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论文精选

2017-06-02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人生教育阶段的转折期,这一时期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教师与家长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指导,找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小学生心理论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生心理论文精选篇一

《论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人生教育阶段的转折期,这一时期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厌学、心理焦虑、以自我为中心等方面,文中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各方面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意见,更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问题

小学生的阶段是从素质教育的转折期,也是孩子们真正学习各种知识的关键期,而恰巧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懵懂接受时期,随着各类现代化信息的介入和家庭环境的变化,部分小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及障碍,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育、教师素质、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更需要教师与家长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指导,找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大致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因为自身家庭条件的限制以及教育问题的累积,有些同学会形成自己“不优秀”、“比不上别人”的心态。在他们心理总是没法摆脱失败的阴影,在他们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会倾向于把失败归结于“自己笨”或者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心理失衡,产生消极情趣,自我感觉变得越来越差。

2、厌学。学校理应成为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

3、心理焦虑。这方面的焦虑主要体现在小学生对考试的心理上。面对考试,多数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

4、以自我为中心。这一时期独生子女比较多,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以及物品的独有,或许还学不会如何与别人分享,所以长期以来形成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与自己无关。高年级的学生坐座位上,旁边站着爷爷奶奶。部分低年级的学生上学来是家长帮忙背书包,一放学马上把书包扔给家长。

5、与他人的敌对情绪。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而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病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虽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重视,但是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导致教师无心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

2、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多家长对孩子抱有非常大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致予让孩子从小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

3、学校对心理教育工作的欠缺。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懵懂期的小学生身心发展是最需要指引的时候,但是很多时候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化指导,也存在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与原因的分析,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老师做出有效的政策性应对,并与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密切配合。

1、创设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俗话说:苑美洁人品,物美长才气。整洁优雅的外部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起着良好的“心育”作用。这种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是学生自身的一个心理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的获得至关重要。再者,爱心是融化学生内心寒冰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只有爱才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才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教育才会更加成功。

2、正确引导小学生面对来自社会的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坦然面社会现象,让学生明白每个人成长都经历过许多的苍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

3、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群体。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国际接轨”使21世纪的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挑战,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困惑、心理困扰也就越来越频繁地发生。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要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而教师的“全员参与”又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最大能效的法宝。

4、给家长写感谢信,情真意切地打动家长。在家与校的联系中,写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尝试着对于不太配合的家长写感谢信,感谢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这些特殊的感谢信能赢得家长热情的支持和帮助。任何家长读到这样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都会为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而惊喜。也一定会带着高兴和赏识心态去赞扬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不断向前攀升。

5、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闭路电视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可通过文艺、体育活动,好人好事活动,郊游,社会调查活动等形式,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心理上存在着某些障碍和疾患及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我们不能够把有这些问题的小学生看得无可救药,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只有摸清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及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模式[J]. 教学与管理. 2002(2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生心理论文精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