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必须知道的商务礼仪
大学是迈向社会的必经之路,我们如果不懂商务礼仪,在与社会打交道是免不了会遭遇冷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必须知道的商务礼仪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必须知道的商务礼仪
衣着:
我们的衣着不仅是我们自身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也表达了我们对于活动的重视核对主办方的尊重,穿衣服绝对不能随意,Profressional才是追求。
无论走到哪里,西装都是最正式的服装。如果没有西装,那么便西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连便西也没有,那么深色的夹克或者短风衣最起码应该有一件。如果还是没有,只能说一句,买一件吧,会用得上的。
不要让衣服有明显皱纹或者污渍,那会让人感觉自己很邋遢,干净大方的衣着会使我们看起来比较干练。
衣服的颜色尽量要深一点,最好是黑色或深蓝色,里面配一件浅颜色的衣服,这样搭配会比较协调。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只适合玩自拍或者逛街,太潮、太前卫的服装不应该出现在商务场合。
衣服的扣子最好口上,拉链最好拉上。
形象:
佛靠金装马靠鞍,如果我们的形象不合格的话,肚里的内才很可能还没被发现,人就已经被喀嚓掉了,所以打扮一下自己是必需的。
抽象艺术般的潮人发型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因为所谓的非主流只存在于虚拟世界,离现实很远。
头发梳得整齐些,不要乱糟糟的,那样会看起来很猥琐。五颜六色的头发同样不受欢迎,黑色没什么不好,少白头最好也染黑,不然会很沧桑。
脸上最好弄干净一点,如果一个人的脸都不干净,到哪都遭人嫌,刘备都可能嫌庞德丑,更不用说一个大学生了。青春痘不是这个年龄长得,就必须让它永远消失,无论花多少钱。
胡子要常刮,马克思如果生活在现代,肯定找不到工作,因为他的大胡子使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艺术家。
打电话:
电话是接触的开始,不打电话就贸然闯到别人的地盘,会让别人很难堪。
“您好!”这句话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排在第一的。
语言表达不清晰会让别人很快厌烦,说个不停也会让别人觉得讨厌,简洁明了是最好。
该说的要一次说清楚,不要打完电话才想起什么事忘记说了,更不能没完没了的连续挂三个以上电话,这是不懂事的表现。
大学生遵守商务礼仪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不文明的行为表现急需礼仪教育
许多高校都强调不允许学生穿拖鞋到课堂,但我们在夏天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同学特别是男同学穿着拖鞋去上课;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在图书馆的杂志、图书上乱涂乱画,任意损毁;在公共场合勾肩反搭背,大声喧哗。上课随意迟到、早退;摔酒瓶、讲粗话、乱扔果屑纸条等。这些不该有的现象,特别是不该在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的东西,却在校园里时时发生。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大学生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作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只是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为何物。大学生这种受教育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究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与大学中的素质教育过大、过空,质量欠佳不无关系,造成学生难以“入耳、入心、入脑”。所以高校应明确认识,把礼仪教育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开设礼仪课,并有的放矢地将现实生活与理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各类型的礼仪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履行,使之成为习惯。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需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 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 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 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 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 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