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读书心得

2017-05-08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历史课堂读书心得吧!

历史课堂读书心得篇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被教育界渐渐提上日程。我们地区现在正在实行高中新课改,所以平时的时候自己会比较特别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最重要的由于自己教学经验尚浅。前一段时间,看了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全书56个教学案例涉及31位教师和学生作者,呈现出一幅视野广阔且色彩斑斓的历史教学新图景,没有晦涩难懂的道理却无形中形象生动给我上了一堂有效的课。仔细阅读后令我受益颇多,现将些许感触诉诸笔端。

记得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鹅生金蛋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农夫异想天开冲动的把鹅宰杀,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结果不难想象,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了,农夫什么也得不到了。这则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到不同的寓意。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人不能贪婪,是否大家也发现,农夫那么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可是方法不正确,忽略了有效产蛋的规律,最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效的,真的是鹅死蛋没,吃力不讨好。 做事情我们都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就如同我们去上每一节课一样都希望是有效果的有效率的,那究竟怎样的课才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呢?也许,我们无法给它最确切的答案,因为它也是随着课改的深入而不断的变化着。这本书呈现给我们别样的风景,同时也在这些问题上给了我一些体会。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赵亚夫教授在《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中指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有效无效不是老师个人感觉良好,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由此不难看出,要想达到课堂有效性,必须树立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学论教,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标准。而我们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足工作。

首先,要明确目标,落实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核心,是判断历史课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俗话说“教书容易育人难”。事实上,面对新课改,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认为高考的大纲和新课改的目标不能很好的协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无法量化的目标,玄之又玄,要做到三者合一谈何容易。而高考成绩是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价的最重要指标,谁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执教者更是如此。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曾举了一个例子:内地一位校长对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说:“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这位香港教授反诘道:“难道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测量,我们就可以不给予关注吗?”历史教育就其学科特色来说,本身包含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所以,如何在现实课堂中真正的把握好三维目标,落实好三维目标的实践这条慢慢长路上,我们还需要上下不断求索。用基本的知识技能作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过程与方法的体会中形成正确价值观,个人情感得到提升。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其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赋予新生命。会有学生说,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为什么?对于他们来说,书本的一些知识,传统课堂的讲学方式,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兴奋点。如果把学生认为如古董般尘封的历史变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不仅指要求特别强烈。” 所以,尊重学生,把他们作为课堂的主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在课堂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换位思考,多从他们角度考虑,解放思想创新设计,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学生活动、体验、表现来使课堂活跃,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自主完成一堂课。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但是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问题,有些老师一提到课改就谈讲色变,以为讲授就是传统,花过多精力在教学过程方法花样化上,这样只能是丢掉了课堂教学的精髓原则,一堂课下来剩下只是空虚的框框,有生命的课堂教学不排斥三维目标中的任何一个。这本书中的一些案例就在这里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形成自己有特色的鲜活的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对于课堂教学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个人魅力,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我们讲课有一个基本就要有学生的眼神交流,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主编赵亚夫曾提出:“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教师必须清晰了解自己的学科特点,我们课堂教学追求什么,才能真正的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吧。 怎样让自己不会变成那个“农夫”,怎样让那个我们的课堂变成能产“金蛋”的鹅需要我们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努力用心的去探索,有效的课堂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

历史课堂读书心得篇2

本学期,在教研员蔡老师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们二十中的历史老师有幸参加了在伊宁市第三中学举行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切体会到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认识到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会议上,听了三位老师的公开课,包括几位老师的典型发言及经验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在于课堂,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益。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呢?

首先是认真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高中的三位老师的课都做了精心准备,理念新,线索清晰,注重创设情境。加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实效性。

其次是 精心的导入设计,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积极思考是关系整节课效果的首要问题。三位老师的课导入简洁,尽量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注重用热点导入,快速有效的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重实效,重点内容,重点解决。第四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互相激励,互相竞争。老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切实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感悟。使学生勇于参与,乐于参与。

通过课后我们分小组的交流学习,指出一堂好课的标准:课堂氛围好,印象深,解题能力高。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怎样解答问题等方面,为我们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作为历史老师,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转变自己的观念,在实践中吸取营养,努力创新,使历史教学这门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

历史课堂读书心得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要求课堂教学“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提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颁行和使用,重在学生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在各学科全面展开,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随之逐渐发生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我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也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深入课堂听评课、带头课改展示课教学实践中也略有一些体会和看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学习方式大转变,而且学习活动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所谓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成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和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就我体会最深的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谈谈六点滴体会。

体会一:课改之前,学生多数是被动接受知识,从不主动预习和复习,老师课堂上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而使用新教材之后教师更多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活动主题,活动的设计、开展都由学生完成,这就改变了以前教师为施者,学生为受者的观念和做法,比如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考虑到改革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因此课前我就发动学生预习,查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改革的历史小剧本,然后评选出剧本写的好的小组自主编演此剧,结果所教班级学生积极性很高,有个平时较差的班居然写出了三个较好的剧本。通过此活动,学生查找资料的积极性提高了,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经过几次类似的活动,同学们认识到查找资料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现在我上课时经常有主动要求介绍自主预习查找的资料的情况,比如七年级上册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就是由学生介绍完成的。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和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之需的习惯,对教师布置的查找资料也乐于克服困难多方寻找。

体会二:在新课改之前,学生对繁、难、偏、旧的历史书不感兴趣,上历史课感到厌烦,在课改后,通过大量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比如在介绍北宋东京城市生活变化时,我让学生对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9页城市生活剪影文字介绍和第12页唐朝长安城示意图进行仔细阅读和比较,要求找出两者的差异,学生经过仔细读图,提取有效信息,把差异找出来了,这使我感到很高兴,他们找出的差异是:①唐时商业区域有所限制,而北宋没有;②唐时营业时间不如北宋长;③北宋城市已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而唐没有。实际上对唐时城市生活书中根本没有介绍,这全是学生读图能力有所提高的结果,也是学生由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的重要体现。

体会三:新课改之前,学生普遍认为历史是副科,没有必要学,学习起来毫无积极性,而新课改之后,通过图文并茂的教材,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由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学习。学生拿到川教版教材时,普遍都很喜欢。川教版教材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编写说明变为“写给同学们”拉近了编者与学生的距离,书中大量精美的图片非常直观,学生喜闻乐见,书中“读读,想想,议议,看看,写写,记记”符合各层次学生学习需要,克服了以往历史高不可攀的现象,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有意思,有必要,川教版历史教材特别注意当今热点问题,如祖国统一,台湾问题等,使学生不再把历史和现实割裂开来,在学习中自觉的古为今用,学以致用,联系台湾与大陆的古今知识,联系近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得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体会四:新课改之前学生学习历史呈个体学习状态,个人学习态度、方法、习惯决定着学习的成绩,而新课改之后,评价标准也发生变化,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在许多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仅凭个人智慧是不够的,还需要集体努力,因此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趋势呈现。在学习造纸术时,我曾发动所教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造纸,并进行评比,因此各小组成员摩拳擦掌,小组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事后我了解到许多小组为确保成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从查找资料到造纸完成的每一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都经历了失败,但他们不灰心,不断请教老师,查阅资料,总结失败的原因,最终都制成了合乎规定的纸张,通过此活动学生充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体会五:通过新教材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也初步养或,从以往的继承性学习逐渐变为了创新性学习。比如在对比学习唐、宋妇女服饰变化时(主要从书中彩图和文字介绍),有个学生发现唐时衣服很露,很透,当时全班哄堂大笑,我并没有批评全班同学,还特别表扬了这位同学,引导他们分析唐时妇女透和露的原因,最终学生得出唐时纺织技术高超,社会风气开放,对妇女的束缚少。在组织学生辩论“梯田开垦的利与弊”时,全班同学形成三种观点: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有利有弊,全班展开激烈辩论,到下课还争得不亦乐乎。有学生还问我支持哪种观点,我为鼓励学生进一步讨论,说明言之成理,并能说服对方的观点都可以,这就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老师观点的现象,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