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黄疸产生的原因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因人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幼儿黄疸的原因: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由于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70~90 d)、破坏快,同时肝细胞摄取、结合、转化和排出胆红素功能不足,因此多数健康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可有轻度暂时性高胆红素血症,称为生理性黄疸。其血清总胆红素>34 μmol/L,但≤221 μmol/L(早产儿≤257 μmol/L),无贫血。临床特点是在出生后2~4 d巩膜、皮肤有轻度黄染,5~7 d达高峰,10~14 d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1个月开始消退。婴儿一般情况好,食欲、大小便均正常。
处理方法:不需特殊处理。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见于纯母乳喂养儿。早发型发生在出生后3~4 d,黄疸重;迟发型发生在生后7~14 d,黄疸轻。停止喂母乳后,胆红素下降>50%,再喂母乳后黄疸又出现,但程度轻微,以后逐渐消退,预后良好。
处理方法:治疗只需停喂母乳2~3 d。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红细胞破坏过多、过快,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增高。常见的疾病:①母子血型不合(我国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见);②红细胞酶缺陷(如G-6-PD缺陷等);③红细胞结构缺陷(如球形细胞性贫血),其临床特点因病而异。常见的ABO血型不合,在出生后1~2 d即有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221 μmol/L),严重者有显著贫血和网织红细胞增多、大便发黄、尿为深黄色等表现。
处理方法:对黄疸严重者(总胆红素:足月儿>204 μmol/L,早产儿>170 μmol/L)可采用蓝光照射,对少数严重ABO血型不合,如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 μmol/L,血红蛋白<120 g/L,伴水肿、肝大、脾大、心衰者,应立即行换血输血治疗。
阻塞性黄疸
主要见于先天性肝内肝管或肝外胆道闭锁,其临床特点是生后2~3 d,胎便排完后,大便为白陶土色,直至1~1.5个月后。黄疸严重时,大便表面或其浅层为浅黄色。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肝脏肿大,并呈进行性加重,且质地变韧,最后发硬。血常规检查无贫血,早期血液直接胆红素进行性增高,1~2个月后,由于肝功能损害,间接胆红素也升高。
处理方法:经胆道造影明确为胆道闭锁后,及早手术治疗。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由于在新生儿期发病,婴儿期症状明显,因此也称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不明,可能与各种感染和先天性代谢异常有关。在黄疸时期主要症状、黄疸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及轻重程度上,差别很大。多数患儿肝脾肿大,血清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都增高,伴肝功损害。
处理方法:应针对其可能病因进行保肝治疗(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维生素C、辅酶A、二磷酸果糖、门冬氨酸钾镁等)。退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治疗药物有利胆素、尼可刹米、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中药四川大金钱草(30~60 g)用水200 mL煎至50~100 mL,分2次服,此药有促进胆汁分泌、松弛胆管括约肌的作用。
黄疸的症状:
(1)黄疸伴腹痛;病毒性肝炎可有肝区隐痛或胀痛}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区持续胀痛;胆石症患者往往先有腹痛继而出现黄疽;胆道蛔虫病常有急性上腹绞痛、胀痛,多发生胆总管炎或蛔虫堵塞后出现黄疸;溶血性黄疸特别是溶血危象时可出现上腹及背部酸痛;胰头癌常有腰背酸痛,以夜间为著;肝癌、肝脓肿可出现剧烈的肝区疼痛,肝癌引起的肝破裂可引起全腹剧烈疼痛。
(2)黄疽伴其他消化道症状:急性肝炎在黄疸发生前常有食欲减低、上腹饱胀、急性胆道疼痛、急性溶血、长时间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后发生黄疸,要高度考虑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肝癌等,特别是老年人。
(3)黄疽伴尿和粪便颜色改变:肝细胞性黄疽时尿色加深,粪色浅黄;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呈浓茶色,粪色浅灰或白陶土色;溶血性黄疽发作时尿呈酱油色,粪便颜色加深。
(4)黄疽伴发热:病毒性肝炎在黄疽前常有低热和上腹疼痛后出现黄疸。细菌性肝炎、败血症患者往往高热、寒战、胸及全身不适。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往往持续高热、全身衰竭、血细胞减少,伴黄痘。溶血性黄疸高热继而出现黄疸。肝癌等恶性肿瘤均可伴有高热。
(5)黄疸伴皮肤瘙痒: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6)黄疸伴体重改变:见于癌肿,体重进行性减轻。
(7)黄疸伴消化道出血、鼻出血、水肿、腹水及神经精神异常。
黄疸相关文章:
1.黄疸产生的原因
2.黄胆偏高是什么原因引起
3.如何处理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如何处理
4.新生儿黄疸治疗 如何治疗新生儿黄疸
5.刚出生的宝宝为什么会有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