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音乐教育的论文
音乐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教学及其活动是进行音乐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述音乐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述音乐教育的论文篇一
《音乐教育应挖掘音乐文化内涵》
摘 要: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被限制为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技巧的技术性学习。这无论对音乐的专业教育还是普及教育都是一种严重的弊病。随着人们对音乐本质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只从音乐的本体认识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音乐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产生音乐的土壤——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 内涵
在我国历史上,“文化”含义的延伸与扩展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自古以来,“文化”都是指受过教育或有教养。《新华词典》对使用频率极高的“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化等。”而对“音乐”一词的解释是:“艺术的一种,它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音乐文化这一概念大体可以从广义和狭义分:广义的音乐文化指的是人类后天获得的,与一切音乐活动相关联,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事物,狭义的音乐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音乐观念和音乐活动行为,一般指广义音乐文化中的精神层面。因此,在研究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时,一般就后者而言。我国的音乐文化是各族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周代,就有相当完备的宫廷音乐教育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成就,从钟子期遇见弹古琴的伯牙而流传下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好传说中可见一斑。许多音乐教育家都阐述了应从“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观点,如罗艺峰在《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导读一文中说:“我们要真正全面的认识音乐,建立音乐的知识系统,就必须关涉到这些方面(指音乐与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的联系。否则就是片面的、肤浅的。”刘承先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说“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这些建立在形式和技术上的学科便成为悬浮在半空的、无根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所形成的解释自然是不彻底、不到位,或不具本质性的。”以上两个人的观点都说明了音乐与文化的密切关系。音乐的人文属性就表现在音乐的音响是物理的、感受是心理的、理解是文化的、作用是社会的。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被限制为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技巧的技术性学习。这无论对音乐的专业教育还是普及教育都是一种严重的弊病。在专业教育中,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技艺型人才,很难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在普及教育中,只能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很难得到对音乐深层的鉴赏与美感体验。随着对音乐本质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只从音乐的本体认识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音乐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产生音乐的土壤——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的功能是文化赋予的。鲁迅说:“同样是火药,他在中国发明之后主要是用于娱乐性的活动,如烟花、爆竹等,而传到欧洲则主要被用于工业和军事;指南针在中国主要被用于寻找风水,而在欧洲则用于航海探险。”这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之中其功能会不同,这种现象对音乐同样适用,就是说,一种艺术的特定功能实际上不是由他的形式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他所属文化的结构和模式决定的。如以中西两种文化中的艺术为例,我们发现总体而言,西方艺术的功能张力是侧重于社会纪念性的、娱人性的,而中国艺术则侧重于个人、家庭纪念性的、自娱性的。中国音乐因其重自娱自乐、不受别人牵制,故特别重视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感性如何,不会过于重视技巧,也不需要复杂的技巧,更注重在音乐中表达对文化、生命、宇宙的体验和感悟,以及所表现出的人情味。而西方人则将系统地训练技巧视之为艺术生命。因此,中西音乐的这种差别只能从自身“自娱”和“他娱”的功能张力解释。(2)音乐的形式是由文化塑造的。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的差别不是由艺术本身而是由产生它的文化造就的。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不同的宇宙模式、思维方法、价值取向等会直接造成艺术形式的不同。如目前学术界一致认同中西音乐的差别最主要的是和声的有无。西方音乐依靠高度发达的和声技巧形成纵横交错绵密厚实的织体,而中国音乐则放弃和声取横向的时间延伸所形成的单线条旋律为其基本表现手段。中国音乐的最高意趣不是音响的浑厚结实,而是旋律走动时所作的起伏、虚实、强弱等方面变化产生的韵律感,向文化的深处溯源就是中国的文化是时间型的、西方文化是空间型的。(3)音乐的美感是文化激活的。文化阐释能够激活美感,不仅是因为文化本身具有美,更重要的是这种阐释能够改变人的认知内容、感觉结构和评价态度,开掘人的感受深度和直接性,使人的心灵与艺术形式产生共鸣。
刘承华在讲到中国音乐与其文化的联系时说:“一种艺术的独特的美植根于产生它的文化之中,文化是一个活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生发力的根,艺术只是她所孕育的一朵艳丽的花。”音乐最本源的动力正是文化和生命。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地扎根于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能创造出对别人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作出物化表现的。可以这样说,生命是音乐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音乐的存在方式,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生命的张力结构和文化的运作方式。所以,要使音乐的形式充分展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才有可能。音乐是综合的声音文化,不能把音乐只看作是声音的结构。文化是产生音乐的土壤,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和载体。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所有的音乐都来自于文化,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一部音乐史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又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把音乐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中学习的观点,遵循了音乐文化的本质。传统的音乐教育把音乐与文化相割离,把音乐作为一种纯技术学习,这样就失去了音乐的根源。作曲家无不是从丰富的文化中获取灵感、汲取精华,以创作出有生命力的音乐作品的。如谭盾应邀为波士顿交响乐团和大提琴家马友友创作的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地图》,可以说,是以古典大协奏曲的形式,以湘西民间音乐为素材,以现代大型多媒体为手段创作出来的全新音乐巨作。谭盾在《地图》中的交响思维、浓郁的民族文化印记反映了他的音乐创新思想,他在音乐创作上具有宽厚的包容性并展示了其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的音乐创作态度。作曲家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展示中国独特的民俗民风——对中国民俗、宗教和神秘的感知。作为湖南人的谭盾说:“我不知道是楚文化找我呢,还是我找楚文化。”古老的神话也许早已在孩提时代的谭盾心中就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得他不由自主地“寻根”,渴望能将西方和东方的理念在自己的音乐里得到融合。他一再提到他是“本着传承文化的理念”在创作,并坚定地表示《地图》的创作代表了一种思考,选择了管弦乐队的形式也是希望管弦乐队这种形式可以帮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为管弦乐队具有世界性。这样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音乐重叠在一起的创作理念,大大拓宽了音乐创作的想象空间,也能使中国文化以较快的速度传播到很大的范围。
音乐教育要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息息相连。没有音乐文化就没有音乐教育,离开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就失去其意义,抛弃音乐教育,音乐文化是难以传承与发展的。音乐文化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一定表现形式,而音乐教育作为一定的音乐文化形式则反作用于音乐文化,使音乐教育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我们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音乐文化发展的中心作用,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自身价值,使民族音乐文化展现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谭盾.《地图》的音乐人类学解读.
[2]石峥嵘.中国音乐[J],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