我与同学叫服务员端一个小圆桌、几把椅子放在宽敞的草地上,大家围坐一起,几杯热茶,几包瓜果,开始聊起家常。
我们同学中除我其他的都在大学或是研究所里继续从事着各自的专业,全部评了教授或者研究员,其中还有3个曾经留学国外。一对同学的儿子是在美国出生的,我打趣他“父母是中国人,儿子是美国人,有汉奸的嫌疑”,那同学马上说我有职业习惯,看谁都是敌特,我们哈哈一笑,其实大家都心里明白;我们又说起另外一同学原来恋爱时,为了陪女友滑旱冰,自己摔了个螺旋型粉碎小腿骨折的故事,那同学说他那一摔能把老婆摔到手值得,我们批判他万一摔断了腿女友也跑了,那不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他讪然一笑;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同学讲起他在日本的经历,说日本的科学不是想象的那样发达(我们指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他的导师的科学思维很奇怪,明明是走不通的路却经常钻牛角尖,幸亏他自己灵机一动,把研究的方法变换才保证了最后的通过博士答辩,但日本的实验条件不错,在日本的大学里他觉得日本人瞧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人偷奸耍滑,他也瞧不起日本人,觉得日本人是死脑筋,大家就在相互的蔑视中和平共处,我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以后中国打日本,一定要派他去日本;我谈到了我的工作,也说到了我的几个科研课题,其中一个因为资料很不充分,我请所有的同学们帮忙。
中午大家十多人一桌吃饭,虽然很是拥挤,却很热闹。
下午太阳出来了,晒得人懒洋洋的,我们还是在外面的草地上开始我们上学时共同爱好的双扣,以前打牌的默契感有点生疏,我与那留学日本的同学配对,一直处于下风,好不容易追上,却很快因为我们的失误又落后一大截,好在现在大家的心态都平和,不象原来那样唧唧喳喳埋怨不停(好象学生时代都是那样因为一张牌而闹个不休的)。
我的女儿在同学的孩子们里算是大的,她带着那些弟弟妹妹(还有个外籍弟弟)一起在梅树下或者土坑里玩耍,他们或跪在地上,或在土坑里打滚,搞得每个孩子象个泥娃娃,别看他们能折腾,有几个与他们差不多大小的乡下的孩子在旁边放鞭炮,他们就吓得哇哇乱叫。
夕阳西下,吃过晚饭,收拾一下,道别后各自驾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