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初中论文

2017-06-02

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人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网络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网络论文篇1

中学生网络教育研究

摘要:对中学生应用网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网络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已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负面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对开展好中学生的网络教育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速度在教育教学领域推开,为中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也对中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以其声音、文字、图像、互动性相结合的“立体式”特点给中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全新的感受, 又因其信息的超地域性、全方位性、快速实效性,能较好地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因而赢得了他们的普遍好感。网络开阔了中学生的眼界, 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也引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消极问题, 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应齐抓共管,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教育,努力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培养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迷恋网络。培养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倡导绿色上网;积极建设教育网络,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一、对中学生上网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结合部分教师访谈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答卷564 份。问卷从以下六个部分内容展开调查:

(一)基本信息。100%学生都上过网;88%中学生都可以在家上网;53%的学生每天上网至少一个小时;有一半学生网龄达三年以上。

(二)上网行为。中学生上网通常是“多任务同时进行”。如:一边浏览网页一边在线听歌或看视频。半数以上的学生上网主要查资料、玩游戏、在线听音乐、聊天交友。

(三)迷恋程度。有17%的学生自认为“对上网迷恋”,在无法上网时感觉很难受;表示“天天上网”的中学生,每次上网时间选择“不一定,视具体情况而定”达57%。承认因为上网玩游戏有过逃课经历的有9%。

(四)利用网络辅助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利用网络帮助学习的行为和意愿,但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经常利用网络作为学习工具,有1/3的学生根本不懂如何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

(五)上网对学习的影响。在“上网对哪些科目的学习帮助最大”的问题中,选择比例排在前五位的科目是:信息技术、语文、英语、政治、艺术。但理科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比例都很低。认为上网对学习“有帮助”、“有不好影响”和“没有影响”的约各占1/3。

(六)对网络的看法。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上的信息持有比较客观的看法,有少数学生对网络有比较片面的看法——要么完全肯定,要么完全否定。有2/3学生认为网络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减轻学习、升学等方面的心理压力。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学生应用网络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一)网络在中学生生活中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上网大部分是学生的一种自发行为,直接与学习过程或者学习任务的完成联系较少。

(三)多数中学生视上网为最好的休闲方式,可以查看娱乐体育信息、玩游戏和聊天交友。上网使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四)很多学生并未将网络作为工具使用,不知如何利用网络查找材料来辅助学习。

(五)中学生沉迷网络、网络成瘾的现象不容忽视。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未成年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截至2009年底,中国3.84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约占1/3[1]。对中学生而言,网络很合他们的“味口”。具体表现为独立心理与交友心理并存;求知欲强与分析力、辨别力弱并存;娱乐心理与求知心理并存的三个心理行为特点。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囊括了以往媒介的一切表现形式的特点,同时具备了高速性、便捷性、时效性、互动性、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和平等性等特点。

它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参与性、交互性的技术手段,所以特别受到青少年的青睐。网络已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并且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中学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2、为中学生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3、有助于中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技能。4、有助于拓宽中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当然,由于网络的特点,对中学生也有一些负面影响:1、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2、使一些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中学生荒废了学业。3、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建议与对策

面对中学生应用网络参与意识增强,但存在盲从现象;独立意识增强,但道德自律意识亟待提高;道德认识过于感性化,而理性程度、道德体验不足;开放意识增强,但缺乏选择和辨别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好中学生的网络教育。

(一)注重思想教育,加强德育工作

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汹涌而来,然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未成熟,思辨能力较弱,大量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取向,可能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延伸,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要注重思想教育,加强德育工作。

1、努力使教育者积极参与网络德育工作。任课教师、班主任应主动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学会在信息的道路上与学生打交道。

2、努力提高教育者的网络德育的素质。建设一支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同时又具有熟练的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3、努力提高学生维护网络秩序的意识。在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维护网络秩序的重要性,使每个上网者都能批判地对待大量的网络信息,不断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自律、抗诱惑能力。

4、努力开展内容丰富、见解新颖独到、参与面广、操作性和互动性强的网络德育活动,创造一个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中学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5、努力建设现代化网络德育平台。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而且是一个社会平台,是一个思想阵地,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网络在学生获取信息上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者来说, 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非学习的终极目标, 而只有真正理解信息, 对之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使之转换为自身知识以获得学习的预期结果,才是最终的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上网的积极性,结合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解决,并撰写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迷恋网络

一些中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聊天,有些人甚至因为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瘾”: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则精神倦怠,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引导,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

1、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在网络虚拟世界获得满足越多,离现实成功的目标越远,要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逐步培养其良好的网络行为,一方面控制上网的时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严格做到网上自律,不迷恋网络。

3、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及时更新内容,丰富网络资源,封堵不良信息。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政府要采取有效方式,加大对社会网吧的监督力度。5、家长应多接触网络知识, 使自身能够正确处理好网络时代的代际关系,对学生上网只能“导”,不能“堵”, 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 多带孩子接触社会、适应社会, 以避免孩子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

(四)培养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倡绿色上网

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确立的重要时期,但中学生还没有相当的是非鉴别能力和道德自我约束能力。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还不够健全。网络的隐蔽性极容易诱惑青少年产生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甚至犯罪行为。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对新鲜事物喜欢尝试、易于接受,但缺乏足够的甄别是非能力。

《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和有害信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中国政府将积极推进“母亲教育计划”,帮助家长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1]。学校应积极发挥育人功能, 在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 网风”、“ 网德” 教育。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这一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开展“ 绿色上网周” 活动, 宣传遵守网络道德, 倡导绿色上网;邀请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来学校进行“ 网德” 讲座。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标准,重点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

(五)积极建设教育网络,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网络是未来世界的最主要的呈现方式,青少年的成长将打上网络的烙印。网络的健康发展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1、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络不仅仅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集合体,而是以现代技术、文化、教育、价值为核心内容的结构功能实体。学校应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 绿色校园网吧”,开放电脑室,为学生提供健康上网的条件,以健康的网络文化陶冶成长中的学生。2、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中学生教育工作网络。

目前,中学生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大,吸引力不强。如何吸引他们的眼球,满足他们的需求,应该成为建设中学生网站的首要考虑因素。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网上竞赛、网上调查等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中学生、凝聚中学生,从而建立吸引中学生的强势网站,更好地发挥自主阵地的作用。福州市教育局主办的“数字青少年宫”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而因噎废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都应重视网络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努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初中网络论文篇2

浅析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置于一个毫不设防的虚拟世界,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向题也接踵而来。而对不可阻档的中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成为当前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论文关键词:中学 信息技术 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人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中学生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也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置于一个毫不设防的虚拟世界,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而对不可阻挡的中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成为当前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1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人网络空间,由于中学生生理、的不成熟性,使得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1.1学生容易催患“网络综合症”

心理医生认为,“网络综合症”实际上是一种“瘾症”。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疾病,一旦成瘾,后果十分严重。现在已有不少中学生由于过分借助互联网寻求生活变化的补偿和平衡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在现实生活中行为错位。

1.2网络信息使用的自由化特性,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正处于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实不足以抵御。据,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此外,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责任,丧失道德感。有些中学生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快乐原则支配个人欲望,从而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

2学生上网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学生上网诸多问题的存在,从客观上看,是网络媒体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网上比较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和保护;从主观上分析,则是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社会化尚未完成,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都处于成长期。笔者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网络强大功能下各类信息泛滥。②上网者文明意识薄弱。③网吧经营者素质低下,功利至上,意识淡薄。④政府规范管理起步迟、力度小、结构松。⑤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落实不到位。⑥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对互联网、等相关知识欠缺。⑦学校、家长防范意识不强。⑧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健康网络阵地尚未占主导地位。

3对加强网络道德对策与建议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为此笔者认为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3.1政府:以立法为基础,以规范为保障,加强网络管理,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网上网下成长环境

3.1.1立法—用法律措施来维护网络的安全、健康和文明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发展,我国也相继出台了较为具体、合理的法规,使网络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1.2规范—严格规范网吧经营行为

积极探讨网吧的长效管理机制。拓展租赁、商务、网上交易等新业务,淡化网吧的娱乐色彩,将网吧引向正规化、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经营。

3.1.3查堵—利用网络技术查堵反动的不健康信息,控制信息源头、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3.1.4加大网络法规的宣传力度,推行“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建设

3.2学校:抢占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迎接教育新挑战,积极倡导网络文明,营造校园绿色网络环境

3.2.1转变传统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的中学生社会化特点

网络时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给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就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来说,重点是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中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就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来说,我们可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

3.2.2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使养成道德自律

开展网上主题班团活动,促使中学生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芳,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要求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各项要求,做到“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次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增强中学生网络道德观念,塑造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

3.2.3创建校园绿色网络活动室,削弱社会上各种网吧的“吸引力”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全体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3.2.4建设中学生网站,占领网上思想教育的阵地

3.3家长:重在引导,辅以监督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电脑,家庭成了中学生上网的主渠道之一。因而,家长在加强孩子网络文明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且难以替代的责任和作用。家长平时在家中上网时须以身作则,坚决不做有违文明和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网络文明教育。中学生上网,关键在于引导,提高他们的鉴别力,家长对于孩子上网不能不闻不问,有些家长以为自己是计算机盲,所以对孩子上网一概不管,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二是不能盲目支持,听说是学计算机要花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花多少时间也不过分,通宵达旦,昼夜上网,还认为十分用功,这都是不足取的;三是不能盲目反对限制,一听说孩子说上网就如临大敌,大谈网络之弊,粗暴禁止。正确的做法应是本着关心、理解、沟通的原则,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引导,让孩子主动、自觉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

中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与心理发育时期,我们只有在孩子自身,包括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建立起抵制聊天和游戏的“防火墙”,才能将孩子从网络的陷阱里救出来,从而使他们从互联网中吸收健康、有益的知识,开阔视野。增智成才。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