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致孩子们的一封信

2017-03-01

今天小编分享一篇巴金写给孩子们的信,一起来看看吧。

巴金致孩子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谢谢你们写信给我,一大堆信!我数了数,一共40封,好像你们都站在我面前,争先恐后,讲个不停,好不热闹!家乡的孩子们,谢谢你们给我这个老人带来温暖。

我有病,写字困难,捏着笔,手不听指挥。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辜负你们的好意,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

请原谅,我今年不能回家乡。并不是我不愿意去看望你们,正相反,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声音,但是我没有体力和精力支持这长途旅行,就让这封信代替我同你们见面吧。

不要把我当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今年87岁,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我和别人一样,也希望看到自己生命开花。但是我不可能再活一次。

亲爱的家乡的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你们面前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

我真诚地祝福你们。

巴金

巴金简介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个人生活简介

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陈当时是巴金作品的喜爱者,两人由通信讨论作品开始认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直到1944年,已经40岁的巴金才在桂林花溪与萧珊结婚,两人的婚礼极其简朴,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设一桌宴席。1945年,抗战胜利,女儿李小林出生。文革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肝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巴金致孩子们的一封信相关文章:

1.《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

2.父母给初中孩子的一封信

3.奥巴马写给孩子的信

4.给大海的一封信范文

5.对父母感恩的一封信

6.我们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7.初中老师致家长的一封信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