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2016-12-23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日益彰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职业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一: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作为三地协同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却存在很大不足。本文在对三地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协同办学面临的困境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三地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教育一体化是重要内容之一,其在整个过程中将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目前形势下,构建京津冀区域教育治理结构、构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打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进一步缩小三地在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内高职教育均衡发展,将是京津冀三地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探索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改革的众多路径之一。

1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中,北京所拥有的高校数量、教学资源及其影响力,均居全国首位。天津高校在国内高校中也有相当的地位。而河北省,无论是所拥有高校的数量、教学资源还是影响力,则都处在较低的地位。可以说,京津冀在院校数量、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很严重的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京津,每百万人所拥有的大学数量分别是5.22和4.18,而河北省只有1.47。国内百所名校中,京津分别拥有15所、2所,河北拥有2所。在国家211院校中,北京有26所,而河北省只有1所,且位于不在其行政管辖范围的天津市。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河北省考生要想升入国内名牌大学,只能选择省外院校,而且名额配比极其有限。名校的稀缺和优质教学资源的不足,阻碍了河北人才在本省发展的空间,也进一步影响了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截至到2014年初,京津冀三地总共有109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约82万人,毕业生人数为27万人,年招生人数约26万人,分别占全国综述的8.4%、8.47%、8.89%和8.17%。以上数据表明,京津冀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培养区域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京津冀分别拥有高等职业院校25所、26所和58所,所拥有的国家示范性院校、国家骨干院校6所、4所、13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京津两地发展水平处在全国发展的前列,而河北省则处在全国中下游的水平,部分指数仅仅是北京市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水平。

2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内经济总量快速发展,区域交通一体化取得重要成绩。但是,在京津冀在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难挑战。

2.1行政壁垒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京津冀地区有明显的行政壁垒和行政属性,这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相互封闭,教育资源没有达到共享;缺乏合作与交流,使得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合作的局面难以实行。由于缺乏区域大局视野,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上不能体现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难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要求。导致目前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实现优势互补,反而在许多方面形成对立,各地区之间处于分割状态。

2.2缺乏统筹管理的合作机制

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中,办学主体存在多元化、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主体多元化的现象,办学主体有相关委、办、局或者企业。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将多个办学主体融合到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统筹管理机制是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2.3缺乏协调和激励机制

京津冀三地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各有特色和优势。北京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在全国高职院校发展中最富特色,而河北省则拥有丰富的学生资源。理论而言,三地应该可以实现互利共享,办好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但事实上,京津冀三地往往只追求自身的利益,引发利益冲突,导致在合作中出现不和谐音符。另外,由于地方本位思想的作祟,京津冀三地的教育资源市场还处在封闭状态,没有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没有对河北省起到辐射带动作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京津冀应尽快建立协调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

要有效解决京津冀在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的各项难题,需要政府部门、主管机构、教育活动的主体等共同参与,贯彻协同机制,走创新路径,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实现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3.1政府牵头,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在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政府居于主导地位。三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树立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勇于打破行政壁垒观念的枷锁,淡化传统地方行政区域观念,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开放包容的心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京津冀区域内优秀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其次,京津冀三地政府还应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深入而有效开展交流、沟通,共同筹划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探讨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定位京津冀三地政府机构在推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进而形成区域内高等职业教学协同发展规划。

3.2打破行政壁垒,争取多元办学主体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区域的整体利益,因此应打破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三地间展开高等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在观念上,要改变以往的固有认识,在行动上,要敢于打破行政和区域壁垒的束缚。我们要把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更要用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手段,来切实推动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而不仅仅是京津冀三方面的事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应该争取包括京津冀三地政府机关、教育机构、相关委办局、企业等办学主体对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支持

3.3政策引导,推进区域合作

国内外经验证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政府通过“有形的手”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引导、规范、调整市场主题的合作行为。目前,京津冀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方面仍然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这是制约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外区域职业一体化经验,应该尽快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加强对职业教育块区域合作的引导,并给予相应的支持。京津冀地方政府应在具体的政策、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相关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同时,应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合作专门机制,合理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3.4认同合作理念,明确合作目标

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最大障碍于合作理念与目标认同。京津冀不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领导层必须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以更宽广的视野制定经济社会规划,寻找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战略契合点,追求共同发展的长远利益。以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促使每一位京津冀公民都能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北京市应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强劲态势,主动发挥协同作用;天津市应立足本地产业需求,主动寻求区域合作;河北省则应基于人口优势,主动承担京津职业教育资源的转移。既要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也要引进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三地密切配合与实质合作,精心打造实体性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获职业教育联盟,不断将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成为世界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同时,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课程等,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5政府推动,加强交流与合作

为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发挥其最大价值,我们应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共享。因此,可以由京津冀共同设立专门机构,促进三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推动区域内高职院校见开展有效的沟通合作,彼此展开联合,为建立和完善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合作机制探索新的道路。在实际展开工作时,特别要促进高职院校之间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以便使京津优秀的资源,如教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等得到有效的利用,开展院校间在人才培养、科研课题项目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冲破行政区域间、高校间的壁垒,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为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另外,政府应扮演好“推手”的角色,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京津冀区域内出在不同办学层次和水品的高职院校间建立密切管理,实现院校的配对和帮扶。拥有优质教学资源的院校,要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河北省有关院校展开帮助扶持,促进其发展进步,实现一流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3.6成立研究会等组织,建立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发展机制

为了促进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应成立相关研究会、协会等组织。可以成立由京津冀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院校的院长和校长组成的“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协调与合作协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规划设计、专业建设规划、教材和精品课建设规划等。成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促进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召开各类学术研讨会,为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3.7科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

由于人口、发展空间、物价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京津两市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而且其扩建成本不菲。而河北省各城市发展规模有很大的潜力,有能力承接京津两市部分院校的外迁或扩建。因此,河北省要积极主动地调整政策机制,努力接纳北京市、天津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而实现优化京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协调均衡京津冀区域内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内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目的。除此之外,京津冀三地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并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形成三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全面展开,但在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却仍是缺乏的。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统筹规划,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打破此障碍。除此之外,还要在有关的人事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进行有效改革,从而为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提供制度保障。另外,京津冀三地政府还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有效宏观管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由国家统筹规划的面向社会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3.8规划统一,建立保障机制

目前,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处于非制度性阶段,导致三地合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供给。由于各行政区所追求经济利益不同,造成地方性职业教育法律规则各异,不符合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因此,京津冀三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通过平等协商等途径,共同拟定地方法律规则,构建与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完善相关合作规则,严防地方政府及职业教育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而毁约等现象的发生。建立相应的合作激励制度,对跨区域合作主题实施一定的奖励政策,调动三地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合作积极性。明确职业教育合作各方的权力与义务,增强区域职业教育互动性。可以依照美国学区制,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委员会,专职督学,负责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总体规划、监督、评估等,保障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郭秀晶,桑锦龙,高兵等.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行动研究与战略构想[J].北京教育(高教),2010,(12).

[2]吴岩等.高等教育强国梦——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庄士英,周俊琴,崔艳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现状分析[J].党史博采,2009,(11).

[4]庄士英,张路平,赵冬云,周俊琴.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2).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二: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和市场提供合格的职业素质人才,推行工学结合是实现其目标的必要改革之路。本文主要论述了目前高等职业教学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相关建议,从而培养高素质、高职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改革

工学结合、突出职业高素质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急剧增加,提升其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是教育的重点,而增强实践实施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方可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进步。因此应当增强对工学结合的全面系统研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1目前工学结合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追求的是高学历和潜心研究,许多家长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读书,不应参与其他活动,更谈不上对工学结合的教学的理解和支持,也因此本科学历更受到众人的关注和重视,而一些人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持有不置可否的态度。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制约下,学校教育培养的重点很少考虑到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动力不强,其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仍沿用以往的习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结构方面一般模仿了普通的高等院校,缺乏与本校特色相符的管理模式,专业设置缺乏缜密性和科学合理性,很难起到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作用[1]。

1.2工学结合教育认识存有差距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是人们对工学结合教育在认知上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的社会舆论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相对不利,家人们不认同让孩子上职业院校,更不认同到工厂企业去,从一定程度而言,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行业兴起,正是为了当时改革开放急需市场人才而涌现的教学形式,随之而来一些高等院校积极推行实施了此教学模式,但是在其发展的20多年以来,工学结合教育进展缓慢,仍停留在对教学机制和教学课程设置的探索阶段,成熟而具有示范效果的典型例子较少。

1.3工学结合教育受到经济的制约

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政府部门对职业高等院校的长期资金支持并不充裕,无法满足工学结合教学的改革,许多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难以支持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充分发挥作为职业院校的功能。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工学结合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需要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氛围,在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分工高、开放和大规模的企业经济环境下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我国的大规模企业数量过少,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也较低,经营模式为密集型,而缺乏技术、信息等产业,因此无法为工学结合教育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

2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建议

2.1基于工学结合教育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才能支持工学结合教学的改革,首先应当加强完善工学结合机制建设工作,制定校方与企业合作的相关制度和文件,增强对工学结合教育实施的管理制度,动员企业参与制定并实施学生实践管理工作,在规章制度上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整体利益,实现各方的共赢,并以优秀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工学结合教育支持当中。其次各个职能部门应当加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本着为工学结合教育服务的宗旨,以正确的理念和高度的责任心,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勤加沟通多加考虑,为保证工学结合教育的顺利实施,应当保证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

2.2优化教学改革,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

在合理的工学结合计划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手段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抓起,学生日常所接触的课程内容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具体事务,应当以专业培养为目标,与技术应用相适应,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国情,把握课程知识和内容在专业中的地位和水平,在教学体系中得以体现专业素质的培养[2]。其次应当以岗位为具体内容对课程实施改革,及时补充时代发展下创新的科学技术,完善职业技术的新方式,克服课程内容缺乏时效性的难题,科学合理的设置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要改革职业高等院校的考核方式,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增设项目考核、过程考核以及作品等,动员企业、政府等部门增强实现多元化考核,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成长能力。

2.3增强工学结合实践培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只有增强工学结合实践培训,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校方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条件,与企业共同建设高水平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通过彼此之间的协议或者规章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益,形成教师进修与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培训的长期合作关系。其次校方应当增强对实践的考核,避免有些学生过于敷衍散漫,改善以往传统的知识考试形式,增大实践在考核中的比重,与企业和教师制定相关标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真实客观的评价。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育下实施教学改革是社会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应积极总结工学结合教育下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善,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平台,不断增强工学结合的实践培训,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完成其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徐炳文.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与职业标准的对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2):36-37.

[2]李继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5):78-79.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大数据时代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挑战与应对探究论文

2.专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3.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4.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

5.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