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态度

2017-06-03

学习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成效,直接影响学生个性与人格形成与发展,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呢?下面小编整理了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方法,供你参考。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方法篇一

一、认真审题是完成数学题的前提

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常常会因为审题不清而做错题,他们或者是把问题想得太复杂,或者是不注意题中隐藏的条件,导致不能正确解答问题. 虽然初中数学相较于小学数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但是我们也不要把数学问题想得过于复杂,要学会用最简单的方法解答问题. 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认真审题,这是理解题意、正确计算的前提.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态度,要善于把握他们的思维,进而引导他们的学习. 比如,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就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使解题过程变得灵活多变,这样既能够降低应用题的难度,又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在应用题的众多解答方法中,画线段法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题意的有效方式,不仅能够揭示应用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能够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简单、容易,能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数量关系,并能够找到解题方法. 再如,数学中的计算题,虽然计算题是比较基础、简单的题型,但是仍需要学生认真审题,并且要掌握审题的步骤:第一,审运算顺序,根据要求看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第二,审算式特征,看看需要运用已学过的哪些定律和法则来计算;第三,审能否运用简算方法. 有的题解答的第一步不能运用简算方法,但是可能会在第二步、第三步出现简算,这时教师就应该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并善于用简便方法计算结果,提高解答的准确率和速度. 由以上可见,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学习态度,可以提高他们答题的正确率,可以使他们盲目、机械的学习转为主动、灵活的学习.

二、耐心检验是解题正确性的关键

很多学生在作业或者考试中出现错误,不是因为不会做题,而是因为太马虎、太粗心,出现了一些低级失误,导致成绩不够理想.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几乎每名学生都遇到过,虽然教师一再强调做完题后要认真检查,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把这一点放在心上,他们认为简单的问题十拿九稳,不会出错,而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问题就成了阻碍成绩的“绊脚石”. 因此,在平时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耐心检查的习惯和态度,要引导他们随时对解题步骤进行检验,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改正,确保计算结果的正确. 检验是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检验方法,并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耐心检查的学习态度.

三、质疑问难能产生前进的动力

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包括很多数学概念、规律、公式、定理等,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不可避免地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内容. 比如,有时候解答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往往会用到三四个公式和定理,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记住学过的所有公式、定理等. 然而,很多情况下,学生能够背出概念和公式,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时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困惑之处引导他们质疑问难,思考具体的运用方法,进而彻底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内容. 不耻下问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有了疑问他们才能够产生主动思考、探索的欲望和动力,才能积极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当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时,他们就能体会到质疑释疑后的成就感、喜悦感,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自主发现错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数学是一门需要计算的学科,也是考验学生思维能力的科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从懂到会,难免会出现差错,而我们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出现的差错一定要非常重视. 因为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情况反映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们出现错误的地方就是还没有弄懂的知识. 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进而发现在解题过程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及时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掌握学习方法,进而提高自己的解题技巧. 所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错误,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态度.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方法篇二

一、轻松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 要使学生感到数学认识活动是种轻松的乐事,教学活动须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爱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

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把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矫正学生对数学恐惧心理的突破口。课内多启迪、多提问;课外辅之适当的数学讲座,开辟“数学角”,成立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在数学海洋中遨游,让他们看到数学天地的无限宽广。

二、愉悦感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愉悦感是积极情感的心理表现,具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它是数学学习最佳心态的催化剂。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积极主动,思维机制的运转就会加速。培养学生愉悦感的重要途径有:

1.各抒己见,在课内展开争论,从而强化学习气氛,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以达到最佳的学习心态。我让学生相互评议,双方展开热烈地争议,前者谓化小数计算简便,后者说化作分数计算简便,我鼓励学生双方举例验证,并将举出的例题给全班练习。每个人得到鼓舞,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2.解题活动中,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是思维“体操”的魅力。

3.利用数学的简捷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诱发学生的愉悦感。

三、严谨感

严谨感是指人们追求科学工作作风的情感,它能促使人们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心理学告诉人们:严谨作风会迁移到教学活动中去,而数学教学活动又能形成严谨的作风,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报导过程。解题过程中,必须思路清晰,因果分明,不能有任何遗漏与含糊之处,并重视解题后的回顾。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本,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四、成功感

成功感是学习的“内动力”,是促使创造性思维引发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分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成绩,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一种自我欣赏与陶醉,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态。

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所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方法篇三

一、合理优化教材,激发学习热情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教育应该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很快的讲授,多从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认识千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生活中的经验,但具体感知1千米的长度是一个难点。教师借助卫星定位搜索地图,引导学生从学校门口出发,沿着学校路口向南走,感受100米,200米„„900米,1000米,此时电脑显示米到千米的单位交换(地图上直接生成),使学生直观看到1000米转换成1千米的过程。

接着教师请学生到讲台前,伸开大约长1米的双臂,再请一个学生上来并排站,使学生看到大约2米。引导学生想象,如果10个小朋友这样站成一排,大约长10米。那么多少个这样的小朋友从校门口向南站成一排,能排千米?在学校头脑中形成1千米长度的直观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从校门口向其他方向走,走到哪里也是1千米呢?最后,再通过小朋友1步大约长50厘米,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小朋友1分钟走40米,走多少分钟大约是1千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自的想法,加深了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更充分地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更为深刻的1千米的表象,学习热情被有效地激发起来。

二、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在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斯费德提出了两个比喻的概念:获得的比喻和参与的比喻,她认为:把知识视为一件货品,一件可发展或建构的物体,最终将知识变成学习者私人财产时,显然是用获得的比喻。而参与的比喻则避免将知识当作一个实体,并用“知”来代替“知识”,用“行”来代替“拥有知识”,认为参与小组活动比拥有知识更为重要,成为实践社群的成员取代了学习一个科目。知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当然有获得的成分,同时它又在与客观事物的联系中体现出来,当然离不开参与性的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相差数量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组织了探究的学习活动:

(1)出示懒羊羊和美羊羊在做摆圆片的情境图。懒羊羊摆10个圆片,美羊羊比懒羊羊多摆3个,怎样表示出美羊羊摆的圆片数?(10+3)

(2)继续出示美羊羊又摆2个,现在美羊羊比懒羊羊多摆几个?怎样表示?(10+5)

(3)动画出示,美羊羊比懒羊羊多摆若干块(看不清有多少),怎样表示美羊羊摆的圆片个数?引出可以用字母x表示多的个数,用10+x表示美羊羊摆的个数。

学生通过从已知的个数过渡到未知个数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并且由已知数的数量关系自主迁移类推,体会含未知数的数量关系,在积极参与中快乐地获得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三、改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等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或者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 改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教师首先呈现两个分数3/5和4/9,让学生试着去比较大小。学生容易想到的方法是:画图、化成小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等方法来比较。在此基

础上,教师提问:根据刚才的方法,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有的学生提出:既然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也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来比较大小;3/5中分子3超过了5的一半,而4/9中分子4不足9的一半,所以不必画图,可以判断大小„„教师没有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而是鼓励他们激活已有的经验,特别是在已有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出新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容易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材例题的情境是:600只鸡平均放在3层笼子里,每层放多少只?这一情境中,学生对600中6个一百的计数单位并无鲜明的印象。于是,我将教学情境可以改成,过年时奶奶把600元压岁钱平均分给3个孙子,每个人可得多少元?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即把6个一百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个一百,也就是200。所以,联系生活中的情景有时更便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原理。在这一过程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创造成功机会,鼓励个性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

教学“认识垂直”,教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引导学生观察、

体会垂直的含义。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身边互相垂直的例子,加深对垂直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你能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自己创造互相垂直的情形吗?学生想出了用纸折、用方格纸画、用量角器画、用三角尺画等不同的方法。之后比较,虽然所用的材料不一样,但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再次体会垂直的本质内涵。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个性化的思维也得到了鼓励。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