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下乡调研报告

2017-05-11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过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经历、体验、感受对于人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大学生下乡调研报告,希望对你有用!

大学生下乡调研报告篇1

20xx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10000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以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属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和韩国合作的200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韩国人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韩国人回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下乡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大学生下乡调研报告篇2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见识、锻炼成才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贯彻落党中央有关大学生“三下乡”的批示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了主题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本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团队于2014年7月14日前往南宁市武鸣县罗波镇。我们是21世纪的新时代大学生,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大学生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际中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活动中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传播文明、服务社会,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体现了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的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我们团队主要对武鸣县罗波镇的基层干部工作以及工作成果进行调研。本次调查我们团队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专访、走访、问卷调查以及拍摄照片和收集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的。因此,通过对南宁市武鸣镇的调查,我们了解其基层干部的工作以及工作成果,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在干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提出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为弘扬十七大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出谋献策。

正文:

我们团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共进行六天,7月14日下午,全体下乡成员和当地政府人员召开座谈会,向有关部门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当地基层干部的现状。15日上午,全体成员分成几个小组,在当地政府人员的带领下走访罗波镇周边的农家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及工作成果。下午,主要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专访,通过与当地大学生村官沟通,交流,发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精神。16日全天,在当地政府人员的带领下分成五个小组走访乡村进行调研活动,到村委会了解基层干部情况,以家访的形式,收集基层干部的基本信息、照片、感人故事等资料。17日上午,我们重点采访一批先进基层干部,与当地基层干部进行实地考察。因为当地正在修路,所以下午我们协助当地基层干部做好修路的相关工作。18日上午,在当地政府人员带领下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19日,

全体下乡成员聚集当地政府举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仪式,派代表读感谢信,至此,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完成。

罗波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下辖的武鸣县东部,距县城24公里,东与宾阳县交界,西邻陆斡镇,南邻太平镇,北邻马头镇。宾(阳)武(鸣)公路贯穿中部,交通较为便利。全镇总面积161平方公里,辖有1个社区——罗波社区居委会;13个村委会——凤林、旧陆斡、暮定、板欧、联新、石梁、梁彭、布凌、天马、西边、尚黄、四栋、坛;192个村民小组,103个自然屯,2002年有9948户,37709人。近年来,罗波镇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整体效益不断提高。依靠科技进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木薯、水果、经济林等为主。乡镇企业主要有淀粉厂、酒精厂、砖厂、水厂、纸厂等,主要产品有普通淀粉、变性淀粉、机砖、机制包装纸等。工业发展因为没有完善的政策、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等问题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罗波镇的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很大,但其对罗波镇工农业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压力是由许多综合因素造成的。

第一、近年来,计生工作压力大,农村农民的日常琐事不断增多,既要严肃、恰当地处理,又要杜绝强制手

段,难于完成落实。当前,基层综合治理和维持社会稳定工作压力大,由于体制改革,土地田园划分、企业破产改制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基层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因素,以农村土地、安全事故矛盾纠纷居多,导致基层干部的各项日常工作压力增大。 第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农村农民及牲畜安全等工作压力大。特别是乡政府权小责大,没有处罚权、审批权、执法权、拘留权,各种权限归各相关上级部门执行,其往往只能是以教育为主,但安全责任又由乡政府承担。从而使安全管理压力大。

第三、大部分乡镇除了最高领导干部有独立办公室外,其他工作成员都是几位共同用一个工作室,甚至有的是在分管的部门临时占用一张办公桌办公,更谈不上有电脑、空调等现代化设备。因此,基层干部的办公环境得不到改善。

第四、干部之间沟通交流少,导致心理压力大,干部关系紧张。干部与群众之间也缺少沟通交流,有的群众不理解国家政策,加上干部队伍中一些害群之马,使得干群关系趋于紧张。医疗得不到保障,连每年一次集中体检都没有。乡镇干部正职异地使用、机关选派等相对较多,乡镇干部副职年纪大后也没有像以往一样能到县直机关任职,基层干部觉得自己在经济上没来头,政治上没奔头,心理压力较大。

造成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压力大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

第一、自身能力有待加强。一是有的领导干部早年接受正规教育少,仅凭多年的经验应付工作,对转型时期的工作缺少学习和探索,新提拔的年轻或刚从机关下到基层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对基层工作的特点、规律尚未掌握,无法适应新时期新工作的新要求,出现“新方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硬方法不敢用”的尴尬局面。二是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培训,心理调适能力差,健康状态不佳。

第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未完善。上级人人都喊自己一摊子工作最重要,对上表决心,对下压担子,干不好让位子,没有设身处地多为基层干部考虑些,到底可行不可行,究竟有哪些“一票否决”的工作真正是基层能够解决的。开展考核的好处不可否认,但过分地凭分数论英雄,造成很多领导干部怕在考核中不过关而瞻前顾后。同时,在开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上级不够理解和宽容,干部压力更大。在考核的过程中,对政绩的界定过于僵化,只重结果不讲过程,挫伤了一部分同志的积极性,缺少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三、社会认同感降低。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思潮的变化,物质利益占主流,理解基层干部奉献精神和甘于清贫的人相对较少,基层干部与直接从事商业活动的同龄人相比,失落感油然而生,特别是政治上没有奔头的领导干部悲观失

望情绪更加严重。此外,工资过低、补贴太少,物价的不断上涨,朋友往来、瞻养父母、子女上学就业、购房买车无能为力,照顾家庭过少造成朋友、亲人不予理解,妻子孩子产生抱怨,社会认同感低,人际关系紧张。

第四、用人机制尚未健全。一是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在乡镇政府中,非公务员不能提拔使用,但连续多年没有新进公务员,新进的也通过借调、调动、向上挂职等形式流失过多过快,造成队伍老化,工作难于开展。年轻的非公务员干部看不到奔头对工作缺少激情,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加大工作难度。二是个别基层异地提拔领导干部过多,基层副职领导提拔重用的机会相对少,甚至个别班子成员在同一岗位上干10年甚至20年,工作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分析的原因,由此得出减轻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压力的对策:

(一)加强培训教育。一是多组织干部到外地参观考察,既可开宽视野,又可陶冶情操,减轻压力,增进干部之间的接触交流,提高工作水平;二是要借助各种教育平台,多传授一些思路前瞻、操作性强的工作办法,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通过讲座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地位观、价值观和金钱观,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二)建立健全科学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科学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压力,布臵工作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多加体谅和理解,少些埋怨和责备。同时,对基层一级政府既要交任务,又要交政策、方法;既注重检查,又不失时机地加以具体指导;遇到问题和失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帮助找准症结,不能动不动就“摘乌纱”,使他们背上心理包袱;要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制定具体的干部工作岗位职责、任务与目标,减轻因角色模糊、职责冲突等给干部带来的工作和心理压力。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缓解工作压力,以便能轻装上阵,集中精力谋发展、满怀信心办大事。

(三)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一是切实提高工资待遇,落实节假日补贴等,提高生活质量。二是要适当加大基层办公经费的投入力度。三是完善医疗服务机制,定期组织领导干部进行健康检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为基层干部身体和心理上存在的健康隐患提供治疗。四是坚持实行基层干部休假制度,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是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建设、改善基层干部住宿楼,改善干部居住环境。六是对干部家属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增加其优越感,同时,在领导干部岗位变动时,组织要为其子女、配偶的上学就业等问题提供便利。

(四)拓宽干部成长渠道。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辣手的岗位工作的

干部适当照顾重用。一是优先提拔。即对长期在基层工作尤其是在艰苦条件下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并注意各年龄段领导干部的比例,梯次配备领导干部。二是优先充实。即坚持把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优先 充实到上级部门领导班子,调整上级主要领导干部考 虑优先从担任过乡基层正职领导干部中选拔。

大学生下乡调研报告篇3

用青春谱写精彩,用实践服务社会!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过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经历、体验、感受对于人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三下乡社会实践有助于同学们增加阅历,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认识国情,熟悉民情,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

为响应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江西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学生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20xx年江西省大中专学生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在团省委对20xx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具体要求下,我有幸参与我校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是为了调查调研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的福利院建设与管理情况和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在此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带着满腔热情,充分合作,发挥专业特长,赶赴江西省赣县的阵地,以“中国梦,我先行”为主题,以调查调研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的福利院建设与管理情况和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走访了赣县梅林镇福利院和赣县江口镇旱塘村等地,并采访了梅林镇福利院院长和旱塘村村支书刘主任和三送干部付科员、全国劳动模范等。

20xx年6月底,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20xx年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筹备活动在全院上下的大力支持下,顺利举行。截止到8月中,学院2支重点实践服务队和1支实践小分队踏上征程,这个筹备过程持续了整整一个多月。我们所在的赴赣州市赣县梅林镇镇重点社会实践服务队结合全省“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的服务口号,以“中国梦,我先行”为主题,下到基层,服务三农。

(1)漫漫征程,青春行进在路上

20xx年8月27日,我们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赴赣州市赣县20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的9名青年学生,在我院团学指导老师唐月梅老师的带领下,承载着全院老师和同学的期望,秉承“科学发展树新风,携手共建新农村”的理念,迎着8月的烈阳,踏上前往赣县梅林镇的汽车,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下乡实践活动。一路上,青年同学们兴致都很高。出发之前了解到的赣州市梅林镇,是赣县的城关镇,该镇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健全、各种农副业资源丰富,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同学们都希望可以从实际中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见证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并用青年的视觉争取去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举措。

下了汽车仅仅经过一会的休整,青年实践队员们便开始投入到“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去,大家本着奉献的基本原则,去服务于当地的农民。我们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流程,一步一步的去完成本次活动;活动的事前准备、和当地政府及相关媒体见面并沟通、活动进程的控制、活动后期的结尾工作,我们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一周的实践服务工作,我们在路上

(2)法传、惠农、卫生,温暖梅林父老乡亲的心

宣传骨干为村民们带来了惠农政策、卫生知识、法制宣传资料,为群众送上了丰富的科技、法律、文化大餐。这之前服务队员们结合梅林镇文化古镇的特色,就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新农村建设”政策为中心,收集了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国家对农村的环保、医疗、新农村建设、农民创业以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在这一天集中进行宣讲。

活动现场,我们临时设立的政策咨询台前,人们络绎不绝。新农村建设、环保、医疗等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政策咨询台前,国家惠农、助农政策的每点每滴被反复详询;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摊前,一项项新的保护措施在大家的智慧碰撞下,衍生出来;整个咨询持续了将近3个小时,虽然这中途烈日当空,但是大家的热情却不曾消减。

“让当地人民满意”,这是我们全体队员的心声。“谢谢,你们辛苦了!”这是当地人们给予我们最衷心的关怀。虽然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都不曾休息片刻,但是人们的每一声肯定,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此次活动不仅为梅林镇父老乡亲们带来了好的政策、先进的科技和实用的卫生文化知识,也为整个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贡献了我们大学生们的微薄之力。

通过政策宣传,我们每位外地队员还学会了当地的方言发言习惯,方便了我们在该地的生活、实践,同时也让我们大家学到了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更让我们知道,深入基层,贴近民心,才是发展的基石。

(3)尊老、爱老,我们共同的责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而尊敬老人可谓是我国优良传统道德的精华。随着我国老龄化情况的日益严重,“三孤群体”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关注孤独老人,关心亲情的传递,用我们的热情温暖老人的心。20xx年8月27日上午,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赴赣县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提着牛奶、水果来到赣县梅林镇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一份社会的关怀。敬老院院长就那里老人们的生活情况给我们做了简单介绍。在院里的一个房间里,服务队队员们还同老爷爷老奶奶进行了交谈。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不如意时,坚强地走过一起,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是出路。老人们热爱生活的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从院长那里,我们知道,这里老人们的生活其实是非常艰苦的。但是,从老人们会心的笑容上却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些艰辛,他们的脸上,表达的是老年乐、老年欢以及他们宽容的生活态度。这次看望孤寡老人的活动,不仅仅是社会给老人们的一种关怀,更是老人们给社会的一种启示。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去发扬和继承。我们年轻的一代,更应该时刻以自己作好榜样,在日常的点滴做起,尊老、爱老。

(4)参观旱塘新村,见证革命基地新貌

在感受了福利院气息后, 8月27日下午,我们秉着“受教育,长见识,作贡献”的宗旨,来到江西省“一斤石灰一斤粮”核心示范区---赣县江口镇旱塘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旱塘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革命村落,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浪潮,由一个历史文化革命村,转变为江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服务队队员们来到旱塘,深入百姓家中,了解人民所想,体察农户所需,为当地农民送去热情的服务。

同时,志愿者还和陪同我们参观旱塘村的主任就江口镇新农村建设整体情况、政府的整体规划与具体措施等进行了探讨,并深入旱塘村村委员会了解该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问题,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进一步探寻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模式。各级政府和公塘村村民一同,努力优化村内建设,积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这里,祝愿我们的村民生活更加美满,并期待,江西省其他的乡镇、农村向我们的旱塘村靠齐,努力建设,打造各乡村美好的明天!

(5)一份归途,几许牵挂,漫长伤感

一周晃眼而过。当夕阳从地上沉睡时,一切都已来不及。看着大家机械的收拾行李,不舍弥漫整个队里。离开这里,是回到我们原本来的地方,但是为何这般的不舍?是咨询会上那个上了年纪、问了我们三遍同一个问题的大爷最后终于带着答案离开时的满意表情,抑或梅林里那副容得下一脸笑容走过的小房还在梦里?是留守里那个令人又气又爱的小家伙的无邪笑容抑或敬老院里老奶奶紧紧握着我们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还在眼前?兴许还有,葡萄藤下那一份份热情的邀请,异乡的天空下全体队员的每天共同努力、每晚加班加点、每个清晨不断的叫喊起床声还在耳边……

然而不管我们如何的不舍,分别就在眼前。在同镇里各位慈爱的领导告别后,我们拎着比来时还沉重的行李踏上归程,我们都知道,里边装的全是赣县父老乡亲的爱和关怀。回程的汽车上,全体队员在一起想聊着这些天的经历。因为我们的付出,我们收获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在活动的几天里,我们全体队员一起做事,一起讨论,一起总结,一起面对困难,一起超越困难,我们同奋斗,我们同欢乐。因为这次实践活动,我们由不熟识到熟悉,由单独的个人变成一个团队。我们团结,我们奋斗。这些日子的生活和工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的伟大,同时作为一个集体,里面的每一份子就应该齐心协力,把要做的事认认真真的做好,把要完成的任务一丝不苟的完成。

即使生活有时很辛苦,但请不要埋怨也不要忧愁,命运给你的是另一种无法估量的财富。这段旅途不只是冠冕的行走,经历过,才更懂得珍惜和拥有。更美的旅途,源于更深的领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