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需要注意的事项
戒烟戒酒
烟是会消耗人的清气的,而酒呢,就把你制造成就湿热,腹泻,啤酒就是湿寒体质的人类。长期饮酒的人吃很多药都是几乎无效的,最好不要喝酒。至于红酒,黄酒养生也是在很多限制的条件下才有用的,如果你不是在吃用黄酒做药引的中药的话,就不要拿这个当借口。
发脾气
生一次气或者吵一次架基本上就会让你一个月的努力泡汤,吃中药或是针灸都是很辛苦的事情,为了任何事情动怒基本上都是不值得的。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折磨自己,想发脾气时,深呼吸30次,通常就过去了。
食物温度
水果最好不要在饭后吃,请找到两餐间独立的时间在温水中泡过再吃,所有从冰箱里面直接拿出来的东西都禁止直接食用。
中药煎煮
中药的煎煮,通常都是所有药材泡半小时之后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第一遍,倒出药液,加水煮第二遍,倒出药液和第一次煮的混合,然后分成两次服用。生发类的药不宜煮久,趁热服用(比如感冒药)。补虚类的药通常要煮的时间长一点。开完药之后记得问医生有没有特别的煎煮注意事项。比如服药的时间。有些医生的药是有气血流注时间要求的。脾胃药在上午9~11点,补肾药在下午5~7点服用效果会好。另外,通常病在中焦(胃)以上的饭后服,病在中焦以下的饭后服。
晚上少吃
晚饭最好不要吃肉,红薯粥最好,再来一碗青菜。晚饭以不饿为原则。饱就不要考虑了。另外7点以前吃。如果有肚子胀气的人,一周之后你就可以看见效果,人的脾胃真的很辛苦,就靠你晚上帮它减轻负担了。大家都是辛苦一天,指着晚上好好吃一顿,但是逐渐把应酬挪到中午对你的长远健康是一项最有效的投资。道家说“若要不死,肠中无屎”,你把那么多食物渣滓一直闷烧到早上,你的身体是很痛苦的。
茶
咖啡,和所有的饮料都不超过一杯,(300ml~500ml)
欢爱频率
这个嘛,就是全凭自觉了,现代人普遍把性行为当作是减压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我们的肾气本来就偏弱的话(易疲倦,手脚凉,腰痛,面色白,腿时常觉得无力),那么就要把欢爱频率好好调整一下,让身体的肾气调整到收藏状态。
受寒感冒
一旦感冒了,基本上你的调理过程就要被中断,然后又重头开始。不要轻视感冒,很多疾病都是感冒变严重后的结果。所以在第一时间(3小时内)发现自己受凉就要采取措施。(姜,紫苏叶,葱白,米汤,泡脚,适当出汗,清淡饮食)让感冒不能真正形成。如果感冒了,有滋补作用的中药一定要暂停服用。并且在出汗后一定要用大量的稀粥或是米汤补足津液。建议在感冒多发时间把紫苏叶和干姜小包随身带,这样找到一杯热水就能搞定了。养成观察舌头的习惯,如果发现你的舌尖或边缘变红,那么你感冒的概率就变高了,就要很小心。
出汗太多
建议运动量为每天走路超过一小时。(累积或是集中走都可以,微微发热出汗就可以了。)另外,切忌汗出当风,或是大汗发热之后喝冰的饮料。
乱吃补药
补都是在通畅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人的身体基本上都是以各种淤滞为前提的,畅通的情况下补充才有效果。否则很难说没有副作用。所以,找到专业并且信得过的医生给出合理的长期调整方案(有方法,有步骤)是较为负责的态度。
好医生其实很好鉴别,不是名气或者职称,好的医生会让你很安心,很有耐心地询问你的各种细节情况,认真谨慎地思考之后,给出诊断,并且耐心给你解释他的战略战术。请千万注意,在调理过程中不见得都是让你舒服的反应,“病来和病去”都是一样的过程,不见得有多舒服,病之来路就是邪之出路,所以,不好好跟医生沟通,很难坚持。(不要白痴到用打死都不说一个字来考验医生的水平,那样除了害死你自己之外没有别的效果),那种从头到尾连看你都没超过10眼的大夫,你就不要期待他神奇的医术能有什么好效果了。另外,不要过度依赖医生。医患关系古来就是一个微妙又复杂的关系,三分治七分养,还是靠自己的长期养生才是正道。
中医养生防病的四大观点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