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作文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下面一起随小编来欣赏关于七夕节的由来的作文吧。
七夕节的由来作文篇1: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节的由来作文篇2: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每当我读起这首古诗,就会想起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男孩名叫牛郎,他以放牛为生。有一天他骑着一头神牛路过一片森林,牛郎听到一阵嬉水声,突然他的神牛说:“那里是一群仙女,你悄悄地走过去,拿起那一件最小的衣服就能娶她为妻。”后来牛郎蹑手蹑脚地把衣服拿走了。过了一会儿仙女们出来找衣服,只有织女找不到,其他仙女都纷纷飞走了。织女走来走去还是找不到。牛郎就出来把衣服还给织女。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就与他结为夫妻。
从此,他们男耕女织,过上幸福的生活。又过了几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和女儿。可是好景不长,这事被王母知道了,王母大发雷霆,决定叫天兵天将来把织女带回天庭,并罚她在银河的东边日夜织锦。
牛郎和他的孩子很伤心,只好去求王母。于是老牛使出浑身解数把他们送上天。牛郎求了王母一个月,铁石心肠的王母还是不答应。这事被天上的众神知道,也向王母求情。最后王母终于答应了。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聚。可是牛郎是凡人,上不了漫漫的银河。侍女喜鹊想到办法,她就叫伙伴们搭成雀桥,他们终于相聚了。
七月七日那天晚上,你抬头望月,或许能看到他们相聚的美丽场面。
七夕节的由来作文篇3: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