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剧情介绍
1642年(崇祯15年),农民起义军头领李自成包围了开封城,朝内此时已无大将可用,多疑的崇祯帝(余少群饰)不得不将骁勇善战、桀骜不驯的明末名将孙传庭(戴立忍饰)从狱中释放。受小人陷害已入冤狱三年的孙传庭已完全不知外面的世界,向崇祯夸口只需精兵五千便可剿灭李自成,喜出望外的崇祯命其即刻赶往潼关点兵,去解开封之围,同时密令孙传庭干掉拥兵自重的陕西总兵贺人龙。
自崇祯即位以来,连续性的北旱南涝造成全国性的大灾荒,瘟疫流行,饿死病死的人横尸路边荒野之中不计其数,仅苏州一地人口即由23万户锐减至5万户。苏州吴江县中医吴又可(冯远征饰)在实际治疗病人过程中发现传统中医理论对于瘟疫束手无措,立志寻找瘟疫发病的原因和治疗的方法,遂溯流民方向,意在找到该病的发源地。1642年,吴又可来到了潼关。
踌躇满志的孙传庭在设计斩杀了贺人龙之后,发现自己面对的是缺兵少将、枪锈炮湿的局面。明朝兵制为世袭屯兵制,长达200多年的和平,使得大量屯田被土豪恶绅据为己有,军官长期吃空饷使得实际兵员不到在册数的三分之一,更可怕的是瘟疫使得现有军兵大幅减员。面对李自成百万大军,孙传庭自知毫无胜算,上奏崇祯请求增兵支援。天性多疑的崇祯怀疑孙传庭借故拖延,连发圣旨命其速出潼关剿灭李自成以解开封之围。然而当地利益集团盘根错节,按照官制孙传庭并无权向他们强力追讨以往偷逃的税款以充军饷,而没有军饷又如何募兵制造武器?孙传庭面临绝境。
大明劫剧照
几乎同时,可怕的瘟疫在军营中开始蔓延,溯病寻源的吴又可来到军中。他向孙传庭和其老师赵川解释说,这是由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疠气,经口鼻传染的瘟病,绝不是他们现在认为的普通受寒发热,不可按经方治疗。孙传庭及赵川不听吴又可的良言忠告并视其为骗子,面对纷纷病倒的兵士仍然按照张仲景的经典之作《伤寒论》施治,结果是轻者加重,重者身亡,疫情完全失控,每天死亡军兵人数的报告让孙传庭的神经几近崩溃。不得已,孙传庭命人请回了吴又可……
崇祯失去了最后的耐心,给孙传庭下了最后的通牒。万般无奈之下,孙传庭率队出潼关追剿李自成,为了确保胜利,孙传庭邀请吴又可随他一起出征,以防吴又可被李自成抓去为起义军治病,但见吴又可去意已决,孙传庭便密令人将其斩杀。吴又可已料到命将不保,连夜逃走……
孙传庭战死,1642年底吴又可写出传世之作《瘟疫论》,1644年明朝亡。
大明劫相关信息
历史上确有孙传庭其人,且史料记载得相当详细,击退闯军,起起落落直至战死沙场,他生平治军严厉,用兵有方。历史上也确有吴又可其人,但史料记载的不过是他写过的《瘟疫论》,他一生致力于对传染病的研究和治疗,然而在遵循中庸之道的中医当中,他却似个异类。
《瘟疫论》奠定了传染病治疗与控制的中医理论基础,它作为《伤寒论》的补充,至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史上未曾看到记载这两个人有过交集,但《大明劫》主创却在力求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让孙传庭和吴又可的生平有了紧密的交集。治军和行医异曲同工,在明朝大厦将倾之时,两个人共同面对着一场末日之战。
《大明劫》故事从孙传庭二次被启用时说起,彼时闯王李自成风头正盛一时无两,陕西告急,孙传庭奉命赴陕西任总督,本是意气奋发,准备大干一场,却不料军中突发瘟疫,将士接连死去。游医吴又可行医至此投奔老师,师徒二人在对官兵的诊疗过程中出现意见不合,吴又可怀才不遇,再度离去。
而吴又可老师赵川以祖传药方诊治瘟疫,结果愈发恶劣,因无法面对事实又遭遇瘟疫缠身,悲愤自绝。孙传庭命人寻来吴又可,令其入帐诊治力挽狂澜,其间二人有意见不合但却惺惺相惜,吴又可抗击瘟疫,孙传庭抗战卫国,尽管最终二人的成果都未能如愿,但是共同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
导演王竞擅长现实主义,他执导的《万箭穿心》也是通过对现象的叙述而抽丝剥茧到社会的病态内核。如今到《大明劫》中,虽然现代换成古装,不过他力求现实主义的思想却从未曾改变。《大明劫》并不能单纯地称其为古装片,而应该是还原历史真相的人物传记片或者史诗灾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